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中量的种类、特点和表达

发布时间:2014-12-20 22:35:20

  摘    要:杜甫诗歌中的量范畴包括物量、动量、程度量、时间量、空间量等五大类;有四个特点:客观性与主观性;"有界"性与"无界"性;实与虚;增量与减量。杜诗表达量义使用了数量词、副词、形容词等词汇手段、复叠等语法手段以及比喻、夸张、衬托、婉曲等修辞手段;杜诗中的表量词语具有文化、语法及修辞功能。

  关键词:杜甫诗歌; 量义; 修辞; 表达手段;

  作者简介: 芜崧(1959-),男,湖北江陵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E-mail:songyangwu@163.com;

  Abstract:The quantitative category in Du Fu's poetry includes five categories: material quantity,amount of movement,degree of character,time quantity and space quantity. It has four characteristics: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bounded" and "unbounded";real and imaginary;increment and decrements. Quantifiers,adverbs,adjectives and other lexical means are used in Du Fu's poems to express the quantitative meaning,as well as grammatical means such as reiterative locution. And rhetoric means such as metaphor,exaggeration,foil and euphemism can also be used to express quantitative meaning. The words in Du Fu's poems that denote quantitative category have the functions of culture,grammar and rhetoric.

  Keyword:Du Fu's poems; quantitative meaning; rhetoric; means of expression;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杜甫诗歌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语即叠音词(字)[1,2]、数字[3]、口语词[4]]和修辞[5]两方面,尚未发现专门研究量范畴的成果,本文拟探究这个问题。

  一、杜甫诗歌中量的种类

  (一)物量

  物量是计算事物数量的量范畴[6]30.杜甫诗歌中,常用数词表示物量,特别是有崇尚"百""千""万"等大数的审美趋向[3],体现了鲜明的风采。如下例中的"百万""三十万",量值上均表示多量或大量,它们形容的皆为士兵或军队。

  (1)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遣怀》)

  (2)肉食(高官厚禄之人掌控的军队多达)三十万,猎射起黄埃。(《昔游》)

  在唐代,由于个体量词不发达,"数词 名词"成为常见的物量表示形式,如杜诗中的"一城""两朝""三男""双耳""四蹄""五马""千峰""万国"等。

  (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4)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

  以上都是用数词表达的"确量",如果用两个数词连用或数词后跟"余"则表示"约量"或"模糊量",比如杜诗中的"二三豪俊""两三人"是模糊的小量,"(小城)万丈余"则是模糊的大量。不过,表大额的数词也可能是表示模糊量,姑且称为"准确量",比如"千峰""万国".王力先生判断:"天然单位的单位词在先秦已经萌芽了,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7]275."天然单位词"就是专用量词,如"个""行""种""间""颗""片""亩".在唐代,量词修饰名词的现象已十分普遍,比如,杜诗中的"一樽酒""两个黄鹂""一行白鹭""千株菊""四十万匹马""千种恨".仅举一个实例:

  (5)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有的物量表现为数量特别大,谓之"极量",如"(射策君门期)第一","(独任朔方)无限功",又如"广厦千万间"和"无数春笋":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三绝句》)

  杜诗中,除了专用量词,还有借名量词(借名词表量),如"(五)车(书)""杯""匹""首";也有借动量词(借动词表量),如"(古柏)霜皮溜雨四十围"之"围";又如"簇"本指聚集、丛凑,如"簇生""花团锦簇",如下面的"一簇"借来作量词:

  (8)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

  在大物量中有一种量表现为事物占据或填充了一个"容器",没有剩余的空间了,此谓"满量"[8],例如"尽华发"描写满头全是白发;又如"无数春笋满林生""多士盈朝廷""石�g遍天下".

  在小物量中有一种"零量"[8],如"无钱何处赊".

  此外,杜诗还描写了两个物量的相等,如"家书抵万金",体现了"家书"的主观大量。

  (二)空间量

  线性空间量包括事物的长度、高度、深度、厚度、宽度等方面,它们都离不开度量衡单位词,其中有高度量,如"九尺""万仞""万丈",实例如:

  (9)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

  以上数词是确量,有时没有数词,是模糊量,如"高入云":

  (10)左绵公馆清江镇,海棕一株高入云。(《海棕行》)

  有的表示深度,如"深四五尺":

  (11)秋水才深四五尺,夜航恰受两三人。(《南邻》)

  有的表示地面的长度或距离,短距离如"荣枯咫尺异""相去四五里";长距离如"(羁游)万里""(腊日常年暖尚)遥".

  有的表示面积量,如"与致溪边十亩阴""东屯稻畦一百顷""尺土(小块土地)负百夫".

  有的表示宽度,如"宽""窄"("如觉天地窄"):

  (12)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别常征君》)

  有的表示模糊距离的远、近,如"盘飨市远无兼味""地近慰旅愁".

  有的表示厚度量,如"(天寒翠袖)薄".

  有的表示体积或容积,如"日籴太仓五升米""拨弃潭州百斛酒".

  有时同时表示两种属性,比如上举"小径"描写又窄又短的路;还有"被褐短窄(鬓如丝)""寒衣宽总长".

  此外,杜诗还描写了两种空间量相等,但不是所有等量都是数学意义的等值(如2=5-3),而是被"隐喻"了的等值。比如"澄江平少岸",写的是江水上涨,高与岸齐平,二者高度等值,这是客观空间量。

  有的是主观空间量,如"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汉》)描写的是诗人的一种感觉--自己远离家乡的距离仿佛与云的距离同样遥远,自己远在异乡的孤单与一轮孤月一样;"忧端齐终南"是说诗人的忧愤与终南山等高。

  身份地位、名气的高低等属于抽象的空间量,比如"李杜齐名"说的是二诗人的地位、名气等高,而"秦兵……被驱不异犬与鸡",是说秦兵的地位如同鸡犬。

  (三)时间量

  时间总是与人的动作行为发生联系的。杜诗常常用"数词 时间名词"来表示行为的时间量--"X秋(古)""X岁(年)""X天""X旬"(十天为"旬",如"两旬不甲坼"),如"千秋万岁""千古""百年""五六年""三夜""一日".又如"三年""半天":

  (13)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14)季冬日已长,山晚半天赤。(《石柜阁》)

  表示模糊的时间小量(含"瞬时")通常用时间名词、形容词或副词,如"(只残邺城)不日(不久)(得)""(苦夜)短""尚(思慕)""�H(见麒麟)".

  形容词"长""久"("卧久尘及屦")则表示行为持续的模糊时间大量。

  也有用两个时点组成的时间跨度表示时量(时段)的,如"自卯将及酉";又如从"十五(岁)"至"四十(岁)":

  (15)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兵车行》)

  (四)动量

  动量也称为"动作量"或"行为量".朱德熙先生说:"所谓动作的量,可以从动作延续的时间长短来看,也可以从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来看。前者叫作时量,后者叫作动量"[9]66.前者见"时间量",这里只论后者。

  "回""次""遍"等动量词在唐代使用得还不普遍,因此,杜甫诗歌通常用"数词 动词"来表示动作行为反复的次数,例如上举的"三顾"义谓三次拜访("三"也可理解为多次);又如"一别"(洛城一别四千里)、"一系""两开""三持节":

  (16)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7)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诸将五首》)

  有时"一"表示大动量,如"一览众山小"之"一览"犹言尽览、全览。

  此外,"频率副词 动词"也是杜诗表达动量的常见形式。"频""屡""常""数"(shuò)"屡"均表示"多次";"重""又""再"表示"再次",暗示此前至少发生过一次。如"又逢君""(惆怅难)再述""屡迁移""频梦君",如:

  (18)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二首》)

  (1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王力指出行为单位词比事物单位词的出现要晚很多,认为"唐代以后,表示行为的单位词如"回""次"等,逐渐出现了"[7]285."行为单位词"就是动量词,如杜诗中的"回""遍",相当于"次",如"千回""百遍":

  (20)庭前八月梨�沂欤�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21)惟吾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也有用数词"数"(多)或"几"与动量词"回"组合表示模糊大小量的,如"(人间能得)几回(闻)""数回(细写愁仍破)".

  (五)程度量

  吕叔湘先生认为"程度的差别也就是数量的差别,只要有测量的标准,程度也可以用精确的数量来表示的,例如温度"[10]145.程度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常常表示程度大量,如"(桃花……可爱)深红(爱)浅红",表示"红"的程度深浅;"惟吾最爱清狂客"之"最爱",表示"爱"的程度高;又如下例的"甚愧""甚知":

  (22)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奉赠韦左丞丈》)

  也有单个形容词表示程度量的,如"漫卷诗书喜欲狂"之"狂",表示"喜"的程度高。

  此外,也有动作的程度量,如上文举到的"大庇天下寒士".

  杜诗常常借描写其他量来描写程度量。其中,有借物量表达程度量的,如"千村万落(生荆杞)",说明村庄和田园荒废、凋敝的程度之高;"(金鞭折断)九马死"暴露了玄宗逃跑时的极度慌张和恐惧的心理;"(李白)一斗(酒)诗百篇"说明李白创作能力之强。

  有借物量和时间量来描写程度量的,比如"四万义军同日死"表明短时间内死的人多,揭示了战争残酷的程度极高。又如:

  (23)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上例词面意思是说创作的效率低,而实际表现出画家王宰的创作态度极其认真严谨。

  也有借时间量和动量(频率)说明程度量的:

  (24)胡虏三年入,乾坤一战收。(《玉腕骝》)

  表明胡虏的军事素质极差、作战能力极弱。此外,也有借空间量表达程度量的,比如"(狂风挽断)最长条"说明风"狂"的程度之高。

  二、杜诗中量的特点

  (一)量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量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量,"主观量"则打上了人的意识的烙印,带有人的感受、态度或评价。诗歌是主观性较强的语言形式,杜甫诗歌表达量义常常带有主观性,是一大特色。杜诗常常借助一些副词或夸张手法表达主观量。比如五十年时间是漫长的,可是在诗句"五十年间似反掌"中,却是短暂的,这是主观时间小量;"万古(用一夫)"则是主观时间大量。"才""只""仅"等副词常常表达主观小量[11].

  (25)安得突骑只五千,��然眉骨皆尔曹。(《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26)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泊岳阳城下》)

  (27)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醉歌行》)

  (28)庭前八月梨�沂欤�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例(25)之"五千"客观上是个大物量,由于范围副词"只"的修饰,导致这个数量变小了。其他例中的"仅百层""才十六七"都有这个特点:谓之主观小量。

  主观大量如上文列举的两种空间量"相等".虚说夸张总会反映主体对量的评价[6]114,(28)中的"千回"正是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示主观大动量的。

  (二)量的"有界"性与"无界"性

  沈家煊认为事物在空间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12].同样,量范畴领域也有"有界量"和"无界量"之分,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对立。李宇明在讨论物量时就指出离散量和非离散量[6]38,本质上与物量的"有界量"和"无界量"意义相同。以下考察杜甫诗歌中的这两种量:

  1. 物量的有界与无界。

  比如"花"和"海棠(一株高入云)"都是有界事物,所以,"一片""一株"均为有界小物量:

  (29)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

  血和愁都是无界事物,所以,下例中的"流血成海水"和"穷愁"则是无界大物量:

  (30)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31)流寓理岂惬,穷愁醉未醒。(《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人的才学是无界事物,因此,"才薄"("许与才虽薄")是无界的小物量。

  有些事物没有边界或尽头,更是无界大量,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空间大量)和"不尽长江(滚滚来)"(大物量)。

  2. 时间量的有界与无界。

  时间上的"有界"表示时间有起点和止点,"无界"表示时间有起点,但无止点。杜诗中的"一日上树能千回"之"一日"和"胡虏三年入"之"三年"等时量都是有界的。但"棣萼一别永相望"和"明我长相忆"中的副词"永"和形容词"长",分别表示"相望"和"相忆"持续的时间是无止境的(在诗人看来),因此,是无界的大时量。

  3. 程度量的有界与无界。

  程度量的有界与无界体现在"量幅"和"量点"[13]的分别,比如"白"是一个量幅,是"无界"的,而"雪白""惨白"是量幅上的两个有界的量点。如杜诗中的三例:

  (32)漠漠世界黑,驱车争夺繁。(《赠蜀僧闾丘师兄》)

  (33)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

  (34)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北征》)

  前两例中的"黑"和"红"各是一个量幅,是无界量,而第三例中的"红如丹砂"和"黑如点漆"则是量幅上的两个量点,是"黑"和"红"的有界程度大量。

  杜诗也有把无界物当作有界物来描写的,比如"愁"是无界的,不可计量的,但"(一酌解)千愁"被视为有界物了。

  (三)量的实与虚

  实在量和虚夸量可简称为"实量"和"虚量",实量是指实实在在的量,表达的量中不含虚说和夸张的因素;虚量指不真实的量,量中含有夸张的成分[6]73.如上文举到的"两朝""三男""双耳""四蹄""五马""三年"都是实在量,而"千峰""万国""四十万匹马""广厦千万间"则是虚夸的大量。参见下文的量义表达手段中的夸张。

  (四)量的增加与减小

  杜诗描写的量有的是静态的,如上文举到的"海棕一株""五车书";而有的量是有变化的,如"秋风病欲疏"描写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又如"成王功大心转小".

  变量分增量与减量[8].增量通常用"增""更""弥"(相当于"越来越……"或"更加")等动词或副词来表示,如"岁云暮矣增离忧""自笑狂夫老更狂""南行道弥恶".

  减量表示量的(逐渐)减少,其"量标"是"减""消""凋"等动词,如"一片花飞减却春""今年腊日冻全消""秋色凋春草".

  三、杜诗表达量义的手段

  (一)词汇手段

  杜诗表达量义的词汇手段主要是各种词类,它们可以视为量的标记--"量标".

  1. 数量词。

  如上文举到的"一樽""三男""双耳""两个(黄鹂)""一行(白鹭)".

  2. 形容词。

  形容词具有量性特征,用前加程度副词的词汇方式来标记[13].形容词在杜诗中俯拾即是,其中有表空间量的:"(乾坤)大""小(径)""高(楼)""修(竹)""细(草)""(径)微""(袖)薄""(烛)短""(剑)长";有表物量的,如"(俊贤)多""众(宾)""(叶)繁";有表动量的,如"频繁"和"繁"("驱车争夺繁");有表程度量的,如"痛(饮)狂(歌)";还有表时间大量的"久".

  3. 副词。

  有表达程度量的程度副词,如"最""甚""太""颇""尤""偏""极""绝""痛""何其""微""稍""颇""略".

  有表物量的范围副词,如:"皆""都""俱""尽""只""独".

  有表大动量、高频率的副词,如:"屡""数"(shuò)"频""每""常""重""再""又".

  有表时间小量的副词:"即""渐""初""忽""�H"(xū,忽然)。

  4. 动词。

  动词多表大物量,如"满""塞""盈""溢""遍""纵横",以及表增量和减量的"增""减";还有带宾语的活用动词:"多(丽人)""寡(道气)""繁(鱼鸟)""足(芰荷)".

  (二)语法手段-复叠

  这里的"复叠"包括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和单音词的重叠,二者不做严格的区分。杜甫善于运用叠字,这在同时期的诗人中是比较突出的特色,明人杨慎有评价:"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工。"杜诗的复叠形式多为"AA"式:

  1. 形容词性的复叠。

  有模拟声音的:丁丁、嗷嗷、辚辚、飕飕、飒飒、啾啾、潺潺、汩汩。

  有形容心情的:寂寂、郁郁、怏怏、凄凄、恻侧、惨惨、悠悠、茫茫、忡忡。

  有描写事物情状的:袅袅、萋萋、款款、纤纤、娟娟、兀兀、冉冉、漠漠、炯炯。

  仅举一个实例:

  (35)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十二月一日三首》)

  形容词的复叠一般表示大量,但如果原词是表小量的,则复叠后的量降低,如"短短"和"轻轻"的量比"短"和"轻"低。

  2. 名词和量词的复叠。

  名词复叠如:家家、树树、年年、事事、日日、年年、朝朝、夜夜;量词复叠如:双双、头头、片片、枝枝、层层。它们都具有"周遍"意义,表示"所有的"或"每一",体现多量或大量。仅举一个实例:

  (36)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3. 动词和副词的复叠。

  杜诗中动词复叠一般表示动量。李宇明指出动词及其短语的复叠,有"减少动作量"和"加大动作量"两种情况[6]349.例如杜诗"行行群国遥"之"行行"指不停地前行,"采采黄金花"之"采采"犹言采了又采,表示动作行为次数多,频率高。又如:

  (37)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

  "泛泛"和"飞飞"都暗含了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长。

  副词复叠如"(悲风)稍稍(飞)"意思为"缓缓地",表示动作行为的力度较轻;"忽忽(穷愁泥杀人)"指时间流逝飞快,表达时间小量。

  (三)修辞手段

  杜诗常常利用如下一些修辞手段来表达量义:

  1. 比喻。

  有比喻空间量的,如: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秋日夔府咏怀》)

  有比喻主观时间小量的,如:五十年间似反掌。(《观公孙大娘》)

  有比喻程度量的,如:布衾多年冷似铁。/柯如青铜根如石。/娇儿颜色白胜雪/大城铁不如(大城的坚固程度不如铁)。

  有比喻大物量的,如:雨脚如麻未断绝。/诸峰罗立如儿孙。

  2. 夸张。

  杜诗描写的很多大量都带有夸张的色彩。有空间量的夸大,如"海棕一株高入云";有物量的夸大:

  (38)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饮中八仙歌》)

  有动量的夸张,如上文举的"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诗也有缩小夸张,如:

  (39)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

  隐秘地表达花卿家的音乐稀少(小物量),仿佛仙乐。

  3. 背景衬托法。

  杜诗描写一种小物量--唯一量,通常把它置于一个大背景(一种大量)上,以后者来衬托前者,使前者显得突出,很像心理学上的"背景--主景"的图式,例如:

  (40)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

  (41)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42)眼前古今意,江汉一归舟。(《怀灞上游》)

  (43)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

  背景"万里桥西""天地""江汉""乾坤"都是空间大量,所衬托的主景"一草堂""一沙鸥""一归舟""一腐儒",都是小物量--唯一量。

  也有用大物量衬托小物量的:

  (44)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

  4. 婉曲。

  李宇明根据量的表达方式把量范畴分为明量和暗量,"明量是用数量词语表达的量,暗量是不用数量词语而用其他方式表达的量"[6]349,如杜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中的"两个"是明显的物量。但有些"量"描写得相当隐蔽,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婉曲的手法,比如《兵车行》中借车马之声(象声词)"车辚辚,马萧萧"来描写行军的人数之多。下面是杜诗对时间量的隐蔽描写:

  (45)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江汉》)

  "落日"暗喻诗人已年老体衰,隐蔽地表达了在世的时间小量。又如:

  (46)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兵车行》)

  "与裹头"暗示征人年龄还小;"头白"义同于"尽华发",杜诗中还常用"白头""白首""斑白""鬓如丝"等隐蔽地表达年龄大的时间量。

  (47)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日月近雕梁"是说日月都靠近老子庙的屋顶,极言后者高大无比,隐蔽地表达了空间大量;另有不直言树木很粗,而说"(金粟堆前)木已拱(合抱)".

  (48)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指直不得结"是说诗人的手指僵硬而系不上衣带,从而暗示了寒冷的程度之高。

  此外,还有比拟和反复手段,比如"随风潜入夜"表明是小雨或细雨;"眼见客愁愁不醒"之"愁愁",表现了"愁"之多。

  四、杜诗中表量词语的作用

  表量词语指表达量义的各种词语即量标,它们在其他词语的配合下行驶三大功能:

  (一)文化功能

  杜诗中的数词有时表达约量(如"三顾""万国"),但在简称中都是确量。简称的形式是"数词 名词(或语素)(列举项共同的语素或概括列举项的语素)",蕴含了各种文化。其中最多的是地域(地理)文化,诸如: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蜀:蜀郡、广汉郡、犍为郡;三巴:巴都、巴东、巴西;四夷:东夷、南夷、西戎、北狄;五岭:大庾、始安、临驾、桂阳、揭阳;五原:毕原、白鹿原、少陵原、高阳原、细柳原;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八水:泾、渭、灞、涝、�椤�沣、�I、��;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此外,还有:

  饮食文化。八珍:龙肝、凤髓、豹胎、鲤尾、�^炙、猩唇、熊掌、酥酪蝉;

  天象文化。七曜: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

  军事文化。三军:前军、中军、后军;

  帝王文化。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典籍文化。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亲属文化。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上述简称,大都可以偏概全,比如"三军"可泛指军队;"六亲"泛指亲属;"八珍"可泛指美味;"九州"泛指天下。

  其他文化,杜诗中也有量范畴揭示:

  吏制文化。如"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中的"青袍",指地位等级最低的官员(唐代吏制,八、九品官员着青色长袍)(程度小量)。

  建筑文化。如"蓬莱宫阙对南山"之"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诗中描写大明宫与终南山相对,可见其高大雄伟;还有"高楼"(花近高楼伤客心)(空间大量)。

  风俗文化。"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其中"多丽人"的大物量反映的是,三月三上巳节皇帝在曲江池边大摆华筵宴请众群臣的场景;还有重阳节的习俗,如"重阳独(小物量)酌杯中酒".

  礼仪文化。如"老病人扶再拜难",由动量"再拜"来体现。

  还有服装与植物文化。比如描写空间量的"翠袖薄"和"修竹"(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二)语法功能

  1."量素"的语法功能。

  "量素"(表量语素)的语法功能,

  一是充当主语,如"百万攻一城".

  二是充当谓语,如身长九尺须眉苍/高千尺。

  三是充当状语,高视乾坤又可愁/三夜频梦君/千金买马鞍。

  四是充当宾语,不辞万里长为客。

  五是充当定语,两个黄鹂/一行白鹭/五株桃树亦从遮。

  六是充当补语,雨声传两夜/卧久尘及屦/黛色参天二千尺。

  量素是狭义的量,它及其所修饰的事物(名词、动词等)是广义的量,姑且称为"量辞",如"三男""一战".量辞可充当主语(三男邺城戍/一胜何足论)、谓语(先帝侍女八千人)、宾语(左相日兴费万钱/夜航恰受两三人),等等。

  2. 两种量之间的语法关系。

  杜诗有些语句相当于紧缩复句,句中较多描写两种(广义的)量(量辞与其他词语的配合)形成因果关系。其中有时间量与其他量的因果关联,如:是"烽火连三月"的时间大量导致"家书抵万金"的高值等量;是"三年奔走"的时间大量导致"空皮骨"的空间小量。

  有动量与物量的因果关系,如"一酌解千愁".

  有程度量与物量,也有物量(时间量)与动量的因果关联:

  (49)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宾至》)

  上例是说栖身的地方过于偏僻(程度大量),所以很少有人来(小物量),"我"年老(时间大量)多病(大物量),所以需要人搀扶难以多拜(大动量)。

  还有的量是某种假设条件的结果:

  (5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

  前两句的意思是:要拉弓就要拉最坚硬的(程度大量),要射箭就要射最长的(空间大量);后两句的意思是:如果能制止侵略(制止增量),哪在于多杀伤对方(对大物量的否定)?

  还有空间(小)量与(大)物量构成目的与行为(结果)的关系,如"尺土负百夫"(为了争夺一小块土地,就牺牲了上百的士卒)。

  (三)修辞功能

  杜诗常常描写两个量类或者同一量类的大、小两种量值(在其他词语的配合下)形成正反对比,泾渭分明。

  1. 异量对比。

  有空间量与时间量的对比,一般是大、小量值相对,比如"(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也有空间量与物量的对比,如"(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秋水才深)四五尺,(夜航恰受)两三人。"

  有物量与时间量的对比,如"(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有时间量与动量的对比,如"胡虏三年入,乾坤一战收".

  2. 同量对比。

  有物量(一般是多与少)的对比,比如"豺狼塞路人断绝""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又如:

  (51)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三绝句》)

  (52)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

  这是确量,约量(模糊量)的对比如"众宾皆醉我独醒".又如:

  (53)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对雪》)

  有时间量长短的对比,如:

  (54)盛事会一时,此堂岂千年。(《陈拾遗故宅》)

  (55)存者且(按:暂且,小时量)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有空间量大小的对比,如:

  (56)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夜宴左氏庄》)

  (57)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潼关吏》)

  也有程度大量与小量的对比,比如"可爱深红爱浅红?"

  此外,还有量辞与其他词语构成的对偶,几乎俯拾即是,如"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有的表确量的数词构成借代,如"百万攻一城"之"百万"借代百万士兵;

  有的大物量与其他词语构成比喻,用以形容其他事物:

  (58)?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

  有的模糊大物量与其他词语构成比拟,如"群山万壑赴荆门".
  参考文献
  [1]马德富。杜诗叠字的表现艺术[J].杜甫研究学刊,2002(4):5-9.
  [2]于逢春。情到真时声气通--论杜诗叠音时间名词之妙用[J].杜甫研究学刊,2011(1):49-55,75.
  [3]魏耕原。杜诗以数字构成的艺术世界[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3-37.
  [4]于年湖。论杜诗口语词的运用艺术[J].运城学院学报,2005(3):86-88.
  [5]于年湖。杜诗修辞格的超常运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106-109.
  [6]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275.
  [8]芜崧,万妮。成语中的量范畴[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3013(5):14-21,13.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6.
  [1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5.
  [11]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4):18-24.
  [12]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367-380.
  [13]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0(5):447-458,480.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