我国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的资源优势与扶贫途径

发布时间:2021-04-22 06:31:38

  摘    要: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尽快实现社会体育脱贫是精准扶贫战略之需。在全面剖析体育扶贫现状与措施,厘清陕甘宁革命老区的社会体育资源优势和存在的短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福利和精准扶贫的战略机遇,参考体育扶贫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对陕甘宁革命老区进行社会体育扶贫有"纯体育、 体育、体育 "三种模式的14条路径,并对每一条路径做了详细说明和诠释。

  关键词:陕甘宁老区; 社会体育; 扶贫; 路径;

  Abstract:The social sports poverty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of Shaanxi-Gansu-Ningxia is obvious.There are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However,it is necessary for a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to achiev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ocial sports as soon as possible. By analyz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clarifying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social sports resources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of Shaanxi-Gansu-Ningxia,making full use of the nation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dividends,and referring to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ports poverty alleviation,the paper proposes three models of sports poverty alleviation,namely pure sports, sports,and sports with 14 path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social sports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of Shaanxi-Gansu-Ningxia,and each path was explained in detail.

  Keyword: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of Shaanxi-Gansu-Ningxia; social sports; poverty alleviation; paths;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全面实施,扶贫工作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2020年是实现全面脱贫的收官之年。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体育扶贫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各种扶贫模式、扶贫措施与方法不断出新,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在一些地区往往忽略体育贫困的存在,影响脱贫攻坚任务的系统推进。[1]作为我国西北部相对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扶贫工作任务艰巨,体育扶贫问题更加凸显,特别是社会体育扶贫还面临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因此,深入分析与探索社会体育扶贫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社会体育扶贫的概念、内涵和模式

  关于社会体育扶贫,学界目前尚未定义。"体育扶贫是指国家通过实施特别体育政策,履行'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法律义务,从而保障贫困地区公民享有现实的体育权,达到或接近全国同等水平。"[2]张鹏,曹大伟等认为"体育扶贫是指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体育手段、体育方式、体育行为的集合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过程。"[3]也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扶贫是指体育部门所从事的结对帮扶贫困地区,或者体育彩票公益金所资助的扶贫项目、体育器材等。"新模式下的"体育扶贫是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以赛事搭台,将打造特色赛事品牌活动与体育产业扶贫结合,以体育旅游扶贫助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4]还有研究者对体育精准扶贫进行定义,认为"体育精准扶贫是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突出体育扶贫,扶出体育特色'的特点,以立志、立教、立业为指导思想,对缺少体育设施的贫困地区进行体育设施供给、对因病致贫的对象进行健康扶贫、对缺少体育教育资源的贫困地区进行体育教育扶贫、对丧失脱贫信心的贫困人民进行体育精神文化扶贫、对具有体育资源的贫困地区进行体育产业扶贫,以保障贫困人民平等参与社会发展过程的可持续精准扶贫模式。"综上,关于体育扶贫其内容均局限于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或者从某个层面进行定义表述,或者是叙述体育扶贫措施与方法,不符合逻辑学对概念的定义规则。体育扶贫对象不仅仅是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也包括非贫困地区和非贫困人口中的体育贫困者。体育扶贫对象应该是体育贫困的地区或人口。按照逻辑学对概念的定义规则,体育扶贫邻近的属是"扶贫",确定"体育扶贫"是扶贫里面的一种;其种差是"体育".按照"被定义概念=种差 邻近的属"的定义规则,体育扶贫则可定义为:体育扶贫是指政府或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体育贫困地区或团体、单位和个人等进行的体育帮扶(扶贫)。社会体育是体育的一种。按照同样的逻辑规则,社会体育扶贫就可定义为:社会体育扶贫是指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对社会体育贫困的地区或企事业单位、个人等进行的社会体育帮扶。

  社会体育扶贫是各种帮扶手段、措施和方法的综合,涉及社会体育的方方面面。具体有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体育人才、体育旅游、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经费、体育比赛和体育康复等。根据社会体育的概念和内涵,社会体育扶贫应该是以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对社会体育贫困人口的一切体育活动和体育行为的帮扶。

  目前关于体育扶贫的模式,人们普遍认为有" 体育"扶贫模式和"体育 "扶贫模式。就是将体育扶贫融通到文化、教育、健康、产业、旅游等领域的扶贫之中,始终体现的是体育的多功能性和体育的跨界本能,在目前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无疑是很有效的扶贫模式。但从体育扶贫的长远看,纯粹的体育扶贫似乎更具有针对性,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因此,体育扶贫模式中,纯体育扶贫模式仍然是最主要的扶贫模式。但也有学者提出了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扶贫参与的形式。[5]这种扶贫形式实质上也是一种" 体育"扶贫模式。还有学者根据目前体育扶贫现实和遇到的一些问题,将体育扶贫模式分为传统体育扶贫模式和新体育扶贫模式。认为传统的体育扶贫模式有结对帮扶式扶贫、救助式扶贫、志愿服务式扶贫、工业开发式扶贫和商业开发式扶贫;新的体育扶贫模式有建立体育小镇、举办户外体育旅游赛事、为群众开"运动处方"、步道经济新模式、体育公益扶贫模式。[6]这种新旧体育扶贫模式其实是按照具体扶贫目的和形式分类,没有提升到哲学层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规律性不强。如果将这些扶贫的类型进行模式化,均含在纯体育模式、" 体育"模式、"体育 "模式之内。因此,社会体育的扶贫应该包括纯体育模式、" 体育"模式、"体育 "模式三种。

  2 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地域特点与社会体育扶贫

  陕甘宁革命老区位于陕西省北部、甘肃省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它北起长城线上的陕北府谷、横山;南至关中的淳化、旬邑;东濒黄河;西临宁夏预旺、固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地形是沟、壑、墚、峁纵横,山、川、塬地相互交错;既有森林覆盖,也有沙漠和盐碱地的寸草不生,但大面积还是植被极其薄弱的干山土岭。国家在实行了封山禁牧、植树造林政策后,特别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环境建设理念以来,河流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绿化美化环境等各种措施多管齐下,这一区域自然环境大为改观。绿地面积成倍增加,城镇和乡村周边基本实现全绿化,大小河流流域环境迅速改观,绿地面积的增大使年降水量明显增加,使原本干旱而靠天吃饭的老区,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下,各个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但从体育扶贫的角度看,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亟待破解的难题,社会体育更是如此。如何根据这一区域的地域特点,在国家精准扶贫的背景下,解决社会体育贫困的问题,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体育主要担负着除在校学生之外的一切社会人员的运动健身及运动保健任务。社会体育扶贫必须依据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结合地域文化资源,按照区域人口特点,最经济化、最高效化地选择扶贫路径,才能达到社会体育扶贫之目的。按照陕甘宁革命老区地理特点,可以将地域划分为塬区、山区、川区和林区四大区域。这里的塬区多为犬牙交错的不规则平地区域,人们一般居住在塬边修的窑洞或新建的新农村居民点。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交通相对比较发达而便利,农业基本能够实现机械化,农民闲暇时间相对充足。社会体育扶贫的难度较低,成功的经验与方法较多,各类扶贫的模式均适应。山区一般处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山大沟深,植被脆弱,农业产量低,靠天吃饭。人口居住分散,一些不适合人口居住或所居住地无法扶贫的贫困户,通过扶贫搬迁,也不同程度地改善了人口居住过于分散的问题。目前通过精准扶贫,乡村间或一些农户间的道路基本实现柏油马路或较为宽敞的土路,生活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多数山地也通过扶贫措施整平,能够机械耕种;部分山洼地种植饲草,进行养殖业;他们原来繁重的体力劳动得到缓解,按照种养殖季节变化,有相应的闲暇时间。只要科学安排劳动与体育锻炼,他们生活质量将会大幅度提升。川区一般地势平坦,距离水源较近,但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川区特别多,并且川地普遍较窄。由于水流很小,川地要实现灌溉农田存在诸多困难,川区依然是贫困人口的重要居住区,但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川区面貌得到很大改观。川区的经济发展、交通、人口居住、农业和养殖业发展均比山区要好一些。人们文化生活相对丰富,闲暇时间相对增多,合理的运动锻炼必然成为他们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基本诉求。满足他们的这一诉求将成为社会体育扶贫的使命与担当。林区主要是指子午岭林区,林区在国家林业政策及退耕还林政策的支持下,许多林区居民得到搬迁,开垦的土地得到林业修复。大多将林区居民集中安置,选择以农业、林业或养殖业为生,个别以加工业或其他产业为生。林区也是贫困人口的主要居住区。精准扶贫能使他们多一份护林、育林或植树造林的职业,有的居民还为林业科学研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此增加自己的收入。他们一般地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离城镇较远,闲暇时间依然以看电视、玩手机、下象棋、打麻将或扑克、聊天等消磨时间,社会体育开展贫乏,需要及时进行扶贫开发。

  3 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贫困的具体表现

  在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贫困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贫困人口的社会体育贫困;另一种是非贫困人口的社会体育贫困。陕甘宁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基数相对较大,非贫困人口的社会体育贫困现象依然存在。导致这两种人口社会体育贫困的原因不同,因而其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同。

  3.1 贫困人口的社会体育贫困表现形式

  贫困人口中导致社会体育贫困的原因有三方面,即因贫困导致的社会体育贫困人口、自身原因导致的社会体育贫困人口和因体育条件制约而导致的社会体育贫困人口。

  因贫困导致的社会体育贫困人口的具体表现为:他们有社会体育需求,甚至是很强烈的需求,由于生活物资匮乏和经济的落后,或者因天灾人祸、疾病、生活环境差等原因导致贫困。他们不得不每日为生计而疲于奔波,为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努力,没有时间或精力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知识、技术和技能,谈及体育锻炼显得无奈、漠视或羡慕、期许。他们的体育需要短时间内可能无暇顾及。

  因自身原因导致的社会体育贫困人口的具体表现:这部分贫困人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体育锻炼有一定认识,基本明确运动锻炼或运动保健的价值与意义,因自身惰性、自卑、封建思想影响等原因,不愿参加运动锻炼,表现出对运动锻炼不屑一顾,淡漠无视;另一种情况是对体育锻炼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这类贫困人口几乎是"体育盲",也是社会体育扶贫的难度所在。

  因缺乏体育锻炼条件导致的社会体育贫困人口的具体表现:这类社会体育贫困人口占据体育贫困人口的大多数。体育锻炼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育锻炼的硬件,主要指体育器材、设施、场地、经费、专业人才等等;另一方面是体育锻炼的软件,主要指锻炼的认识、意识,锻炼知识、技术,锻炼的项目、原则、方法,运动锻炼的自我评价,运动处方的制定等等。软硬件的缺失又进一步促成了两类社会体育贫困人口:一类是有体育锻炼需要但没有满足需要条件的贫困人口,具体表现类似于因贫困导致的社会体育贫困人口的表现;另一类是因长期缺乏体育条件还未能激发出体育需要。这类社会体育贫困人口几乎对体育锻炼没有什么概念,甚至从不观看体育节目,将体育锻炼与个人生活彻底隔离。

  3.2 非贫困人口的社会体育贫困表现形式

  非贫困人口出现社会体育贫困,一般不是因物质原因或经济原因所致,主要是自身原因和体育原因所致。

  自身原因导致的社会体育贫困人口的表现形式:自身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或认识错误(将体育与竞技运动、体力劳动与体育锻炼混为一谈),甚至将观看体育节目作为自己的体育生活化,将体育锻炼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表现为有的人从不接触体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人闲暇时间往往以相对静止性活动或脑力活动娱乐,由于严重缺乏运动锻炼,消耗体内能量不足,导致肥胖及"富贵病"的滋生蔓延;还有个别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吃懒做,导致肥胖,运动困难,常常以各种理由为自己的惰性开脱,成为社会体育贫困人口。

  体育原因导致的社会体育贫困人口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原因主要指缺乏体育硬件和软件。非贫困人口的体育硬件一般比较好。如果有体育锻炼需要,适合运动锻炼的硬件一般能够满足,除个别由于体育专业人才不足之外,其他硬件都不是导致社会体育贫困的主要原因,而主要原因是体育软件严重缺乏。由于体育宣传针对性不强、体育培训不足、锻炼项目单一、运动知识和技术贫乏、缺乏有效的组织等,致使安装在居民点或文化广场的全民健身器材、建成的全民健身路径或体育公园使用率不高,锻炼人数有限,使部分非贫困人口流为社会体育贫困人口。

  4 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资源优势

  尽管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贫困情况相对比较严重,但也具有许多与其相关的精神资源、政策资源、地理资源、文化资源和体育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或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是实现社会体育脱贫的基本点。

  4.1 精神资源优势

  陕甘宁革命老区具有产生并形成于这片土地上的"延安精神"和"南梁精神".这将是新时代扶贫攻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延安精神的基本要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延安精神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的标志。南梁精神的基本要点是:面向群众---南梁精神的基石;坚守信念---南梁精神的核心;顾全大局---南梁精神的特质;求实开拓---南梁精神的精髓。这种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延安时期和南梁时期革命斗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实事求是的实现路线为基本点,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显着特色,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的成功经验为生动内容的一代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生动反映,是自我们党成立以来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之集大成。[7]延安精神和南梁精神及其所蕴含的红色体育精神是解决或缓解今天社会体育问题的济世良方,[8]更是今天全面实现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脱贫的宝贵精神资源。

  4.2 国家扶贫政策的资源优势

  国家为支持和扶持革命老区的发展,制定了有关的倾斜政策,例如:当地石油、煤炭资源开发对地方的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退耕还林的补贴政策支持,特别是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既有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持,也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在精准扶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多方政策、资金、人才及对口支援等扶贫措施多管齐下。而陕甘宁革命老区又是西北贫困地区相对集中的区域,诸多政策红利必然成为社会体育扶贫的有利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政策性资源以解决社会体育贫困问题,成为社会体育扶贫机构或个人亟待思考与实践的课题。

  4.3 地理资源优势

  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地形地貌几乎包含了黄土高原的所有地形地貌。这种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尽管在经济、文化发展和农业生产中有其不利的一面,但从发展社会体育或进行社会体育扶贫的角度分析,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成为社会体育扶贫的有利资源。山、崖、坡、墚、峁、沟、塬、川、窑洞和河流等,只要依自然地形地貌而行,根据人口居住密度和运动功能需要,都将成为社会体育场地或体育公园建设的有利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天然氧吧,也为人们提供了自制器材设施的原材料。

  4.4 文化资源优势

  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文化资源优势主要包括红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指革命战争时期带有浓厚的革命精神元素或军事元素的体育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将这些体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红色体育旅游结合起来,挖掘这些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社会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社会体育的特色,也充实了社会体育的内容。传统文化资源主要指区域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传统体育文化、舞文化、娱乐文化和技击文化等。依据体育的多功能性、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性、体育与劳动的关联性、体育与娱乐的交互性等使得体育无处不在,挖掘并开发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大体育"文化资源,充分彰显"大体育"的优势与多功能性,做到体育与文化相得益彰。

  4.5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优势

  陕甘宁革命老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项,常见的有:武术、腰鼓、秧歌(陕北秧歌和陇东秧歌)、舞龙、舞狮、跑竹马、推小车、跑旱船、踩高跷、秋千、跷跷板、踏青、放风筝、拔河、赛马、登高、打尜、打杆、耍水、摔跤(陕北摔跤可男女摔,陇东称塌跤)、斗鸡、掰手腕、举石头、揭碌碡、爬木城、狩猎、翻跟头、骑马打仗、抬飞机、抓特务、打铆球、赶老牛、击木、乡士棋、跟集、赤子儿(陇东称抓子儿)、跑风车、捉迷藏、打水漂、打毛蛋、打瓦、打雪仗或打胡墼仗、瞎子捉拐子、传手帕(陇东称丢手绢)、扭扁担、挤刨花、滚铁环、打猴(抽陀螺)、踢毽子、老鹰抓小鸡、跳绳、跑马城、吊罐子、捉鳖、捆羊蹄、割韭菜、扑克、象棋、军旗、狼吃娃娃、盯方、挖花花、戏曲武生项目,等等。[8,9]上述的部分项目还在继续传承,比较普及。个别项目已经无人练习,只能停留在书本上,但开展最为普及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安塞腰鼓、武术(特别是崆峒武术)和秧歌。加之目前极为流行的广场舞、健身气功、太极运动、轮滑、交谊舞、健身操、体育舞蹈、跑步、健步走、散步、爬山、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都是社会体育的丰富资源,也是社会体育扶贫的宝贵财富。

  5 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短板

  陕甘宁革命老区既具有丰富的社会体育资源,但也存在着社会体育的短板。其社会体育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体育意识淡薄

  社会体育意识淡薄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社会体育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贫困和不具备体育硬件而引发的体育意识淡薄,这是客观原因,客观原因造成的社会体育意识淡薄者主要是贫困家庭成员,即贫困人口;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体育认识、体育环境影响、体育知识和技术不够等造成的体育意识淡薄,这部分社会体育意识淡薄者主要是非贫困家庭成员,但也有个别贫困家庭成员。在陕甘宁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区域(主要在山区)大多数居民缺乏体育意识。根据笔者深入环县扶贫调查,贫困农民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将劳动与体育混为一谈。认为有体力劳动就不需要体育锻炼,仅有的闲暇时间多用在相对静止性的娱乐活动上或走亲戚上。

  5.2 部分地方人口居住分散

  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山区和个别川区居民居住分散,这是由他们种植的土地位置决定的。集中居住会导致种地不便,增大劳作成本。这些家庭既给精准扶贫带来一定困难,也为体育扶贫带来困难。一般塬区、大的川区或城镇周边区域,居民居住相对集中。居民居住分散的贫困区域占较大比例,是扶贫工作面临的天然短板。还有个别贫困户居住在省界、市界、县(市)界、乡(镇)界的周边地区,距离被管辖地的政府机构、学校或集镇较远,而距离相邻省、市、县(市)、乡(镇)的学校和集镇却很近,一般生活所需、孩子上学、农产品交易等都在非管辖地区城镇,甚至家庭个别人口的户口也落在非管辖地。这部分居民的居住地分散而偏远,成为精准扶贫的特殊群体。

  5.3 缺乏体育锻炼环境

  根据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发展现状,一般县城、乡镇、大部分村有全民健身的组织机构和锻炼团队,健身文化广场都安装了全民健身器材,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等。健身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形成了良性的锻炼机制和锻炼氛围,但个别山区的村文化广场不仅缺乏运动器材,现有的场地设施使用率也低,特别在人口居住分散的扶贫山区使用率更低。据笔者扶贫时的调查、观察和个别走访,有些村级场地设施甚至形同虚设,反映出扶贫区体育锻炼人口极其有限,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反而成为社会体育短板。

  5.4 社会体育人才严重不足

  社会体育人口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程度成正比。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人口比例低是由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体育人口也取决于体育人才对体育的组织与实施。社会体育人才主要指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和体育特长者等。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扶贫区基本都在山区,人口居住分散,村级小学学生人数少,很少有专职体育老师;初级中学一般在乡镇,体育老师十分有限,对社会体育人才的补充极为困难;体育部门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重点在满足县城和乡镇,村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不足,个别扶贫区几乎没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现实成为贫困居民体育锻炼的桎梏。

  5.5 家庭体育普及不够

  陕甘宁革命老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干旱与半干旱区,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与中部相比差距明显,交通不畅,导致新观念、新文化、新信息等的传播与接收缓慢,加之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封建观念依然余存,导致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受限,交流互动拘谨,还达不到家庭成员之间共同学习或互帮互学的程度。这种家庭传统思想制约着家庭体育的普及与开展。

  5.6 部分区域运动场地设施不足不便

  由于陕甘宁革命老区地理和人口居住特点,全民健身政策落实现状,扶贫区的体育锻炼场地只建设到村级,在村部或村部附近,还没有做到根据人口相对集中的点分布健身场地设施,致使仅有的场地设施使用率较低,个别人口相对集中的点无场地设施,形成已建场地设施的更多闲置或不便使用(因居住分散),方便锻炼的地方又无场地设施可用的尴尬局面。

  5.7 体育产业极度薄弱

  陕甘宁革命老区体育产业相对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在扶贫区则更为突出。目前仅存的体育产业主要分布在市、县所在城市,乡镇很少。产业主要集中在体育器材和运动服装经营业及体育培训业上,竞技体育产业几乎为零,特色体育竞赛寥寥无几。这种现状使仅有的体育产业只能延伸到城镇,广大的贫困区或半贫困区根本享受不到体育产业所带来的红利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导致体育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6 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扶贫路径

  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扶贫应在国家全面实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全面动员,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让社会体育扶贫伴随精准扶贫的脚步,实现全面脱贫,为增强居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发挥应有作用。

  6.1"纯体育扶贫模式"的扶贫路径

  纯体育扶贫模式是指扶贫目的、措施与方法是为了改变体育现状、创建体育环境、普及体育运动和增加体育人口等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体育扶贫体系。此模式是社会体育扶贫的主要模式。

  6.1.1社会体育思想扶贫路径:宣传→培训→自我诊断(内化为自觉实践)

  社会体育思想扶贫是社会体育扶贫的根本,体育思想贫困是导致体育贫困的主要根源。社会体育思想扶贫必须按照宣传→培训→自我诊断(内化为自觉实践)三步走的线路落实。第一步是宣传。陕甘宁革命老区基本实现了手机信号和电视信号全覆盖。在对体育贫困居民进行体育锻炼宣传中,除使用传统的宣传手段外,关键要使用好电视媒体、网络通道和手机平台。政府体育部门负责设立体育扶贫电视节目专栏,建立体育扶贫网站,针对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贫困的原因和现实条件,编制社会体育扶贫电视节目,在网络平台发布通俗易懂的扶贫宣传内容;组织体育专家从体育锻炼的价值、意义、锻炼措施与方法上做足文章,编写符合实际的宣传内容,选择普及推广的项目,使社会体育贫困人口能通过电视和网络,在电视或手机上随时能够看到体育锻炼的信息,尽可能多报道因体育锻炼而康复或强体的案例,用事实感化居民,打破他们不喜爱体育的壁垒,逐步提高体育锻炼认识。第二步是培训。培训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渠道是通过电视和网络培训,这种形式的优势是覆盖面积大,但参与人数无法控制,效果一般,需要继续加强在内容与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吸引被培训者的关注度;另一个渠道是现场培训,这种形式效果明显,能够"现身说法",但组织有一定难度。现场培训由于居民们时间难以保障,较难组织,要以培养骨干和技术培训为主。第三步是自我诊断。通过第一、二步的努力,居民会对体育锻炼产生新的认识,第三步就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及周围锻炼环境,选择适合自己或家庭的运动项目,并进行力所能及的实践,亲身感受体育锻炼的价值与魅力,借助和谐邻里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特殊作用,以此提升他们的体育观念。

  6.1.2社会体育人才扶贫路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体育教师为补充→大学生实习实践为应急

  社会体育人才主要指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和体育特长者等。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人才有限,解决人才问题只有走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体育教师为补充→大学生实习实践为应急"之路,才能得到全面改善。首先,作为政府体育部门和社会体育团体要相互协作,将体育扶贫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为老区培养、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以缓解体育人才短缺的问题;其次,对扶贫区所有教师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将业余时间组织居民进行体育锻炼作为教师扶贫的一项任务,落实到人,发挥教师的补充作用;再次,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缺乏社会体育人才的地方,将组织、指导居民运动健身作为社会实践的重点,落实到位。将大学生教育实习有目的的安排在社会体育贫困区的学校,要求实习生将简单的运动锻炼技术通过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时间传授给学生,再让学生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家人,发挥应急人才短缺的间接作用。也可以根据实习安排,业余时间组织一些居民健身活动,达到了解社会,服务体育锻炼之目的。

  6.1.3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扶贫路径:政府修建为主→企事业单位资助为辅→社会团体或个人赞助为补充

  解决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问题,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贯彻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建设原则,走"政府修建为主→企事业单位资助为辅→社会团体或个人赞助为补充"之路。健身场地的修建要打破行政管辖界线,以人群居住密度为依据,场地建设的规模和设计的活动内容应考虑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地形特点和文化背景等;场地建设的类型要考虑使用率,山区、川区和人口分散的区域,最好发挥地势资源优势,依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既不占耕地,又节约资金。另外,场地设施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提高场地使用率。器材扶贫应采取团体器材和个人器材相结合的扶贫方式,按照健身点配发团体器材,例如:音响、武术器材、扇子、腰鼓等;个人器材主要指经济适用的器材,例如:毽子、跳绳、羽毛球拍、拉力器、哑铃等。扶贫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场地设施及器材建设,地方体育部门要总体规划,政府投资建设应"从重到轻、从急到缓"逐步落实;将企事业单位资助建设的项目列入总体规划之中,作为场地设施建设的辅助,保证他们资助的场地设施扶贫项目落地有声,看到为扶贫户带来的实惠;社会团体和个人赞助作为补充,主要以器材赞助和义务培训为主,为居民提供需要的运动器材,聘请有关健身专家,送健身知识和技术入村、入户等。

  6.1.4运动处方扶贫路径:扶贫干部→体育专家→扶贫干部→扶贫户个人

  社会体育贫困人口绝大多数不明确运动处方,也没有自己锻炼的运动处方。社会体育贫困人口要实现体育锻炼的科学化和生活化,就应具备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以防止健身活动中出现"跟风"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按照从"扶贫干部→体育专家→扶贫干部→扶贫户个人"的路径帮助他们解决运动处方问题,具体由包户干部负责落实。先由包户干部根据自己所联系扶贫户的体育贫困对象的身心状况、体育爱好和生活方式等,帮助联系体育专家,并将贫困者信息提供给体育专家;由体育专家为体育贫困者制定运动处方,再由帮扶干部将运动处方送达贫困者,进行相应指导,告知处方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对于非贫困人口(指社会体育贫困者)的运动处方,只能依靠社会体育机构或社会体育指导员帮助联系体育专业人员为其制定运动处方;体育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可以组织体育专家深入基层为他们提供咨询,帮助制定运动处方。

  6.1.5特色体育项目扶贫路径:项目教练培训→居民培训普及

  陕甘宁革命老区的特色体育项目主要有武术(主要指崆峒武术)、安塞腰鼓、秧歌(陕北秧歌、陇东秧歌、健身秧歌)。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在城镇发展势头良好。安塞腰鼓和陕北秧歌在陕北各县市普及率较高,但在扶贫区的开展依然比较薄弱(主要因社会体育贫困人口基数大的原因导致)。要普及这些特色项目,实现社会体育脱贫,就必须依据陕甘宁革命老区的现实,分两步走(项目教练培训→居民培训普及)。先由各个村选派一定数量的爱好者,统一由县(市)体育部门或社会专项体育协会组织培训,为各村培训几名特色项目教练,再由村委会或行政按需要安排教练对村民进行教授普及。

  6.2" 体育扶贫模式"的扶贫路径

  " 体育扶贫模式"是指在非体育扶贫项目中渗透或增加一些相关的体育扶贫内容。在贯彻落实非体育扶贫项目的同时,同步实现体育扶贫。

  6.2.1文化 社会体育扶贫路径:文化活动→社会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在陕甘宁革命老区实行"文化 社会体育扶贫"路径,是基于体育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按照"文化活动→社会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程序落实,就是在文化扶贫中纳入体育文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扶贫效果。例如:在文化下基层扶贫活动中,顺势增加体育文化活动(比赛活动、体育表演、体育类的文艺节目、体育图书、体育讲演、教授健身技术,等等);在文化广场、公园、活动室等项目的建设中,套建体育活动场地、全民健身路径、乒乓球或棋类活动室等。充分发挥场地的多功能性,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努力实现社会体育硬件和软件的共同扶贫。这条扶贫路径在扶贫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和环境优势,可称之为"顺势而行"的扶贫路径。

  6.2.2教育 社会体育扶贫路径:教育→社会体育观念→社会体育知识→社会体育技术;学校体育→学生体育→家庭体育

  "教育 社会体育扶贫"路径是基于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贯彻落实"教育 社会体育扶贫"路径,一方面必须按照"教育→社会体育观念→社会体育知识→社会体育技术"的四步走流程进行。这一路径的设计是依据人们学习掌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顺序,在教育扶贫过程中,贯穿对体育锻炼理论及社会价值的解读,使社会体育贫困人口建立起正确的社会体育观念,并在学习和掌握体育锻炼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其产生体育锻炼行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逐渐实现体育生活化,达到体育脱贫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体育→学生体育→家庭体育"的线路进行社会体育扶贫。采取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措施,培养学生成为家庭体育的落实者和指导者,最终普及家庭体育活动。从学校体育到家庭体育的扶贫路径是解决人口居住分散,弥补集体锻炼困难的最佳选择。

  6.2.3企业 社会体育扶贫路径:企业→社会体育硬软件建设→社会体育活动;企业→职工体育→家庭体育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各级党政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责任到人,多管齐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扶贫区的各类企业落地建设,企业除追求效益外,主要担负着服务贫困户和帮助群众脱贫的社会责任。企业的进入既为扶贫区带来了企业文化,也带来了健身文化。这类企业一般都在贫困户招工,注重职工的健身活动,能够针对职工实际,帮助职工进行社会体育脱贫。在企业文化园区建设中,增加或穿插一些居民健身区间,有意设计全民健身路径、各种锻炼设施安置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地、操舞武小场地等,将文化园区建设与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以体育硬件吸引社会体育贫困人口参与体育锻炼,丰富体育活动。另外,企业职工体育也可以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使企业职工成为自己家庭体育的组织者、推广者和普及者。因此,"企业 社会体育扶贫"路径有两条支路,即企业→社会体育硬软件建设→社会体育活动;企业→职工体育→家庭体育。

  6.2.4环境建设 社会体育扶贫路径:环境建设→场地设施建设

  环境建设包括新农村周边的绿化美化建设、村镇周边的绿化美化建设和家庭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建设。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扶贫区,只要解决了农村扶贫区社会体育贫困人口的体育锻炼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体育扶贫问题。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环境整治与建设有具体规定和要求,特别在卫生与污染治理方面,力度大、效果明显。在新农村环境建设中,也考虑到群众体育锻炼的需要,文化广场基本都有体育设施,但在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和小型体育公园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结合地形地貌巧妙地进行布局。村镇基本都建有文化体育广场,只是规模较小、功能单一,需要进行细化建设,增加功能,满足周边群众健身之需。往往分散居住的农民,在家庭周边环境绿化美化中忽视了健身场地的建设。笔者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还没有发现家庭在周边环境绿化美化中考虑家庭成员体育锻炼场地问题。特别在山区,人口居住分散,有的几乎是一户一个山头,周边闲置面积和空间广阔。只要在环境绿化美化时,简单地加以改造或设计,就可以形成家庭周边的全民健身路径。如果居住在川边或山底,就能依山利用山势走向和树木,简单开辟登山健身路径。在陕甘宁革命老区环境建设中,只有走"环境建设 社会体育扶贫"的路子,即环境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公园里的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健身路径、树林中的锻炼场地设施等),才能从根本山解决社会体育场地设施问题。

  6.3"体育 扶贫模式"的扶贫路径

  "体育 扶贫模式"是根据体育的多功能性,在体育扶贫过程中附加或渗透相关非体育扶贫内容,在体育扶贫的同时,实施非体育扶贫项目或活动。

  6.3.1"社会体育 红色文化活动"扶贫路径:社会体育→红色体育和红色体育文化→红色文化

  陕甘宁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将社会体育扶贫与红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传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在社会体育扶贫中运用红色体育内容,通过红色体育项目的普及,促进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红色体育文化的发展,又带动与体育相关的红色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例如:在需要音乐伴奏的体育项目中,选择红色歌曲的音乐为伴奏;在社火类、秧歌项目普及中,选择或应用红色故事和红色歌曲;在红色体育运动项目中,搭配红色年代的服饰或器材;在体育竞赛或体育表演活动中,场景布置时突出红色文化元素;举办红色体育运动会等。按照"社会体育→红色体育和红色体育文化→红色文化"的发展路径,实现社会体育扶贫。

  6.3.2"社会体育 旅游"扶贫路径:社会体育→体育旅游和红色体育旅游→旅游

  社会体育扶贫与体育旅游业相结合,达到扶贫和开发旅游产业的双重效果。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的成功案例比较多,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利用山、川、墚、峁,河流、深沟、峡谷、森林、悬崖,等等,开发以郊游、野营、攀岩、探险、拉练、越野、汽车拉力赛、踏青和穿越等野外体育锻炼项目,伴随野炊、农家乐、窑洞、采摘、民俗表演、出售新鲜农产品和民俗小商品等,发挥地理优势,开发体育旅游业。红色体育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特色文化,根据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结合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和红色历史文化研究,在恰当的地方开发红色体育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当年革命者的体育锻炼与体能训练,特别是军事体育训练。这些旅游项目是以社会体育扶贫为目的,对于当地群众必须实行免费服务,走从社会体育扶贫到体育旅游开发,再到带动旅游业发展之路。

  6.3.3"社会体育 传统节日"扶贫路径:社会体育→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体育扶贫

  我国是一个多传统节日的国家。在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不同地区,还有自己的独特节日,各个地方的相同节日举行的活动大同小异,各具特色。社会体育扶贫必须瞄准传统节日,研究节日活动内容,利用节日人群聚集的特点,大力开展社会体育扶贫活动。[10]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举行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培训、体育讲座、播放体育电影和体育音乐、发放体育锻炼资料、讲体育故事或体育成功经验等,营造社会体育氛围,鼓动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增强锻炼信心,提高锻炼能力,达到体育扶贫之目的,就是走"社会体育→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体育扶贫"之路。

  6.3.4"社会体育 医疗卫生"扶贫路径:社会体育→医疗卫生保健→体育康复→体育锻炼

  社会体育的目的主要是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如果存在健康问题,就无法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只有解决健康问题之后,才能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解决健康问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医疗卫生手段解决;另一种是通过体育康复。由此可见,社会体育扶贫与医疗卫生有必然联系。医疗卫生和体育康复都是健康问题人群实现体育健身的保障。在社会体育知识扶贫中,必须贯穿一般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对于存在健康问题的社会体育贫困者,首先通过医疗卫生保健和体育康复措施,帮助解决健康问题,再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将社会体育扶贫和医疗卫生扶贫或医疗卫生知识普及融为一体,相互作用,优势互补,是走"社会体育→医疗卫生保健→体育康复→体育锻炼"之路的具体实践。

  6.3.5"社会体育 养殖业"扶贫路径:社会体育→养殖→动物赛→竞赛娱乐

  "社会体育 养殖业"扶贫主要以娱乐为目的,但有时也可以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举行人与动物协同比赛活动。养殖是精准扶贫及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主要措施。养殖业的发展必然促使养殖文化的发展。社会体育扶贫与养殖业的嫁接,就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扶贫的具体表现。按照社会体育扶贫的总体目标,结合养殖业现实和养殖文化发展,建设既适合动物运动,又适合运动竞赛的场地,按照科学养殖的理念,为人们提供锻炼和娱乐机会,为动物提供展示平台或竞赛条件。例如:养马户可以组织赛马比赛、养牛户可以举行骑牛比赛或斗牛比赛、养驴户可以举行骑驴比赛、养羊户可以举行斗羊比赛、养鸡户可以举行斗鸡比赛……;还可以举行赛动物会,以同一类动物的大小、重量、强壮程度、毛色、状态等,组织养殖专家现场评价,排出名次,并进行奖励,鼓励养殖户进行科学养殖,交流经验。将社会体育的扶贫需要与养殖业结合起来,既达到了社会体育扶贫效果,实现锻炼娱乐两不误,又能鼓励养殖户,提高养殖的积极性,走上"社会体育→养殖→动物赛→竞赛娱乐"的社会体育扶贫之路。

  综上所述,陕甘宁革命老区社会体育贫困人口依然存在,社会体育扶贫迫在眉睫。通过科学合理的扶贫路径进行社会体育扶贫,达到全面脱贫的目的,必须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依据陕甘宁革命老区地理地形特点、体育资源优势和社会体育短板,按照社会体育扶贫的三种模式,因地制宜地将社会体育扶贫与非社会体育扶贫相结合,发挥优势,补齐短板,顺势而为,才能打赢社会体育扶贫的攻坚战。
  参考文献
  [1] 薛明陆,李新红,姜大勇。体育与扶贫的融通性:现实诉求、阻滞因素与应然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9):22~27.
  [2] 段鸿斌。体育扶贫:法律意涵、政策机制与实施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8):5~12.
  [3] 张朋,曹大伟,张纲,等。体育扶贫工作推进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5):11~15.
  [4] 张涛,廖萍,王鼎。国内体育扶贫研究综述[J].当代体育科技,2017(36):199~200.
  [5] 王晓东,张书军。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扶贫参与的价值及路径[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1~86.
  [6] 王学军,陆元兆,张允岩,等。新时代体育扶贫新模式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8(4):290~292.
  [7] 杨植霖。论发扬延安精神[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8] 李润梅,杨占明。陇东革命根据地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
  [9] 《陕甘宁边区体育史》编审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10] 杨占明。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式发展探索[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6):104~106.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