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三则遗训”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迪

发布时间:2015-05-26 07:53:28
   摘 要:赵匡胤“三则遗训”是古代王朝家风建设的典范之一, 体现的感恩、重才、守约和恤民等精神, 对建立良好的秩序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继任者在其家风影响下形成的执政风格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今领导者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有感恩之心, 有宽广的胸怀, 重视人才, 以身作则, 谦虚谨慎, 不断反思和提升自我, 并使下属和单位获得更加长久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赵匡胤; “三则遗训”; 家训; 感恩; 以身作则;
  

 

  宋太祖赵匡胤在历史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宋朝能够文化经济高度繁荣, 且延续300多年, 与赵匡胤制定的政策和家风家训密切相关, 特别是他的“三则遗训”对宋朝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但其中的弊端也为宋朝灭亡埋下伏笔。
  
  赵匡胤的遗训历史上虽有不同的说法, 但大致相同, 主要有三个核心内容:一是优待后周柴氏子孙, 特别是要在政治上有特别照顾;二是尊重读书人 (知识分子) 和言事人;三是后代一定要遵守这个约定。
  
   一、赵匡胤“三则遗训”得失分析
  
  家训是指一个家族对后世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特别是在相对封闭的时代, 其对个人的教养、品行有重要的约束和修正作用。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家天下”的古代王朝而言, 帝王家训在家庭兴亡和王朝发展上更是起着重要作用, 其更加全面地展现了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赵匡胤的“三则遗训”蕴含家风和政治主张, 对宋朝继任者影响巨大, 其中的得失也非常明显。
  
  1. 优待柴氏子孙。
  
  赵匡胤是从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人手里夺取的江山, 虽然并不符合传统道德标准, 但其政治作为还是受到认可的, 其厚待柴荣后人的做法在王朝更替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赵匡胤的这一遗训是有深刻含义的, 他利用“陈桥兵变”实现了“黄袍加身”, 与其他的政权更迭相比, 是相对平稳和温和的。客观来讲, 赵匡胤取得政权且统一天下, 与周世宗柴荣有着密切的关系。表面上看, 赵匡胤这一遗训是为了感恩柴荣, 优待其后人, 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这是融合个人作风、感情与政治目的于一体的综合考虑。这一遗训是有政治目的的, 是为了昭示其宽阔胸怀, 消除后周重臣的顾虑和反对, 收买人心。在夺取京城后, 其重赏坚守守将, 杀掉投降守将, 也是如出一辙, 而且这种做法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为世人所肯定。
  
  2. 尊重读书人 (知识分子) 和言事人。
  
  赵匡胤在遗训中有“不杀士大夫”的要求, 甚至扩展到“上书言事人”.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及周边国家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在宋代,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是宋朝人, 而且很多大文豪都身居高位, 这在古代社会是极为罕见的。赵匡胤这一遗训可以说是广开言路, 畅通了基层信息反馈渠道, 为了解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基层情况提供了保障, 也为统治者的正确决策提供了最重要、最客观的依据。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 深知基层信息的重要性, 更加知道信息来源和正确处理信息的重要性, 而这些更多依靠有责任心的读书人来实现, 因此留下此遗训。宋代一改唐代做官必须经人推荐的做法, 进士们只要通过殿试, 经皇帝亲自考核后, 即可被授予官职, 名次优者还可被授予较高的官职, 不需要吏部考核。[1]由此可见赵匡胤对读书人的重视。他还鼓励群臣读书, 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2]虽然赵匡胤的这一遗训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宋王朝也得以延续, 但产生很多问题:一是军事上的软弱。宋王朝在历史上给人留下更多的是“弱宋”的印象, 究其原因, 在于赵匡胤没有将“不废武事”纳入遗训之中, 造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以致被动挨打和纳币求和。二是读书人政治上进心不足的弱点充分暴露。在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下, 宋朝皇帝的文化艺术修养都很高。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 宋朝更诞生了“苏、黄、米、蔡”这样的书法家, 但作为知识分子, 生活上的富足导致其追求艺术享受而政治上进心不足, 其软弱的性格使得这一缺点更加突出, 极少有人抱持一统全国的抱负。三是过度重视文化建设, 忽视了政治建设和军事建设, 使得制度矛盾不断突出, 最终导致社会秩序紊乱,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走向灭亡。
  
  3. 后代一定要遵守约定。
  
  赵匡胤说, “子孙有渝此誓者, 天必殛之”.由此可见其对后人的约束, 事实上, 赵匡胤的后人也很好地遵守了这个约定。据记载:宋朝皇帝要提拔自己的岳父, 包拯否定了皇帝的提议还“唾溅帝面”, 结果包拯不但无罪, 皇帝反而听从了他的意见。由此可见宋王朝对士大夫及言官的宽容程度。这种宽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形成政治清明的氛围, 从而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宋仁宗时期, 宋朝更是将宽容发挥到了极致, 不仅宽容士大夫, 还宽容其他所有人。据《宋史》记载, 当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 “京师 (汴梁) 罢市巷哭, 数日不绝, 虽乞丐与小儿, 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宋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 辽国上下皆哭, 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吃一惊, 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 并建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 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3].由此可以看出, 赵匡胤的遗训得到了有效执行, 使得宋朝虽然以软弱的形象示于后人, 但能够延续300多年而不灭。赵匡胤的遗训对后来明朝文官制度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对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也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 然而过于宽容也使得奸臣大行其道、扰乱朝纲。
  
  在其他方面, 赵匡胤的“不加农田之赋”在古代社会是非常开明的政策。虽然北宋的赋税较高, 但百姓的生活富足, 从文学艺术反映的日常社会生活上就能一窥全貌, 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反映了宋王朝百姓的生活水平。赵匡胤不仅减少农业税收, 自身也非常节俭。有一次他半夜起来, 突然非常想吃羊肝, 但想到“我若说了, 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 结果硬是忍住没吃。但赵匡胤对其他人非常慷慨, “杯酒释兵权”的花费且不论, 为了争取大臣的忠心, 赵匡胤赏赐的钱财非常多, 如侍中 (相当于宰相) 范质生病时, 赵匡胤赐其金器两百两、银器千两、绢两千匹、钱两百万。面对边界强敌的威胁, 赵匡胤没有想通过打仗消除, 而是拼命积累国家财富, 以钱买地盘, 如其曾想用“备价取赎”的手段买回燕云十六州, 可惜没实行他就去世了。
  
   二、赵匡胤“三则遗训”对当今领导者的启示
  
  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中难得的开明统治者, 今天的领导者可从其“三则遗训”的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 使自己能够做出更大的成绩, 练就更佳的才能和品质。
  
  要有感恩之心。知恩必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等古语就告诉人们应常怀感恩之心。领导者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 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领导者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 其言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单位和社会中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领导者常怀感恩之心, 不仅能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高在下属中的威信, 而且能影响和带动人们见贤思齐。赵匡胤善待柴荣的后人, 无疑是给下属做了一个榜样, 也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信号, 那就是他是一个感恩的人, 下属无须有“兔死狗烹”的心理。“杯酒释兵权”的做法更是加强了这一信号, 使得下属在宋王朝的制度下获得了安全感, 从而拥护其决定和决策, 并认真贯彻执行。后来的发展也确实如此。领导者不仅要对上级感恩, 更要对下级感恩, 因为他们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专制思想影响深远, 至今仍有个别领导者不能平等对待下属, 甚至将下属当下人使用, 这明显是不正确的做法。如果领导者有感恩之心, 就会在工作中尊重下属, 满足下属渴望认可尊重的心理,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反之, 如果领导者忘恩负义, 常做有悖于社会道德之事, 那么不仅有损其个人形象和威信, 而且会影响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 使下属产生人人自危的心理, 导致员工士气低落, 甚至离心离德。即使短期内通过巨大物质激励能挽留住下属, 下属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久而久之必然离开;即使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早晚也会衰败。薄情寡义的领导者不会体恤下属的难处和辛苦, 失去威望和信誉的领导者是最大的破产者, 是不会有人追随和支持他的。
  
  要重视读书人 (知识分子) .赵匡胤对读书人 (知识分子) 的重视可以说是空前的, 如果说隋朝开启了科举取士的先河, 在唐朝得以完善, 那么宋朝就是读书人 (知识分子) 的天下了。赵匡胤对“马上得天下, 不可以马上治天下”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在取得政权后对读书人特别重视。虽然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但赵匡胤对读书人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对读书人并不是盲目相信, 而是兼听多家之言, 然后谋定而动。赵匡胤对读书人的重视除了出于保障政权安全的考虑, 更多的是出于治理国家的考虑, 没有知识的武人对社会治理是没有概念的, 更谈不上对社会治理提出良策, 而在读书人的治理下, 宋王朝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领导者不能抱着任人唯亲的狭隘观念, 而是要从事业发展大局出发, 不断培养和引进知识分子, 壮大人才队伍, 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局面。为了事业发展而出现的人才更替和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存在大浪淘沙的现象。只要能够出于公心, 在人才工作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在今天, 竞争的实质仍是人才的竞争, 如果失去了人才, 那么再丰厚的资源、再好的地理位置、再庞大的体量, 最终也会因无人才支撑而无法发挥其作用。
  
  要有宽广的胸怀。领导者一定要胸怀大局, 目光长远。领导者要放大格局, 在不违反大的原则的前提下, 下属只要能够完成预期目标, 就不必过于计较一些细枝末节。领导者要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标是否科学、分工是否合理、绩效考核是否规范、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等。一个领导者只有具有宽广的胸怀、全方位的格局, 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为实现目标服务。就当今领导者素养来说, 一方面, 要能听取不同意见。那些敢提不同意见的人都是有很强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人, 应当积极肯定和保护他们, 做到这一点的同时还要对那些溜须拍马之人提高警惕。另一方面, 要容忍下属的不足。对于新人, 不要因一时失误或状态不佳就一棍子打死;对于一些有才华的人, 要包容他们的小性格、小脾气, 多一些宽容和引导, 少一些批评和指责, 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力。这才是以人为本的做法, 也是促进事业发展的动力。但这种宽容一定要适度, 要基于事业发展的需要, 对那些“害群之马”要毫不留情地进行惩罚和清除。
  
  以身作则。受官僚主义思想的影响, 一些领导者沉湎于权力带来的快乐, 即使是一个企业的小组长、小工头, 也多少带有官僚主义的思想、作风, 最典型的就是对待下属要求严格, 对待自己则要求宽松;自己可以为所欲为, 别人则必须谨小慎微。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传统官僚主义思想的影响外, 领导者对自身要求不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领导者不仅要懂得使用权力, 更要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权责相等才是领导者开展工作的基本准则, 否则失去约束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领导者追求“权重位高责任轻”时, 必然导致下属向往“钱多事少离家近”, 最终上下离心。要想避免这种情况, 领导者必须做到权责对等, 这种对等更多地体现为领导者的以身作则。曹操在军前割发代首以明军纪的故事虽然在今天看来很可笑, 但对古人而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割发算是不孝之大罪, 也算是很重的刑罚了, 所以曹操得到了士兵的拥护。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领导者一定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真正为下属做出表率。
  
  切记谦虚谨慎。赵匡胤对读书人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但对军事的轻视是其短板, 这与赵匡胤在军事上过于自信有关。现实中, 有专业特长的领导者有意无意地排斥那些同领域的人才, 在制定人才政策时也没有注意到全局的平衡问题, 觉得这方面有自己就足够了, 同领域的人才不需要了。殊不知, 这种盲目自信对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且不说现任领导者离开后继任者的知识结构缺陷问题, 即使两者都是这一领域的专家, 继任者也难免有不足之处。知识是没有边界的, 盲目自信是领导者要不得的, 在制定政策时尤其需要注意。领导者不能事必躬亲, 要合理统筹资源, 否则就会像诸葛亮那样“出师未捷身先死”.在这个基础上, 领导者在选配下属时, 一定要坚持按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选人, 这样才能确保组织的平稳运行。同时要用全面而完善的政策加以保障, 避免因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造成不良后果。宋王朝富而不强的深层次原因, 给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领导者敲响了警钟。
  
  赵匡胤的“三则遗训”虽然有其局限性,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性的, 今天的领导者应当从中体悟得失, 不断反思和提升自我, 并使下属和单位获得更加长久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丹。宋太祖赵匡胤用人策略述略[J].兰台世界, 2013 (12) :60-61.
  [2]丁辉。赵匡胤的政治遗嘱[J].文史博览, 2016 (5) :31.
  [3]晏建怀。帝国的脸谱:北宋官场众生相[M].长沙:岳麓书社, 2013:18.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