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中“花”的象征意象及其意蕴

发布时间:2013-01-26 04:15:35

  摘    要:在二十世纪文学的艺术殿堂中,《野草》之所以具有深邃和无穷的艺术魅力,与其创作中运用的象征艺术是分不开的。通观《野草》,鲁迅借助象征的手法来创造广阔而深远的意境,寄寓自我的爱恨情思和生命体验。本文拟从"花"的象征意象入手,来剖析《野草》的深刻意蕴。

  关键词:《野草》; 象征; 意象; 花;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展现了鲁迅内蕴深厚的思想。包括为汇集出书而增写的《题辞》,共有24篇,它们手法新颖,构思独特,内容充满了虚幻与荒诞,是鲁迅诸多着作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鲁迅称《野草》为"我的哲学",这是鲁迅先生心灵的自白。挚友许寿裳认为:"至于《野草》,可说是鲁迅的哲学。"[1]读懂《野草》,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鲁迅的深邃思想。"鲁迅创作深受波德莱尔、屠格涅夫的一些象征主义散文诗的影响,《野草》区别于鲁迅的其他创作的最大特征就是创作实践了这样一种艺术方法来传达其深邃的思想情感。"[2]在《野草》中,鲁迅塑造了一系列的意象,"枣树"、"小粉红花"、"月亮"、"雪花"、"冰谷"等都成为作者抒情的媒介,融注了创作主体对现实、人生及文化的深刻思考。笔者认为要读解鲁迅,就要透过鲁迅笔下的象征意象入手剖析其背后的深层意蕴,这也是分析《野草》的主要途径。文章择取其一意象"花"进行详细论述,分析其所表达的深层文化内涵。

  在鲁迅的散文诗中,"花"和鲁迅有着血肉的关联,鲁迅有时也把野草野花并置而称为"野花草",他曾将整部《野草》概括为"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3].可以看出,在鲁迅心中,"野花"与"野草"占有同样的位置,因而"野花"成为了"野草"的另一引申意象,频繁地出现在众多散文诗中。鲁迅心中的"花"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既有对传统意象的继承,也有相当程度的脱胎换骨,被赋予了更多现代性的意义。

  一。爱情之花---显露鲁迅内心的孤独寂寞

  "花"的意象在古诗词中频频出现,承载着文人丰富的感情色彩。《诗经·小雅·苕之华》中"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花成为一种美的象征,它娇艳美丽又讨人喜爱,但却容易凋谢,从而引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在古诗词中,"花"的含义多被古代文人墨客演绎为对昔日繁华光阴的凭吊,对个人身世境遇的感伤,对离人的相思,对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的慨叹等等。笔者认为在《野草》的开篇之作《秋夜》中,主要意象之"小粉红花"继承了古诗词的传统意象,成为诗人缘物抒情的媒介物。诗人借小粉红花抒发了对自身生活及婚姻状况无奈的孤寂伤感之情,表达了内心萌动的爱情欲望。

  《秋夜》中,"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和"小青虫"作为主要意象被描写并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奇怪而高的"天空"以无比的威严统治着大地,残忍地摧残无辜的"枣树"、"小青虫","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形象成为鲁迅本人的诗意写照。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刻画枣树形象之前,对小粉红花的描绘用了整整一个自然段的篇幅:"我不知道那些花草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瑟缩在寒冷的黑夜里,小粉红花仍然做着春天的梦,梦里"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4].

  笔者认为要理解枣树和小粉红花的形象,应该结合鲁迅当时的生存状态来把握。1923年7月18日,鲁迅收到周作人的绝交信,这封信虽然不长,但决裂的坚定,跃于纸上。原本手足情深的两兄弟,最终失和反目,分道扬镳。因为居长,鲁迅对弟弟周作人一直爱护有加。然而,1923年,兄弟二人的关系竟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鲁迅也因与周作人的关系破裂导致大病一场。面对兄弟的是非恩怨,鲁迅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惟有自己知晓心中的苦痛和烦恼,《秋夜》中塑造的满身是伤的枣树形象所传达的正是作者此时孤寂的情感。而鲁迅当时的这种孤寂之感不仅来自于兄弟绝交和肺病发作双重打击,更多的缘于他和妻子不称心的婚姻生活。鲁迅虽然与朱安举行了结婚仪式,但心理上并不能接受。他曾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5]事实上,朱安二十年来悉心照料鲁迅的母亲和鲁迅,但他们却形同路人,差距大到根本无法交流。可以说,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悲剧也让这个孤独的灵魂经受着最痛苦的矛盾折磨。"这两株分别描绘的枣树,不但是鲁迅寂寞孤独感的形象体现,也是他对自己婚姻状态不满,沮丧和无奈复杂心情的形象体现,可以被视为鲁迅窘困夫妻生活的象征。"[6]

  《秋夜》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弱花梦春图",鲁迅将枣树拟人化为"他",却赋予小粉红花以女性的娇柔,称之为"她",小粉红花的柔性之美与枣树苍劲而又成熟的阳刚之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突出了小粉红花"梦"的特点,作者使用一种同情怜悯的笔调描摹了"她"的外表及心理,即使在寒冷的秋夜里,她的心中仍充满憧憬,幻想着生命活力的春天的到来。枣树看到小粉红花瑟瑟发抖地做着春天就要到来的好梦,作者两次描写枣树"知道小粉红花的梦",以这种方式揭示枣树与小粉红花之间息息相通的情感。当"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4],不是小粉红花做梦,而是枣树做梦。栀子花寓意着等待爱情,栀子开花时则象征正在绽放的爱情。诗人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要想摆脱个人现实生活中无法言说的孤独和寂寞,就要在生活中找到情感相通的"小粉红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之花。

  二。希望之花---承载鲁迅内心的矛盾情感

  不同于"小粉红花"这朵爱情之花所显露的孤寂情感,《过客》中的"野百合"、"野蔷薇",《好的故事》中的"大红花"、"斑红花"被鲁迅寄托了美好的希望,承载了鲁迅内心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过客》中,一个孤独者在旷野中向着西边,向着坟走去,在途中,他遇到了"老翁"和"小女孩",当老翁为过客指出前方是无所希望的"坟"时,小女孩却为过客指出了一条截然相反的路,她眼前是一处开满了"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的美丽的地方。鲁迅怀着对不幸婚姻的无奈的复杂心情,认定自己会成为人生中孤独的过客,独自走向坟墓,过客成为鲁迅本人自我形象的隐喻。

  当小女孩给过客一片布裹伤时,过客却不愿承受这好意。为什么呢?关于"布片",在1925年4月11日致赵其文的一封私信里,鲁迅这样解释:"《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但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8]"过客"认为拿了小女孩的一块布,在感情上必然就会产生重负,"布片"实际上是温暖、同情与爱的象征。

  鲁迅对于婚姻的焦虑、爱情的渴望和过客是如此的相似!《过客》创作之时,许广平虽然没有介入鲁迅的生活,频频进出其寓所,但是已经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重燃了鲁迅久已"枯死"的心灵,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有着深重道德责任感的人,他渴望遇到情感相通的"小粉红花",得到布施的爱情,却又担心对不起朱安二十年来的相伴,"他在沉浸于许广平带给他的爱的雨露的欢欣时,也深深地陷于一种对朱安的道德负罪感中"[9].鲁迅内心复杂的矛盾情感可想而知,因而在他的笔下,"过客"不敢承受小女孩的"布片".

  当老翁建议过客布片"可以随时抛在坟地里的",这遭到了过客和小女孩的反对。老翁于是建议他把那布挂在野百合、野蔷薇那处野花草上,这次却得到了三个人一致的赞同。这里的"花"寄托着理想,是希望的绿洲,过客不敢接受布施的爱,却同意将它挂在"野百合、野蔷薇"上,这说明鲁迅在承受着困窘婚姻的同时,虽然有所感伤却还是抱着无限的希望的。

  《野草》众多散文诗中,《好的故事》算是作者第一篇描写自己梦境的作品。随着作者蒙胧中的睛睛,我们看到了这"好的故事"里的无穷无尽的美好景象,河边枯柳树下的一丈红的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里随着波纹的荡漾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4],鲁迅一改往日辛辣的写作手法,在这交融与和谐的美好画面里寄寓了希望,一丈红不仅仅是美丽斑斓的图画,还象征着与黑暗相对的光明。然而,"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黑暗侵袭了光明,随之而来的是"斑红花影的碎散".

  这篇文章创作于1925年1月28日,面对着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面对着麻木、愚昧的民众,鲁迅感到难以忍受的窒息。他厌恶并痛恨这"昏沉的夜",但是又苦于无法找到改变现实的路。虽然《好的故事》里描写的是美好的梦境,抒发的却是现实中隐含的忧虑。他是如此渴望"美的人和美的事"的出现!然而,醒来依然是"昏沉的夜",梦境破碎,留给人们的只是"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好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内心最痛苦的矛盾折磨。鲁迅面对当时的现状,内心自然会产生剧烈的思想矛盾。尽管是转瞬即逝的梦,尽管花影碎散,但这也是鲁迅彷徨在黑暗中看到的极其珍贵的希望之花。鲁迅并没有放弃希望,在文章末尾他说要趁碎影还在,追加、完成那一篇好的故事,既表明了他与黑暗拼搏的决心,同时也号召人们要努力毁掉这"昏沉的夜",为绽放希望之花的"好的故事"的美好生活而斗争。

  三。生命之花---呈现鲁迅内心的生命体验

  传统意象中,"花"除了表达自己的境遇,寄寓作者的人生感悟,也多用来指代女子。花与女性天然就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衬托出女子的美丽娇艳,有着如花般的容颜等。"梨花一枝春带雨"、"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同时以梨花和芙蓉来形容杨玉环的美貌,不但不错乱,恰是点睛之笔。由此看来,古代诗词即便是将"花"视为生命,也是极为单薄脆弱的,如果从这些传统内涵去理解鲁迅的《野草》,是远远不够的。《野草》中的"花"被鲁迅赋予了更多现代性的意义,成为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在《雪》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雪野中"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4],它们与雪下面的"冷绿的杂草"遥相呼应,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的画面,山茶、梅花的颜色、形态了然于心。江南的雪,雪中的花朵,孩子们的玩雪,都充满了祥和的生气,那些野花草是多么的妩媚动人!因为野花草的存在,才使得雪的世界不再那么单调,才显出雪的世界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成为雨的精灵。这些弱小的野花草顽强地生活在寒冷的冬天,透着"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成为生命、青春和力量的象征,给人以前行的勇气。"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4],在这种感受着春意的描写中,呈现出鲁迅内心对生命的体验,那是一种温暖而富有青春活力的审美体验!

  鲁迅先生曾言:"世上爱牡丹的或者是最多,但也有喜欢曼陀罗花或无名小草的".[13]鲁迅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在《失掉的好地狱》中,"魔鬼"三次提到"地狱"边的"曼陀罗花","曼陀罗花"成为贯穿全文的重要形象。在废弛已久的地狱的边缘,只有远处的"曼陀罗花"仍然在顽强的生存,虽然它的"花极细小,惨白可怜",然而却最灿烂,最动人,显示着生命的活力。在《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中,鲁迅曾谈及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这地狱也必须失掉。这是由几个有雄辩和辣手,而那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的脸色和语气所告诉我的。我于是作《失掉的好地狱》".可以看出,《失掉的好地狱》是对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阴森恐怖的"地狱",实则黑暗中国的缩影。最恐怖的魔鬼与最美丽的小花在阴森恐怖的"地狱"中,获得了与其固有内涵相反的价值倾向,现代人面临着生死劫轮,在明暗相间的徘徊中选择着明日的里程。在这幅凄凉的图景中,唯有这地狱边缘的曼陀罗花是真实的生命,真实的挣扎,虽然深受镇压而"立即焦枯",鲁迅却深受这细小而惨白的野花草的蛊惑,始终不知疲倦地高唱着反抗人间地狱的战歌。

  在《野草》的末篇《一觉》中,鲁迅高度颂扬了一种叫做"野蓟"的野花草,展现了其特殊心境中对生命力的格外敏感。军阀混战,作者在"死"的"袭来"的战争环境下,却深切感到"生"的存在:"窗外的白杨的嫩叶,在日光下发乌金光,榆叶梅也比昨日开得更烂漫"[4],青年们的魂灵从苦恼、呻吟、愤怒变得粗暴,这暗示着大众的力量是不可战胜,扼杀不尽的。值得我们细心体察的是作者接下来的感叹:"草木在旱干的沙漠中间,拼命伸长他的根,吸取深地中的水泉,来造成碧绿的林莽,自然是为了自己的'生'的,然而使疲劳枯渴的旅人,一见就怡然觉得遇到了暂时息肩之所,这是如何的可以感激,而且可以悲哀的事,"[4]《一觉》里的"生"的存在,给疲劳枯渴的旅人以"暂时息肩之所",不仅仅是一种崭新的生命存在,更是实现一种生命价值的升华。倔强的"野蓟经了几乎致命的摧折,还要开一朵小花".鲁迅笔下这颗坚韧的野蓟,既体现出对生命的这种坚持和期待,也显示出一个坚强而有韧性的战斗者的抗争意识。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和钦羡的,是看似平凡的非凡。

  四。结语

  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生活中,鲁迅都在小小的"花"中寄寓了深厚的情感,并从中得到了希望、鼓舞和勇气。鲁迅自己曾说:"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但"我自爱我的野草"[4].从这句话里,足可以看出鲁迅对《野草》的挚爱之情。面对着"野草",他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整理整理,寂寞之中的沉思,使他更加义无反顾地战斗求索。

  《野草》的风格冷峻与热烈并存,明朗与隐晦同在。从最初零散浮泛的感官体验到众说纷绘的理论诠释,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人生经历加入了再创造的过程,然而,对于这些晦涩篇章和象征意象,又让人总是觉得言犹未尽。鲁迅将他的人生感悟收藏在《野草》中,《野草》成为他留给后人的一个世纪性的文学猜想,但这并不影响《野草》的艺术价值,迄今为止,《野草》仍然是中国现代象征主义散文诗中无法企及的一座珠穆朗玛峰!
  参考文献
  [1]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42.
  [2] 孙玉石。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J].鲁迅研究月刊,2005(6):55-56.
  [3]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65.
  [4] [7][10][11][12][14][15][16]鲁迅。野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2,28,20,20,80,81,1.
  [5] 段国超。鲁迅家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94.
  [6] [加拿大]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6-117.
  [8] 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7-478.
  [9] 赵小琪,李朝明。《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野草》超现实组合形式论(上)[J].鲁迅研究月刊,2002(11):29.
  [13]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36.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