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师范教育专业《历史》教学的思考与探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19:51:03
  [摘要]《历史》作为五年制师范教育专业的文化基础课之一,近年来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教材老旧,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不重视,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多管齐下,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它重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历史》;五年制师范;教材;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五年制师范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和幼儿教师。五年制师范教育专业与培养中专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和培养高中毕业三年制大专层次的中小学教师都有所不同,它招收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需要教师的辅导和监督。同时,文化基础较高中毕业生更薄弱。在五年的时间里,需要完成高中和大专程度的知识学习,同时还要进行师范生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年制大专师范教育专业是目前国内高师教育专业的一支主力军,招收的学生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培养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新时代的全科型乡村教师和具备教师资质的幼儿教师。全科型乡村教师是指具备教师资质,热爱乡村教育,能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全科型教师,掌握各学科基础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基本功,同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学,此外,能够管理班级事务和组织课外活动,有能力适应农村小学的小班制、包班制、个别全科辅导和边远农村地区的一师一校、两师一校的复式教学,还能够胜任乡村小学教育所需的综合性和复合型教师的工作岗位。幼儿教师则主要面向各类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面向的主要是3-6岁的儿童。
  
  《历史》在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中属于必修的文化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以我国的公办小学为例,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小学课程设置里有《社会》课,其中,有关历史的内容高达2/3.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历史》课程的教学不容忽视。
  
  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在笔者工作的学校中,五年制师范教育的学生数占比较大,主要为师范教育和学前教育。作为文化基础课之一的《历史》课程,却长期没有一本内容与教学目标、学时相一致的教材,学生对这门课程也十分不重视,学习效率低下。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及电话访谈了解到,目前国内许多省份的学校都存在五年制师范教育的《历史》课程被边缘化、不受重视,使用教材落后于时代要求,教材与学时严重不符的现象。伴随着高校的大面积扩招,招聘单位的急功近利,像《历史》这样的文化基础课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笔者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访谈了解到,某些兄弟院校五年一贯制《历史》课程使用的是中等职业院校的教材,有些院校使用的则是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以J职业学院的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专业为例,从学时上来讲,《历史》课仅在第一学年开设,共72学时,学时不足;从教材来讲,采用的是普通高中的历史教材,此教材设计的学时是与高中三年制相适应,并不适用于五年一贯制的学制。同时,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与五年制一贯制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一致,教师对教材只能有选择性地讲解;从评价方式来看,《历史》课是考查课,它对升学不造成影响,每学期期末主要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书面评价,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积极性。
  
  目前,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教材与学时不对等是横亘在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历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电话访谈了解到,此问题在全国许多省份,如湖南、山西、山东等的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中普遍存在。因此,编写出版新教材、增加学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当务之急。
  
  二、对策
  
  (一)编写并出版应用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科书
  
  五年制大专生的学历起点是初中毕业,在初中阶段通常只学习了简略的历史知识,因此,在进入五年制师范专业学习后,在内容选择和思想深度上都应有所提升。笔者认为,新编写的五年制师范的历史教材应包含三大块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通史,每周开设四课时,一学年36周,共144课时。中国古代史部分以朝代发展为序,增加每朝每代社会经济生活史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板块为重点讲述内容,围绕近现代历史大事件展开分析,通过教师的讲授为学生梳理清思路。笔者通过一学年的课堂实践,发现学生对中国史的熟悉程度普遍高于世界史,世界史涵盖内容十分宽泛,历史时间跨度长,因为课时有限,所以在讲授世界史部分时采用了分专题介绍的形式,如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美国独立战争等,同时辅以教学视频《世界历史》,也是分专题讲授,使课堂上讲授内容的声音、图片和文字并茂,这样学生的感受也更为直观。经过期末考查,证实这类方法比单一的口述效果要好。
  
  (二)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近年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一些五年制师范毕业生在面试说课时,故事的相似性很高,学生翻来覆去讲的都是那些我们早已烂熟于心的小故事,毫无新意,这方面知识的匮乏已不能满足当下用人单位的需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上的成语故事数不胜数,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讲到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时,就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只要用心撷取和收集,掌握起来并不难。笔者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成语典故贯穿起来讲授给学生听,请学生课堂上做好笔记,同时鼓励自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和其他途径,搜集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从而为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工作提供足够的素材。
  
  在教学中,笔者感受到五年制的学生对历史常识性知识的了解十分匮乏,这一问题在世界史部分暴露得尤为明显。西方文明的起源有许多神话、宗教故事,也影响了后面的西方历史。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的主要是3-12岁的儿童,在他们以后的课堂上,除了讲中华传统文明,也需要给孩子们讲西方的神话、传说、小故事。所以,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一言堂,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法,避免单调乏味,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可以组织学生课堂上相互讲成语故事,然后相互点评,指出讲解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精选故事、补充内容、维持课堂秩序。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走上讲台的勇气会增加,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同时,每学期利用四到五个课时,进行演讲、辩论、历史话剧表演、文史知识竞赛等开放式教学活动。在传统课堂讲授时,可以适当地运用PPT、电影片段、观摩地图等手段教学,使五年制的《历史》课堂更加精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他们将来从事的教师职业也提供了示范和借鉴参考作用。
  
  (三)导入活动,增加职业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历史》课堂很少考虑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因为职业院校定位的特殊性及五年制师范专业的特点,在当下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智能,培养他们应用、分析、创造、发展等多方面能力。作为《历史》教师,也应在这其中转变角色,从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者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学习历史知识的指导者,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自由思考。
  
  与课堂教学相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是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因为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特殊实践性,如果不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实践培训,他们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很难形成。在传统教学之余,教师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具体到五年制师范的《历史》教学,可结合教学内容本身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在课余开展主题板报、主题演讲、主题对话等;或者是定期开展的一类活动,如历史课多媒体课件设计比赛、文言文撰写历史人物评传、编演历史话剧等;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学习考察,如到西安去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海昏侯大墓考古文物展等,还可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查阅古籍、地方志等相关历史资料,鼓励学生依据实地参观及查阅的图片、文字等资料,评论、分析其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这样不仅使教学生动、形象,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资料选择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些活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对师范生职业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充足准备,根据不同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做系统、整体的规划。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既要注重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又要有意识地锻炼师范生虚心、朴实和勤奋的学习与做事精神。
  
  总而言之,《历史》课作为五年制师范专业的文化基础课之一,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只要真正从心理上认识到了问题的关键,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必将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及素养。
  
  参考文献:
  
  [1]周若清。防止五年制大专学前师范教育《历史》课程边缘化[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29-31.
  [2]卓越。关注师范生职业技能与品格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4-55.
  [3]朱朝霞,陈和平,胡玉东。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本土化定向培养模式探究---以江西省九江地区为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4):50-5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