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对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9-03-04 21:14:37

民族团结论文热门推荐范文10篇之第五篇:移动互联网对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

  摘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我国高校的必然选择。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状态、思想观念深受互联网影响。高校应该重视民族团结教育,肩负起民族团结教育的使命,利用移动互联网助力民族团结教育,增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高校; 民族团结教育;

  Abstract:

  China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Carrying out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firmly establish the Marxist national outlook. 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the learning style,living conditions and idea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deeply affected. Therefo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shoulder the mission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and use the Internet to help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

  Mobile Interne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视为实现、促进、巩固民族团结的基本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多次在调研和重大会议中提出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可见,如何加强民族团结,为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提供基本条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必然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实施民族团结教育既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和条件下,高等院校和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提升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抢占移动互联网这一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阵地,充分将新兴技术用于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完成这一教育使命。

  一、移动互联网是高校必须主动抢占的民族团结教育新阵地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移动宽带有11.3亿用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246亿吉比特[2].在校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密集而庞大的群体,他们使用各种智能设备学习、社交、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移动互联网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深受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亦因此而发生着十分重大的变化,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机遇和诸多挑战。在复杂的形势和信息变化莫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更加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承担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和历史担当,自觉抢占和开辟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阵地。

  (一)我国需要高校抢占民族团结教育新阵地

  多民族的国家和多元化的社会都面临着如何增强民族团结、提升社会凝聚力的问题,并且由此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例如:艾利·凯杜里的《民族主义》、厄内斯特·格尔纳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安东尼·史密斯的《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哈贝马斯的《后民族结构》等著作都以多民族社会下各民族关系的正确处理、实现多民族社会不同民族和睦相处、维护社会稳定为研究旨趣;在实践层面上,西方多民族国家试图以多元文化教育和公民平等权利教育为手段,培养不同民族公民的平等、包容、相互理解的品质,借此消解社会不同文化群体和个体的冲突、对抗的紧张关系。我们目前虽然难以发现西方国家"民族团结"或者"民族团结教育"的行动倡导,但是事实上存在着为了实现"民族团结"而进行的大量研究和实践探索。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广袤的民族地区蕴藏着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中华民族复兴必定要走民族团结、和谐共进之路[3].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历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教育对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抢占和开辟移动互联网这块教育新阵地,把民族团结教育列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之中,设置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活动等版块,并且编辑整合上传至移动互联网,学生通过手机二维码扫描下载到无线终端等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连接,提升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青年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知,提高青年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力。

  (二)高校抢占民族团结教育新阵地的天然优势

  高校有抢占民族团结教育新阵地的天然优势:

  首先,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高校具有现实的实力。作为知识生产地、文明传播的主要阵地、人才的富集地,高校不仅拥有移动互联网技术人才的优势,也拥有能够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优势。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能够成为主动抢占和开辟民族团结教育新阵地的主力军。

  其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高校具有未来的力量。这种未来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身上,他们十分喜爱新鲜事物和新奇体验。作为"数字化生存"的先行体验者,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具有超强的接纳性、适应性、创造性,他们相较于其他年龄群体更具有活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决定着国家未来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成就和创新能力。毋庸置疑,高校在抢占移动互联网这一民族团结教育新阵地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三)高等院校抢占民族团结教育新阵地是实现教育政治功能的体现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对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4].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功能多样,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亦有多重目的,最鲜明、最突出的是政治目的和政治功能的实现。各民族团结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尤其高校抢占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阵地,更加体现出让广大青年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知晓我国民族政策产生的历史事实和民族关系现状,帮助他们树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继承者和民族发展繁荣促进者的意义。

  二、移动互联网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新载体

  移动互联网在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移动性和同移动终端设备相适配等特点。在移动互联网环境里,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服务[5].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的方式。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改变了过去的教育方式,移动互联网也必然成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载体。

  (一)移动互联网是实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多样化的新载体

  高校当前开展了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认知性教育模式、以文化为载体的渗透模式、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体验模式、以情感为纽带的感化模式等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移动互联网既具有自身的优势,其他不同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提升也有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移动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生活新宠,通过移动互联网阅读、学习研究、娱乐等项目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基本样态。高校和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不受时空局限以及移动互联网自身的互动性、开放性、即时性、信息传播方便快捷的技术优势,改变以往民族团结教学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宣传相结合,让大学生能够全天候可选择地接受和共享民族团结教育的信息。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博、短视频App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2],通过观看民族团结活动、专家讲座的视频资料等方式学习了解相关信息,可以改变传统理论概念的识记、背诵与理解的灌输教育方式,实现课堂与日常生活的无缝连接,弥补民族团结教育传统方式的不足,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多样化。

  (二)移动互联网是整合利用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新载体

  移动互联网可以将信息内容的生产和知识传递以类型化的数据库形式实现传播内容的海量存储和检索,促使图像、声音资料等信息聚集处理与随时获取变成了可能。例如,人们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把文字、图像、语音、视频等信息资源融合到新媒体平台中,实现了资源同时同步与异时异步传递的自由切换[6].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动共享性信息传播实现了民族团结教育海量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更易于吸引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民族问题真实情况,方便他们学习了解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他们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民族关系问题。

  (三)移动互联网是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性的新载体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凸显实践性、突出生活化、富于创新性、注重社会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生活图景的产生贡献力量。实践表明,在互动共享式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生通过游戏互动、议题争论、资讯交流等实现个体精神的独立生产与价值的群体分享,从而促进他们对复杂混乱的现象进行常规的道德推理、判断分析,使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在移动互联网环境的浸润与涵化中不断提升,增强他们在线上、线下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也为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契机。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信息环境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能够提高教育实践性这一特点,提高大学生在生活中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的判断能力和行动力。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有效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应对之举

  一些高校当前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存在两个基本问题。

  首先,一些高校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将民族团结教育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或者认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只是民族高等院校的事情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的教育。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专门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自然谈不上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其次,一些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能力尚需加强。高校虽然是人才富集地,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方式比较简单,许多高校仍然仅仅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并未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

  这些问题既反映出一些高校对民族团结教育认识的不足,也反映出一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能力的不足。这样的情形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弱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采取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有效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

  (一)增强重要性的认知

  民族团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解决当前我国现实民族问题的需要。移动互联网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且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新的工作载体,为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7].移动互联网也使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势和环境趋于复杂化,使民族团结教育更为重要。当前,高校和教师都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切实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路径,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吸引力,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1. 增强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学校和教师存在双向互动关系,最重要的是学校要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学校若不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认知和工作积极性就难以有整体性的提高,教师即便已经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保持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层面如果对民族团结教育不够重视,必然极大削弱教师的教育力量。个人的教学时间和教育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教育的效果必然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久而久之还可能失去教育的动力和教育的激情。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都要认清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使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成为高校的共识。

  2. 提高高校对移动互联网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重要性的认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兴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生活领域的应用,对高校开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和高校教师必然要改变自身已有的认知: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高校和高校教师没有逃避新技术的理由,逃避新技术会失去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一块新阵地。民族团结教育任课教师必然要抢占移动互联网这块新阵地,这是强调把移动互联网作为教学新阵地的重要性的认知;移动互联网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可利用的,我们要迎纳移动互联网技术,并且将其利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和民族团结的教学科研中,任课教师要学会利用和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利用新技术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方式,这是强调把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可利用于教学中的新兴技术的重要性的认知,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以上两个方面,教育者只有自觉学习才能提高整体的认知和教学的行动力。

  (二)优化应用服务机制

  上文提及增强重要性的认识,这只是澄清了思想层面的问题。由思想观念的改变到行动现实之间的转化,实际上还需要建立并且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应用于民族团结的服务机制。

  1. 优化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平台

  如前所述,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与网络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利用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薄弱,高校应该充分重视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作用,投入相应资源,同通信管理部门和移动互联网经营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和完善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同时争取国家网络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向高校开放,为任课教师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物质条件、设备条件、技术条件,能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活动通知、讲坛讲座信息、分享国内外民族问题发展情形,使之满足民族团结教育的需要。

  2. 优化任课教师提升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培训机制

  在开放、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优化提升任课教师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力的培训机制,建立培训制度,做好组织学习培训的规划和安排,完善经费保障和整合培训师资队伍,举办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民族团结政策任课教师应用移动网络技术培训班,加强对任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鼓励和引导教师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和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运用即时通讯工具(IM)及手机微博获取、分享、传播信息的能力,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三)优化应用考评机制

  高校优化应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考评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

  一方面是任课教师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表现为任课教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主要考察任课教师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时关注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观和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态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心。

  另一方面是检验任课教师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要制定效果评价指标,优化任课教师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考评机制,根据移动互联网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特殊影响确定效果评估指标,强化移动互联网信息的导向功能,即主要从大学生对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等相关信息报道的判断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维护民族团结的具体行动力的角度进行考评。

  (四)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移动多媒体承载着整个世界的信息,它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互动性强、传播信息内容丰富、传播个性化特点突出等特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必须正确承载民族团结教育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其内容包括民族政策、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沟通方式和强大的传播功能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双刃剑'效应也日益明显。"[8]为了保证高校移动互联网顺利畅通运行,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能够利用移动互联网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建立系统的监控体系,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构建合乎理性价值规范的约束机制[9].我们不仅要完善权责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确保移动互联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而且要优化监控手段,国家主管信息行业的有关部门必须增强对整个网络信息的监管,建立高校内部信息监管体系,各部门全力配合,优化监控手段,及时消除影响民族团结的不利因素,引导校园舆论导向,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呈现出的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检测评估等网络预警机制,对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信息提高警惕,及时清理破坏民族关系等方面的不良信息,消除校园中存在的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声音,依法处理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民族团结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需要,更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决定》提出:"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发、编译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资源。"[10]"选用某种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时,要在充分考虑模式适用范围的基础之上,进行策略性的选择,并适时进行模式的创新,从而实现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最大化。"[11]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抢占民族团结教育新阵地,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过程中要凸显实践性、突出生活化、富于创新性,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002)。
  [2]启戈。做好新形势下手机端民族团结工作[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8,(4):59-61.
  [3] 教育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政策解读[EB/OL].(2010-01-17)[2018-08-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71/201001/76665.html.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5,(3):6-8.
  [5]赵效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4):58-61.
  [6]青觉,左岫仙。新媒体时代民族团结教育创新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6,27(6):5-11.
  [7]王乃祥。新媒体时代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D].西藏大学,2015:22.
  [8]李文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2):118-120.
  [9]奕如寒。新媒体时代对维护民族团结的挑战与应对分析[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4,(3):20-24.
  [10]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决定[EB/OL].(2015-08-17)[2018-08-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17/content_10097.htm.
  [11]欧阳常青,张群芳。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6(2):29-3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