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材料语言隐喻发生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0-02-27 21:04:47
  【内容摘要】当代艺术是对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总称。当代艺术在一定范畴内,是对应时代阶段性而言的一种对概念性艺术形式的划分,它实现了对当代文化环境、生存状态、艺术现实等方面的艺术整理和艺术再现。面对具有时代特质或文化特性的当代艺术材料语言介质,文章重点分析作者自身艺术创作,引申并剖析当代艺术材料语言的实质和隐喻的语言表现形式,从而梳理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材料介质属性,旨在发掘具有时代特性的材料媒介表现形式和学术内涵。
  
  【关键词】当代艺术;材料语言;隐喻;媒介
  
  面对当代艺术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对艺术表现载体或介质的选择在艺术作品从视觉感知到艺术内涵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当代艺术较为侧重艺术批评或理论方面,对材料的关注和研究程度则远远不够。在当代艺术领域中,有时对艺术材料的梳理、分析和再创造,没有从真正的艺术本质中寻找表现介质的语言特性。更有甚者,因对艺术材料认知层面的一知半解,致使整个作品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因为材料本身的基本属性类型不符合表达的艺术思想,或是作者对材料本身理解不够透彻,而无法恰当贴切地传达艺术理念。在整个艺术发展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当代性材料语言的形式要素,以及由表及里、由感官到理念、由形式到内涵的规律。这些规律几乎都能够在传统文学性修辞格中得到一定意义上的关联和演进,这似乎也说明了文学修辞的实质和对艺术观念的再现,并在一定形式上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和血缘关系。人们谈到的隐喻实质,其实也就是基于这样的艺术分析理念,通过具体地对当代艺术材料的梳理、分析与研究,进行综合性的阐释,尝试深入剖析隐喻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形成特点和规律。
  
  一、艺术材料语言的形成和特性
  
  艺术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贯穿艺术创作活动的指导灵魂。面对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现实,通过艺术实验去探索标准之外(相对于传统艺术而言)的观念与形式,这种性质的艺术行为无外乎已具备当代艺术活动的现行性和实验性特质。虽然当代艺术家因地域差别等诸多条件导致文化背景、艺术修为、思维观念的差异化,但在艺术思维活动中,社会性、文化性题材与当代多元化艺术表现语言媒介的结合,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材料语言的特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力的表现性。所谓的材料介质,无外乎就是对客观现实物质的有效利用或概念置换。这些客观现实物质包括自然状态下的物质和经过人为转化的“现成品”.譬如,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作品、意大利艺术家雅尼斯·库奈里斯的作品,以及日本艺术家关根伸夫的作品等。它们在一定形式的语言范畴中,体现了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正是这种保留材料物性与艺术形式的结合,使材料语言具有了不可忽视的表现张力和艺术生命力。从杜尚的反美学“现成品”概念和当代艺术的后现代达达主义形成和发展以来,当代艺术领域中对材料的使用逐渐摆脱自我观念的现代主义,更加注重与社会文化生活状态的内在联系。当代艺术材料的属性在一定层面上超越了其本身具有的形态概念,更加突出了材料的文化属性与象征意义。随着材料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当代艺术的隐喻概念也应运而生。当代概念下多种艺术形式所关注的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和现象,使得隐喻性的当代材料语言对艺术观念的实现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材料语言的隐喻性
  
  随着时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形式基础的符号化材料语言逐渐成为艺术视觉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在当代多媒体科技发展迅速的情况下,材料的时代特性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它的直观效能和客观意图,为材料的表现性与研究性提供了深刻的拓展空间。从隐喻产生和演进的角度观察,多民族、多地域和多元性文明的共性与差异,早在人类意识初开之际便能够以图形的方式隐喻性地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字语言范畴与艺术设计领域中,都是一种超越了基本语言表达体系的,且具有灵活性、含蓄性、装饰性、指示性、特定性的语言媒介方式,同时也展示了它的适应性和生存空间。虽然从字面涵义来看,隐喻属于词语修饰种类,但其理论根基为当代艺术材料介质的表现和拓展奠定了深厚的形式语言基础。在艺术形式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隐喻的特质,并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介质来源。客观存在的自然形态、抽象化的文化体系造型元素、观念性的符号系统等,使隐喻在人们不断掌握知识概念的过程中,形成普遍性的视知觉形态元素。这些自然性的或“现成品”的语言形态要素,在当代艺术理念支撑下实现了当代艺术观念形式与内涵的有力结合。
  
  如笔者的作品《淘-72》(图1、图2),在艺术创作理念支撑的前提下,对艺术表现介质做了有针对性的比较和甄选。该作品充分发挥材料媒介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隐喻特质,尝试以文化传承、社会职业道德等多个层次为出发点,映射社会多个领域与层面的现象。从艺术表现性强弱的角度来看,似乎针对性偏颇不定,但多个视角的观念形式分别给予了不同文化层面和文化素养的艺术接收对象。作品使用了两类文化倾向性较强的再加工材料:一是两种东西方不同语言类型的《陶瓷》杂志,作为载体表现的基础。同时翻开了知识概念宣传、引导和教育的篇章,汉字和英文形成了对东西方文化教育基础并行开展的暗喻。二是对照杂志概念,手工完成东西方陶瓷艺术文化发展的不同流域、不同时期、相同工艺(手工拉坯)的典型器皿造型。如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以及黄河流域等,借以隐喻成长的文明及成长的教育对象。“72”不只是一个数字,它既体现了陶瓷成器的72道工序,又反映了东西方多种文化传承与教育模式的差异和变化,如在东方有着《西游记》中72般变化的神话传说等。所有这些构建了对作品的基本理解。此外,笔者赋予两种不同语言的杂志以相应的东西方传统器皿元素,强化了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模式的差异与交融。最后以红白色相异和一定透明度的塑料薄膜罩盖,形成两种视觉上的不同,隐喻不稳定且不确定性的东西方教育体制。同时,作品也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观者对东西方文化传承与交融的解析,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当代艺术隐喻的产生和发展,使得艺术创作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语言特质。隐喻在个人文化修养所包涵的空间意识、时间形态、理解与构建的抽象语言形式中,已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相似属性、材料属性、社会属性的单纯的“借代”修辞手法。在当代艺术范畴中,形式语言的材质来源越来越丰富。无论是自然状态下客观存在的形态,或是文化体系中抽象出来的造型元素,还是意识观念转换下的符号系统,都已经在人们不断掌握更多知识概念的过程中,形成了普遍认知的视知觉形态元素。其中,有些要素更加具有典型的文化属性和特定属性。这些广泛的形态语言要素,使得艺术作品中的隐喻表现形式与内涵达到高度统一。不论在作品形式语言本身,还是在艺术功能的体现上,隐喻形式认知不断深入,直至艺术的本质。
  
  
  
  
  
  三、隐喻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生命力
  
  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材料的隐喻概念在艺术观念表现中对物性的升华和再现具有强劲的发展空间。当代艺术观念依赖自然材料或再加工物品,通过材料物性的针对性强弱进行取舍,同时汲取文化元素的方式也是对文化进程的一种推进。当代性的社会观念、行为观念、生存概念以及价值观念,实际上是物物之间、物意之间、形式与内涵之间、载体与观念之间对当代艺术材料语言提出的不同范畴和不同水准的时代要求。这使得艺术创造活动在选择材料介质时,更加注重材料隐喻性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以及与艺术思想具有切合立意与表现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并认为,隐喻在当代艺术介质与表现的构成关系中,包括了所谓的“本体”和“喻体”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对喻体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一种材料或者一个形象,既可作为具体的物质客观存在,也可以是抽象概念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元素,它们的内涵与特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隐喻概念最大化的可选择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代艺术语言范畴内,隐喻功能在揭示艺术思想和艺术本质的过程中,形成了材料语言独有的特殊性能。这种以材料为语言媒介的当代艺术形式,在文学结构的形式基础上给予了艺术范畴中的实体,在视觉概念中形成了隐喻性角色转换。这使得艺术理念在赋予艺术形式以文化特质、艺术观念、时代特征时充当了特有的语言介质。在以东方为地域概念的当代艺术形式中,拥有充分体现和展示一方文化特性的语言基础,这使得当代艺术可以更多地接受或融合传统性、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化概念,而不再孤立前行。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吴祖慈。艺术形态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