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装置艺术浅析

发布时间:2019-08-22 12:01:42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会出现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人的观念、思想以及物质发展水平,并且会把我们对艺术的看法带到全新的高度。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计算机、电视、网络开始逐渐影响人的生活。同时,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也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影像装置艺术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广为被大众所接受。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迅速的扩展,在艺术的本体语言和社会现实的问题上,建立了特有的叙事方法和结构,形成了特有的美学语言体系。
  
  关键词:影像装置;记录;环境;交互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各个时期,艺术的形态都代表了这一时代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个时期几乎都会出现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会把我们对艺术的看法带到全新的高度。影像装置艺术有著独特的发展过程和独特的艺术形态,成为融高技术手段和多媒材表现形式于一体的艺术手段。影像装置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观念吸引观众融入到作品的体验当中,在特有环境中体验影像艺术的独特创造性,使影像艺术真正成为大众文化的载体。
  
  影像装置艺术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新的艺术创作媒介形式,其发展始终保持著与艺术边界、技术创新和社会文化的对话,并且已经逐渐走进了当代艺术的中心位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渗透到诸如戏剧、舞蹈、音乐等艺术表现之中。
  
  艺术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尤其是到了先当代阶段之后,其创作、鉴赏与评价的全过程,都与其使用的媒介手段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媒介对于艺术创作与文明的延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种基本媒介对其所在文明的意义,是难以评估的,因为评估的手段本身受到媒介的影响。实际上,评估本身似乎是某种类型的媒介的特征。媒介类型一变,评估类型随之而变,因此一种文明理解另一种并不容易。”①
  
  一、影像艺术的开端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用移动式电影放映机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电影记录了下班工人走出门外,骑车的,走路的,是一幅自然真实的景象。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后来被认为标志著电影的诞生。②当时的电影完全是作为一种记录的手段而存在的,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了戏剧的影响才有了叙事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好莱坞电影逐渐崛起,电影演变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在之后的数十年,好莱坞电影迅速发展,产生了很多经典影片,逐渐摸索出一套好莱坞电影制作流程。当然,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剧情俗套,没有新意,观众对千篇一律的故事情节感到厌倦。而与此同时,艺术的表现手段、媒材、观念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变革,先后出现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在当时,电影这种“新媒体”的出现正好与艺术变革的潮流相契合,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新的手段。
  
  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西方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③艺术的发展与科技的更新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索尼公司开发了小型摄像机和相应的影像编辑系统,并开始在美国上市。这种小型摄影机使艺术家甚至普通人也有机会享用过去只在大型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或者专业人员才能够使用的专业设备和技术。以录像技术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在艺术上的运用主要是由于科学和工业革命的成果转化成为美学的体验。以白南准等为代表的影像艺术家试图通过手中的便携式摄像机,呈现出与主流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截然不同的的另一种艺术化的社会和文化批评视角。
  
  作为最早接触录像技术的艺术家之一,白南准敏锐地发现了电子图像作为媒介的可能性,并且开始把录像机作为进行艺术创作的媒材之一。他拍摄的影像不是新闻,也不是为了记录某段时间或某个事件,而是将其作为开拓艺术表现新意识和新领域的媒材。④与此同时,他充分地发现和利用电视的这一新媒介功能,检验其社会意义,评估它的文化价值,并利用电视这种新媒体寻找东西方文化间沟通的手段和全球对话的可能途径。他的作品预示了全息投影艺术、计算机图像等全新艺术形式的出现,这些艺术形式是从电子技术时代朝著数字技术时代转变过程的开端。
  
  二、影像装置艺术的语言特性
  
  (一)空间性
  
  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是艺术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是否能顺畅传递给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现当代艺术时期,空间与场域的的重要性往往起著决定性的作用。
  
  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前,艺术作品是统治者对民众进行精神控制的工具,通常并不被用作审美的目的,观众作为被教化者处在一个次要的、被动的位置,他们对艺术作品只有瞻仰的权利,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观众是进入展览的空间来被动地接受信息。随著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现代艺术创作的风格、手段不断演变,人民大众的教育也在逐渐普及,民众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显著提高。这对民众接近艺术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艺术家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相比过去也变得更加平等。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更加灵活多变。
  
  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彻底消失,观众的参与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架上绘画艺术时期强调艺术家对艺术作品含义的绝对支配,现代艺术注重的事作品本身,而到了当代,则更加强调在展示的场域空间中与观众进行交流。艺术的发展,改变了艺术形式,改变了艺术的媒介,也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展示方式。传统艺术作品展览空间正在向现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过渡。
  
  18世纪,西方的博物馆开始兴起,艺术作品的展览展示越来越需要有特定的空间来完成,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成为艺术家最看重的要素之一。作品本身的展示需要一个特定的空间与之相呼应,影像装置艺术更是如此,甚至观众参与也成为作品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像装置艺术在7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它与传统的纸上绘画,综合材料艺术相比发生了本质的区别。影像在装置所构建的空间中流动,观众在作品的场域中感受信息的传递。影像装置艺术将不同的时空、媒材、综合材料等运用在一起,在特定的展览空间中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语言。
  
  (二)交互性
  
  影像装置艺术作品中的交互性是指欣赏者在欣赏影像装置艺术作品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艺术家的观点和想法,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去欣赏、理解作品。影像装置艺术作品的重要理念就是将一定的想象空间留给欣赏者。
  
  影像装置艺术所具有的包容性、前沿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其与之前传统的架上艺术、综合材料艺术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它通过全新的技术手段将影像、声效等不同体验通过投影、扬声器、屏幕、灯光等不同的形式传递给体验者。但事实上,这还远远不够,现代的艺术作品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参与,某些情况下,观众的参与甚至成为作品能否完成的关键,除了身体感受之外,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甚至触觉都会产生新的体验,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随机性给观众带来不可预计的视听效果,使观众在不断变化中感受新的体验和知觉。影像装置艺术充分借助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将公众的参与看成作品的一部分,形成有交互性的多维空间。
  
  互动影像装置艺术是融合了诸多艺术形式特点的艺术,观众置身在虚拟环境中,可能在室外,也可能在室内,可能是真实也可能是虚拟。交互是影像装置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它把艺术作品中观众的参与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交互影像的前沿性决定了它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融合了绘画、装置、影像、游戏、声音等手段和元素。交互影像装置并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跨越传播学、美学、生物学、基因学等新的学科,并融合高科技手段进行艺术创作。
  
  三、影像装置艺术的影响
  
  影像装置艺术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影像表达方式,影像装置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和创新,在最大程度上探索影像这种媒介在空间中的各种表达。对影像装置艺术进行实验,就是探究其艺术语言,寻求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其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情感、理念的表达,艺术家用其独特的语言来阐述作品的深意,他们对艺术语言的认识从语言外部形态向语言的内涵转化,从这种形式本身发现、挖掘、提炼,发展以及创新。
  
  影像装置艺术语言不但独立于其他艺术门类之外,有其自身的特征,并且从观念的构思、创作、多媒材的使用都有无数种可能性。影像装置艺术发展到今天,它的表现语言越来越丰富多样,既有影像艺术的实验性特点,又有装置艺术对于空间和媒介的探索,它把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是对当代艺术语言的有益探索。
  
  影像装置艺术的语言实质上综合性艺术语言的代表,而对于在不同艺术领域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在当代艺术这一大的系统中,影像装置艺术的出现将不同门类的艺术语言的边界打破,将它们放到一起加以组合利用,其语言的多样性会给当代艺术带来很多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媒介实验。当代艺术语言必将朝著更新、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总结
  
  自从杜尚将工业现成品作为艺术作品送进博物馆那一天起,人类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就产生了崭新的变化。从这一层面上来说“绘画已经没有前途”,⑤迎接人们的是一个全民艺术家时代的到来。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用于艺术创作的媒介、手段已经多种多样,电脑、网络、智能手机、LED屏幕等都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随著人类科技的进步,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更加紧密。
  
  影像装置艺术在今天的艺术环境下已经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其潜在的多样性有待于艺术家的发掘与探索,这种探索精神是使影像装置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当代艺术的语言方式早已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从单一媒介向多媒介方向发展,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影像装置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实验性、综合性、交互性的特点也大大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语言,对艺术向跨媒介跨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注释
  
  ①[加]伊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3年5月1日),丛书名: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
  ②郑雅玲胡滨《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六页中
  ③百度百科“第三次科技革命”
  ④刘旭光:《新媒体艺术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109页上
  ⑤引用自易英研修班课程“西方当代艺术”2014年11月13日

  参考文献
  
  [1]刘旭光(著),《新媒体艺术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岛子(著),《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重庆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3]朱其(著),《Video:20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4]邵亦杨(著),《后现代之后--后前卫视觉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01月
  [5]张坚(著),《西方现代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6]黄文达(著),《世界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7]屠明非(著),《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8]杨莹(著),《新技术下的视觉实验--试论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形成及其语言特征》,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王秋凡(著),《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0]尼古拉·第弗利(著)怀宇(译),《西方视觉艺术史·19世纪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