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苏醒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5-02-07 02:12:40

  摘    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麻醉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手术麻醉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疼痛情况及躁动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2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与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在患者麻醉复苏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缓解疼痛情况,降低躁动发生率,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 麻醉复苏; 心理护理干预; 疼痛情况; 不良情绪;

  全身麻醉患者可能于麻醉复苏期间发生并发症,如躁动不安、意识不清等,使得患者生理、心理健康等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有可能引发护理风险事故[1]。因此需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以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预防异常反应的发生。本研究选取126例手术麻醉患者,探讨麻醉复苏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手术麻醉患者,按照就诊先后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63)。纳入标准:可耐受手术治疗,均无手术禁忌;术前患者均保持清晰意识,可正常沟通交流;患者均了解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智力障碍、精神异常;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对照组男35例,女28例;年龄26岁~65岁,平均年龄(46.41±2.69)岁;体重50~64 kg,平均(56.58±1.13)kg;骨科手术30例,腹部手术19例,头颈部手术14例。观察组男36例,女27例;年龄26岁~64岁,平均年龄(46.40±2.65)岁;体重50~63 kg,平均(56.54±1.10)kg;骨科手术29例,腹部手术20例,头颈部手术14例。2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访视时对患者解释手术方法、效果,麻醉方法、注意事项等,使患者了解手术风险,做好心理准备。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其主要包括:(1)术前心理疏导:加强与患者交流,术前1 d对患者讲解麻醉复苏内容,使患者对麻醉复苏具有正确认知。鼓励患者积极表达内心想法,从各个方面加强对患者心理情绪方面的疏导,使患者能够以正确心态面对手术与麻醉,积极配合。(2)提高患者认知:加强对麻醉及手术的相关知识讲解,可提高患者认知,使患者对麻醉有可能引发的不良症状有一定心理准备,利于保持安定情绪,预防惊慌,避免其因过度担忧而引发躁动。(3)术后麻醉复苏护理:患者进入麻醉复苏室后,需要护理人员轻唤患者名字,使患者熟悉护理人员声音,通过暗示刺激患者潜意识,利于复苏。当其意识恢复有拔管指征时需充分吸氧吸痰后拔除气管导管,可明显减少麻醉苏醒时间。(4)告知患者手术已做完,正在麻醉复苏室复苏,患者通过熟悉的声音得知手术顺利完成,稳定情绪。(5)在复苏室执行护理操作的同时,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其心理活动,及时消除其不良情绪。(6)保持复苏室安静,同时播放柔和的音乐,使患者能充分休息,减轻术后疼痛,减少不良情绪及躁动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患者不良情绪,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2]。SDS分界值53分、SA分界值5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不良情绪越严重。(2)观察2组患者疼痛情况,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重。(3)观察2组患者躁动程度[3],0级:无躁动;Ⅰ级:患者面部或四肢肌肉有轻微颤动;Ⅱ级:患者全身肌肉出现明显颤动;Ⅲ级:患者全身肌肉出现剧烈颤动。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不良情绪比较

  2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2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见表1。

  表1 2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2.2、 2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为(3.36±0.87)分,低于对照组的(5.25±1.24)分,差异显着(t=9.903,P=0.000)。

  2.3 、2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39.6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91%,差异显着(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手术麻醉会形成强烈应激源,使患者从围术期到麻醉恢复期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情况,而且应激刺激会导致儿茶酚胺、皮质醇等物质大量释放,使患者情绪受到不良影响,导致心率、血压等出现异常反应。复苏期躁动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患者主要表现为呻吟、狂躁、拔管等。经相关研究发现[4],疼痛程度较重或不良情绪加重容易导致患者躁动,因此需采取合理护理干预措施来缓解疼痛,消除不良情绪,减少躁动的发生。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手术麻醉患者复苏期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有效缓解手术麻醉产生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使之在麻醉前后保持良好心态,可预防患者在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

  常规护理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患者心理异常并严重躁动,导致不良事件发生。而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其负性心理予以有效疏导,使患者保持较为稳定的情绪,提高配合度,避免心率、血压等出血异常,预防严重躁动的发生,促进机体康复。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干预,术前就对麻醉复苏期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患者了解在麻醉复苏期的相关问题,避免增加负性心理。麻醉复苏期间护理人员轻唤患者名字,使患者熟悉护理人员声音,利于复苏。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可缓解患者疼痛,使保持愉悦,对降低躁动发生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2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与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

  总之,在麻醉复苏护理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缓解疼痛情况,降低躁动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王海楠.心理护理在麻醉复苏室的应用及意义探析[J].心理月刊,2019,14(17):76.
  [2] 董传英.麻醉复苏室的精神及心理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5,28(2):144.
  [3]赵海琴.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因素分析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8):88-90.
  [4]李亚敏.护理干预对腹腔镜手术麻醉复苏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1):166-168.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