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歌和民俗文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5 21:05:48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 它是中国历史的遗产, 有着极为灿烂而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 婚丧礼仪、周易八卦, 节日节气, 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 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达、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 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而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 属于民俗文化的一种。民歌源于生活, 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 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
  
   关键词:传统民歌; 民俗文化; 民俗与民歌;

  
   一、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什么是民歌?顾名思义,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作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有感而发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 是人们约定成俗的广泛传唱。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中世代相传, 从而不断得到加工提炼, 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同时具有不断变异的特点。民歌是诗与音乐的摇篮, 它更迅速更直接的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中华民族古典诗歌的起源就是上古民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当时各地民歌的荟萃, 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的五百多年的流传于北方各地的民歌, 大多数以反映民间疾苦、揭发阶级的剥削统治为主;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 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总集, 由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它有两种含义一称是诗歌的体裁, 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后来演变成楚国人民的民歌;其后又有汉魏乐府和南北朝民歌“曲子”;至元明代又兴起桂枝儿、俗曲、鼓词、莲花落等民歌题材;到了明清时期, 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这一时期产生的小曲《鲜花调》、《银绞丝》多含有民主性和进步性意义, 一直延至近现代;直至进入20世纪初,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歌多含有积极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田汉聂耳的《卖报歌》、《天涯歌女》等;新中国诞生以后, 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成为广大人民的思想武器, 大量革命歌曲如《东方红》、《绣金匾》、《浏阳河》等新民歌的艺术形式, 传统民歌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20世纪中期, 以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师生成立的“民歌研究会”和以王震亚、郭乃安等人为主组成的“山歌社”, 以研究民歌音乐为主, 由此展开了对民歌音乐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这些在民歌运动的基础上被搜集而来的民歌逐步被出版成一些民歌曲集, 成为后世研究民族民歌的宝贵历史资料。
  
   二、民俗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民俗。在信息科技术发展飞快的现代化社会, 传统民俗文化是弱势文化, 如果得不到当今社会的重视就会走向衰亡, 甚至消失, 而且这个消失速度跟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样快。一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 特别是在增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习近平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谈到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 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民俗文化里的民歌
  
  民俗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但是反映民俗的民歌一旦被传诵记录, 就会被定格下来, 成为打开民俗历史之门的钥匙。民俗包含民歌, 而民歌反映民俗, 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民俗具有传承性, 而传承民俗的方式不止一种, 有的通过长辈对晚辈的口传心教, 有的则通过民间故事的形式世代相传, 还有的以民谣、民歌的方式来传承。湖北恩施利川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山清水秀的地方, 人杰地灵的民俗文化孕育了享誉全国的民歌《龙船调》, 该民歌歌词精炼, 旋律悠扬, 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二十五首世界民歌;民俗是民歌的本源, 而民歌是民俗的载体, 承载着大量的民俗活动、社会风情。比如陕北和西北地区的民歌“信天游”《走西口》, 实际是对过去发生在这一地区的特殊生活方式的记录, 便有了“男人走口外, 女人挖野菜”这一说法。它运用多种节奏型, 音程高亢粗狂, 歌词质朴自然, 或密集, 或悠长, 营造出一种如泣如诉的艺术效果, 体现了“走西口”这个历史的悲切之情。这是西北的民俗风情, 而祖国以南的江南水乡吴曲民歌则不同, 江南迷人的风景, 唯美的意境,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民间歌曲唱出的韵味也不同。江苏民歌以欢快、活泼, 歌唱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歌曲比较多, 体现了江南地区的汉族文化特色。代表性的民歌有《紫竹调》、《茉莉花》等。旋律婉转流畅, 曲调细腻优美节奏稳重却富有变化, 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四、结语
  
  民歌是反映民俗、研究民俗的重要手段, 是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民歌的创作过程中, 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方言等都可以作为创作歌词与旋律的材料, 也正是这些极具特色的传统民歌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晔原, 刘方成。中国文化杂说-民俗文化卷[M].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4.
     [2]邱德文。说民谣, 话民俗。网络资源。
  [3]钟敬文。屈原与民俗文化[J].群言, 1998, 04.
  [4]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网络资源。
  [5]肖常伟, 刘小琴。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西南大学出版社, 2011, 4.
  [6]樊祖荫等。中国传统声乐卷 (中国民间歌曲上) [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1.
  [7]肖常伟, 刘小琴。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西南大学出版社, 2011, 4.
  [8]火着。论民歌的反封建性[N].西南日报, 1946-5-30.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