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嘉影片中的影像内涵与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7-04-15 18:33:58

  摘    要:作为导演,张艾嘉自成一派,凭借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生活体悟,在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创作中都显得驾轻就熟。在影像内涵方面,其电影以独特细腻的创作视角显示出对现实深切的人文关照。笔者依据张艾嘉执导的《少女小渔》《心动》《20 30 40》和《相爱相亲》等影片,分析其影像内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艾嘉; 现实主义; 文本分析;

  张艾嘉一路从演员到导演,以女性细腻敏感而不失大气的视角表达了对爱与社会的观照,传达了急速发展的时代里,社会中女性的微妙变化。她的电影有着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青春的美丽与残酷、成年后的矛盾与尴尬、老年的无奈,这些细微的情感特质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笔者从冲突建构、主题表现和符号运用来阐释其观照现实的影像内涵。

  冲突建构:把握时代潮流

  在张艾嘉的电影中,各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被准确把握,并寄托于女性角色加以表达,从而使冲突建构的体量和故事的容量得到平衡。在冲突建构上,张艾嘉主要利用文化冲突和代际矛盾来把握现实社会中的时代潮流。

  1.文化冲突

  张艾嘉的电影丰产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社会正处于开放和腾飞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成为时代潮流,出现了百万国民移居海外的现象,其中留学成为最主要的移民方式,东西方文化在移民者的生活中不断冲突与交融。这样的时代特征在张艾嘉的电影《梦醒时分》和《少女小渔》中均有反映。

  以《少女小渔》为例,电影改编自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为了帮半工半读的男友江伟(庹宗华饰)分担压力,小渔(刘若英饰)从中国非法来到纽约做劳工。江伟急于摆脱生活的困境,说服小渔同现居纽约的意大利老头Mario假结婚。而在之后的朝夕相处中,小渔和Mario产生了微妙的情愫,和男友江伟却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因而走到了选择的关口。影片中充满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第一,西方人直面矛盾,东方人含蓄委婉。同样是出于嫉妒心,Rita会当着小渔的面坦诚自己嫉妒她的年轻和善良,仇恨丈夫因坐牢而缺少对自己的陪伴,所以故意用四处巡演报复他;江伟虽然猜忌小渔出轨,却并不明说,而是暗生妒忌。第二,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东方人重视集体(家庭) 和谐。Mario对小渔为了江伟舍弃自我,来美国打黑工的行为感到无法理解。而之后老柴把老婆、孩子接到美国一起生活,这让小渔有所动容,表明她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第三,西方人主动激进,东方人被动选择。当年Mario因为参加反对越战的活动而进了监狱,而当他得知小渔在唐人街做劳工被盘剥时,仍鼓励小渔组织女工为自己争取权利,小渔却摇头选择隐忍。

  另外,电影中还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住在同一个屋檐下,Mario和小渔的行为方式都对对方产生了影响。Rita讽刺小渔看起来是个"乖孩子",Mario替小渔解释称她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并让她接受自己从前的过错。他欣赏小渔勤奋努力、温柔贤惠,还掌握两种语言、做得一手好菜。他时常教导小渔学会尊重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而小渔对Mario则表现出些许崇拜,肯定他参加反战活动的勇气和文学上的才华。这些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细节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

  2.代际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代际关系的分异特征逐渐显着。这在张艾嘉的电影中常被深刻诠释,《今天不回家》《20 30 40》和《相爱相亲》三部电影一脉相承,都讲述了三代人的爱情故事。《相爱相亲》则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女人在情感中的矛盾状态,而且讨论了关于爱的哲学性问题。

  电影中的三代人都有迷茫和纠结的无力感。岳慧英(张艾嘉饰)在母亲去世后,一心想将父亲的坟从乡下迁回城里与母亲合葬,却受到丈夫的质疑,由此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迁坟这一行为又引发了慧英和父亲的原配姥姥(吴彦姝饰)的巨大矛盾。凭借丈夫寄回家的家书和家谱上的记录,姥姥用最传统的方式守护自己的婚姻,拒绝迁坟。而慧英的女儿薇薇(郎月婷饰)也难以与母亲沟通,又时刻为自己的爱情而迷茫,之后又对姥姥的感情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代人的关系复杂,彼此之间构成互相的牵绊,却又在无形之中得到消解。

  电影中的代际矛盾在当下是极具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不仅反映了代际关系中各方认识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而且揭示了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遗留问题等。


  主题表现:传达女性意识

  凭借其敏感的性别立场、深厚的生活体悟和多元的文化背景,张艾嘉在主题表现上,主要通过女性意识传达对现实生活的精神关怀。

  由于受到了当年台湾女权运动的影响,张艾嘉电影里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无任何贬抑男性的意味,而更多是体现两性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让男女个体在平等关系中实现自身价值。张艾嘉作为一名女性导演,更善于刻画女性情感活动和价值取向,善于以塑造女性角色为主导,体现女性从传统依附性个性逐渐转变为现代独立自主个性的历程,其电影中的女性群像也印证了此历程。

  第一类女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上和思想上不够独立,对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认识不明晰,在爱情中表现卑微低下,但在迷失自我之后能够进行反思。此类女性处在女性意识萌芽阶段,如《梦醒时分》中的马莉被富二代包养,之后迷途知返;《少女小渔》中的小渔开始依附于男友,后来学会忠于自我;《莎莎嘉嘉站起来》中的嘉嘉多年辛苦守护家庭,得知丈夫出轨后,搬家和妹妹同住。

  第二类女性处在社会发展时期,经济和思想都较为独立,看似洞悉社会规则,游走在道德边缘,实则内心向往理想主义,因在现实中却得不到真正的归属,身份地位一般较为被动。此类女性处在女性意识初步发展的阶段,典型代表是《最爱》中的白芸,她爱上了闺蜜的未婚夫俊彦,几经挣扎后嫁给他人;《20 30 40》中的想想同时交往了两个男友,并与前男友藕断丝连,内心却仍向往理想的爱情。

  第三类女性则处在进入新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思想都具备了独立能力,对生活和事业有明确目标,在感情中敢爱敢恨,能够把握分寸、懂得取舍。此类女性处在女性意识较为成熟的阶段,如《心动》中的小柔年少时顶着家庭的压力和浩君恋爱,中年时却因现实因素而拒绝浩君的求婚;《20 30 40》中的Lily得知丈夫背叛后,果断放手,转而经营事业,积极寻求新的爱情;《相爱相亲》中的岳慧英到了退休年纪,仍勤勤恳恳工作,并设法平衡和丈夫之间的关系。

  符号运用:联系现实意蕴

  张艾嘉巧妙运用多种符号化的视觉语言,使电影更具现实感染力,尤其是在电影《相爱相亲》中使用的一系列物象符号,联系起来意味深长。

  首先,慧英在母亲去世后,在太平间里眼看着母亲尸骨装进骨灰盒。这个场景令笔者印象深刻。张艾嘉在其随笔《轻描淡写》中也曾写到童年时与家人去空军公墓祭拜父亲的场景,"我们对着其中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坛子鞠躬。那个感觉很奇怪。或许因为知道那里面装着的只不过是失事后全烧光的灰烬,根本无法辨识这人是谁,也没有和这个人有过任何真实生活上、情感上的积累,所以我一直不觉得从小丧父的悲痛或自怜,去祭拜他只是因为他是我的父亲。"这样的场景和文字似乎为姥姥守护慧英父亲的感情做出了解释。

  其次,两张照片成为情感漩涡的中心。第一张照片是悬挂在慧英家中的父母合照。姥姥望着照片却说不像他啊,因为姥姥既没有岳子福的照片,也没有与他生活上和感情上的积累,所以岳子福在姥姥心里的形象一直是他年轻时候的样子。第二张照片是阿达将岳子福和姥姥合成在一起的照片。姥姥小心翼翼地擦去照片上的雨水,不小心却将照片损坏,他委屈地哭泣。此处成为姥姥情绪宣泄的出口,也成为她打破执念、认清现实的重重一击。之后,姥姥同意迁坟,看着守护了一辈子的爱人尸骨,她说出那句"我不要你了",使得最后的感情得以完整延续。

  最后,结婚证明和情书成为影片的情感线索。慧英父亲不管跟姥姥还是跟慧英母亲均没有具有法律意义的证明,但爱仍旧表露在书信之间:在寄给妻子的情书中写道"院里的昙花开了,原来是这样的美好";在给姥姥的家书中写道"多寄了五块钱做件袄子".而老尹给慧英的退休贺卡上写道:"你心头有什么不快乐,是我的错,别跟自己过不去。"这些文字告诉我们:爱其实和外在形式(婚姻)无关,爱的本身是永恒的。这些物象符号使得影片的表达更加深刻和细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美感。

  结语

  张艾嘉从香港新浪潮运动中汲取技术和经验,在台湾新电影运动中探索个人的艺术追求和人文意识,并注重整合多元文化资源,与各地同期导演交流合作,使其电影形成观照现实的细腻特质,为一代人尤其是女性的生活、时代和心境塑像,为电影的现实主义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