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3-05-17 07:07:13
  摘 要: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一直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原经济区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在实现中部崛起、承接东中西梯次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研究分析中原经济区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把握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城市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和支撑要素三个方面构建的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量模型进行评价计算,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就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给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
  
  中原经济区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有着地理位置重要、人口众多、经济体量较大、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和特点,能够在实现中部崛起、承接东中西梯次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是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单元,30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根本和真实体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十三五”期间更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被注入了新的内涵。本文的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质量、环境和竞争力,有助于这些城市在未来发展中强优势、补短板,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和相关研究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活实现空间聚集的高级形式。城市的发展日益成为整个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并逐渐成为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对于指导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包含资源禀赋、地理区位条件、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环境、居民消费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个复杂和多维度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或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有过不少的研究。一些学者注重从城市的生产总值、产业竞争力等经济角度解释城市的经济竞争力(Porter,1990;OECD,2006)。还有大量学者分别从战略、结构、社会、人力资本、开放度、科技创新等角度研究城市竞争力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Kresl和Singh(1999,2012)的研究,他们引入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因素和战略因素,建立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来对这些指标进行检验,分析哪些指标对于城市竞争力有更重要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区域和城市经济竞争力研究的关注度同样很高。倪鹏飞(2001)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弓弦模型”,并从多个角度对国内外不同类型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过分析和实证研究(倪鹏飞,侯庆虎,2009;倪鹏飞,李肃,2015);王发曾和吕金嵘(2011)针对中原城市群建立了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中原城市竞争力的历史变迁。黄茂兴、李闽榕(2008)对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展开研究,并对比了多种数量化模型在省域经济竞争力的预测方面的应用;杜明军(2014)从发展质量的角度构建了对于县域经济的评价体系,并利用河南省108个县(市)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
  
  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区域和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过不少研究,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的变化,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定位在不断变化,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随之不断变化,城市之间竞争力也在此消彼长。因此,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一直是学者和机构研究的热点。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逐渐融入城市发展的理念当中,除了经济规模、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基础设施、金融水平等经济因素,科技创新、发展协调性、生态环境、经济外向度等因素成为衡量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新的重要因素。
  
  二、中原经济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全面、系统和复杂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经济的许多方面和影响因素。为了建立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定量分析模型,要在对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科学合理、可比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更加强调新常态下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
  
  1.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原则
  
  在构建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主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全面性和科学性。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由多方面因素构成,所以要评价一个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就要尽可能地涵盖经济规模、发展速度、产业水平、财政金融、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宜居水平等方面的指标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和评价过程要尽可能地做到真实、客观。为了保证评价过程和数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评价体系主要选取定量化的评价指标。第二,体现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理念。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思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和取向也会发生变化。具体来讲,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等指标所占比重降低,经济结构、科技创新、生态宜居、网络通信等指标比重提高,并结合全面建成小康和惠及民生等方面的新理念选取指标。第三,指标构成的多样性。坚持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并重的原则。中原经济区范围内不同的地市有着不同的规模、禀赋和发展特点。一方面,规模大的城市有着较大的经济体量、较大的市场规模,较多的人力资源,具备较强的要素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是经济综合竞争力最为重要的体现之一;另一方面,较高的人均经济发展指标意味着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也意味着这一个城市人民群众生活的富裕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在设置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总量指标与人均指标并重的原则。此外,指标选取的过程中注意涵盖总量指标、增速指标、人均指标、占比指标等,保持指标构成的多样性。第四,数据的有效性和可比性。数据是保证研究结果质量的前提,本文选取数据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由于中原经济区地跨多个省区,不同省区公布的统计指标不尽相同,有些指标不能够进行对比,因此不能直接纳入指标体系中去。在选取指标过程中,需要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并经过查找和比较,力求保证数据的完备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2.评价指标的选择
  
  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多目标的复杂问题,需要由多方面不同的指标来构成。这些指标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中原经济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全面性、科学性,指标构成的多样性,数据的有效性和可比性等原则,按照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0个基本指标:
  
  一是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是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和直观体现,只有经济发展水平高,才能体现出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经济发展指标包含5个二级指标:
  
  (1)经济规模。经济规模指标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常住人口、人均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经济规模指标描述了一个城市经济体量的大小,经济规模大的城市能够吸引、集聚和支配更多的资源,是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2)发展速度。发展速度指标主要选取了GDP增速和人均GDP增速两个指标,这类指标衡量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
  
  (3)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指标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衡量了一个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地区富裕水平的体现。
  
  (4)财政金融。财政金融指标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衡量了一个城市财政收支水平和集聚金融资源的规模。
  
  (5)对外经济。对外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反映了一个城市经济外向性和参与国际间贸易的规模水平。
  
  二是经济结构指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方向。因此,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需要纳入经济结构类的指标。
  
  (1)城乡结构。城乡结构指标选取的是城镇化率指标。中原经济区范围内总体城镇化率仍显着低于全国水平,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指标选取的是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能耗水平。能耗水平指标选取的是单位GDP能耗。
  
  三是支撑要素指标。一个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不仅需要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层次,还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宜居条件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只有具备这些方面的基础,才能够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承载力,集聚更多的人才、资源、信息和资金,支持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指标主要选取了专利申请受理量、普通高等学校数量、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专利申请受理量反映了城市科技创新的产出水平,高等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反映了城市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人才规模。
  
  (2)交通通信。交通通信指标主要包括民用汽车拥有量、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公路线路里程。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城市的交通基础水平,以及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
  
  (3)医疗卫生。医疗卫生指标主要选取了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和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选取人均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的医疗卫生条件。
  
  (4)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指标主要选取了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和城市供水总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建设的水平。
  
  3.评价模型和方法
  
  进行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方法选取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的方法。具体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是为了要解决不同意义和计量单位的指标之间无法进行类比和计算的问题。具体来讲,计算方法为:
  
 
  
  其中,maxA和minA分别为指标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文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单位GDP能耗为逆指标,其他变量均为正指标,在评价过程中,为了使结果更加直观,将无量纲化的指标变换为10到100之间。
  
  (2)计算指标权重。计算指标权重选取了层次分析法,把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的指标,构成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专家评价打分构造比较判断矩阵,由判断矩阵计算单层指标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并且根据递阶层次结构逐层相乘,计算各级指标的总排序权重。尽管专家打分法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可以给予经济结构、民生指标和人均指标等方面更多权重,能够更好地体现新经济发展理念。
  
  (3)加权计算评价得分。要利用30个评价指标进行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需要对无量纲化的评价指数进行逐级的线性加权合成:
  
  
  
  其中,A为X的上一级指标,α为权重。通过逐层线性加权合成,得到评价体系的总得分。
  
  三、实证分析
  
  1.研究对象
  
  中原经济区规划于2012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复,是指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包括了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和山西的30个省辖市和3个区、县。中原经济区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有着地理位置重要、人口众多、经济体量较大、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和特点,战略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原经济区建设意味着1亿多人口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能够对实现中部崛起、承接东中西梯次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是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2012年中原经济区规划实施以来,中原经济区围绕规划建设的目标和发展定位,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加快“米”字型高铁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深度,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进步,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也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原经济区实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依托。中原经济区依托郑州航空港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用大枢纽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产业群,用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用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中原经济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稳步提升。截至2015年底,中原经济区总人口约为1.5亿人,GDP约6万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国第四位。
  
  中原经济区涵盖了来自5个省份的30个地市,从空间布局上来讲,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通过“米”字型高铁构建4个发展轴,同时以沿邯(郸)长(治)-邯(郸)济(南)经济带和沿淮经济带为南北两翼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的城市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推动30个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联动发展,以及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数据来源
  
  中原经济区的30个城市分布在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山西五个省份,评价指标的数据来自于五个省份2015年统计年鉴和30个城市的2014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期限为2014年底。由于不同省份统计年鉴中公布数据指标存在差异,能耗等指标因无法取得一致性数据而被剔除。
  
  3.评价结果和分析
  
  通过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然后利用评价模型对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了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总得分和排名结果,单项指标不再列出(见表1)。
  
  
  
  从评价结果来看,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其经济综合竞争力在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当中排在首位,而且得分遥遥领先。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和支撑要素3个一级指标都排在首位,9个二级指标位列第1,基本指标有21个位列第一,凸显了郑州的全面优势地位。其中,郑州相对落后的方面是发展速度和城市建设,这可能与人口和经济基数较大有关。
  
  洛阳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经济综合竞争力位居第2,而且相比其后的城市,在得分上有着明显的优势。经济发展和支撑要素指标都排在第2位,经济结构指标位居第6.相对而言,洛阳市突出的优势在经济规模、对外经济和财政金融等方面,而落后的指标主要是发展速度。
  
  处于第3位至第10位的聊城、蚌埠、焦作、新乡、南阳、菏泽、许昌、济源等大致可以被列为第二梯队。这些城市或是经济和人口规模大,或是具有较好的二三产业发展基础,或是城镇化率和居民收入水平较高,这些因素对于提升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这些城市在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发展水平较高。
  
  相对而言,排名比较靠后的城市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有: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较小、城镇化率和居民收入偏低、二三产业占比偏低等。部分城市因为地区面积和人口的因素,经济规模等总量指标很难超越靠前的城市,然而从自身而言,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应当从提升城镇化率、居民收入和发展二三产业等方面下手。此外,位居中游的安阳和平顶山11个二级指标排名都位居中游,既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也没有特别落后的短板,总体发展比较均衡,未来要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需要积极谋划,开创属于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
  
  从空间布局来看,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分布上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北部地区城市相对于南部地区竞争力强,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型城市主要分布在中原经济区的南部,这些城市受城镇化率偏低、二三产业占比偏低、居民收入不高等因素影响;二是距离郑州较近的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强,反之相对较弱,这反映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性,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城市在交通、产业等方面相对容易受益。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数据可得性等原因,评价指标变量的选取受到限制,模型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损失,这些因素会对评价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四、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第一,整体谋划,统一布局。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大局出发,坚持推进中原经济区总体发展思路,同时根据30个地市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和优势、劣势,通过内部功能、结构的科学组织和各城市的良性竞争与合作互动。强化郑州作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强化牵动全局的战略支点,着力提升郑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的作用,聊城、菏泽、新乡、焦作等市作为第二梯队,要围绕中心城市发掘自身优势,着力提升产业水平,实现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推进城际轨道交通体系和高速铁路建设,构建以快速铁路为支撑的“半小时”和“1小时”交通圈,打造“米”字型发展轴带,加强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实现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联系紧密、城市层级分明、体系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
  
  第二,突出优势,弥补不足,提升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来讲,中原经济区的城市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居民收入、城镇化率和二三产业比重在全国仍处于偏低的水平,经济发展是提升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承接东中西产业梯次转移和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破解新型城镇化发展难题,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此同时,不同地市有着自身独特的经济发展状况,找出自身的优势、劣势,发现水平差距,才能扬长避短,以发展自身特色的方式实现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中心城市郑州和洛阳应着眼于提升城市品位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城市承载力,并通过交通枢纽和产业布局提升自身的辐射带动能力;北部的传统工业城市要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成长性服务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南部的农业城市要在不牺牲粮食和生态的基础上,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使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竞争新优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培育发展新优势。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探索以航空驱动型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抓住“互联网 ”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抢占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先机;提高资源能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优化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确保经济发展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第四,坚持简政放权,激发改革红利,改善竞争软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以全面深化改革带动释放发展红利。中原经济区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改革创新、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利用人口、区位、交通、资源、文化上的优势和禀赋,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和障碍,在一体化通关和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农业现代化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方面力争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激发活力。各城市要不断完善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加快推动节约型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持续优化竞争软环境,增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Free Press,1990.
  [2]OECD. Competitive Cit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C]. Paris: OECD,2006.
  [3]P Kresl,B Singh.Competitiveness and the UrbanEconomy: Twenty-four Large US MetropolitanAreas[J].Urban Studies,1999,36(5- 6)。
  [4]P Kresl,B Singh.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US Metropolitan Centres[J]. Urban Studies,2012,49(2)。
  [5]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和概念框架[J].经济学动态,2001,(6)。
  [6]倪鹏飞,侯庆虎。全球城市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综合竞争力,2009,(1)。
  [7]倪鹏飞,李肃。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竞争力比较研究[J].理论学刊,2015,(3)。
  [8]王发曾,吕金嵘。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1,(1)。
  [9]黄茂兴,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的方法研究[J].福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0]杜明军。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和反思[J].区域经济评论,2014,(1)。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