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与《威尼斯商人》人物塑造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3-11-01 17:12:16
  摘 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在人物塑造上都采用了对比原则,然而在具体的塑造方法上,二者又有着极大的不同。《巴黎圣母院》是“美丑对照原则”的代表作,其人物对比是多重的,为了突出“美”而刻画“丑”,对比的结果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而《威尼斯商人》体现出了“镜像理论”的原则,其人物对比采用“单线式”,具有反讽的意蕴,对比的结果其实是“现实上的悲哀”.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商人》;美丑对照原则;镜像理论。
  
  《巴黎圣母院》和《威尼斯商人》作为西方近代最杰出的文学代表作品之一,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尤其是在塑造人物方面所运用的对比原则,一直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两部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善恶美丑的特征,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浓缩着一个时代的背影。然而其具体的人物塑造对比方法及内容,以及在对比原则后所展现出的作品精神却不尽相同。本文从人物塑造的具体对比方法、对比内容及对比效果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以期能对作品的精神内涵能有进一步了解。
  
   一 “美丑对照原则”与“镜像理论”.
  
  “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在《< 克伦威尔 > 序言》中所提出的,是其在世界观与人生观方法论上的具体体现。雨果在其中写道:“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共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他认为有了美丑对照,美才能有更强的感染力,也就是说,雨果塑造美丑不同形象的目的在于凸显“美”.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相貌性格,如美丽的街头卖艺人爱斯梅拉达、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双重性格的副主教克洛德等等。雨果塑造如此多样的人物,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他通过美丑对照来放大冲突,形成强烈的冲击感,表达了对人性之美的一种追求,在丰富作品意蕴的同时增强了现实感和生动感。“镜像理论”的提出者是欧洲精神分析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的雅克·拉康。“镜像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人不能从外在于自身的地位来看待自己,只能借助于以自身为媒介而产生的image 来认识自己。但是这种 image 却是虚幻的事物,是主体的映像,它缺乏主体本身在世界上存在的那个特定的空间部分。”也就是说,人不能自己认识自己,需要在与镜子中的那个镜像的对比中才能认识自己,同时镜子中所呈现出来的镜像的特质是人本身这个主体所没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威尼斯商人》在塑造人物方面体现出了“镜像理论”的原则,两位主人公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互为镜像,他们的特质互补,对于两人的刻画是在彼此的镜像中凸显出来的。
  
  有着基督教背景的商人安东尼奥借钱不要利息,为了帮助朋友求婚不惜签下不合理的借款契约,而有着犹太背景的商人夏洛克以放高利贷为生,因记恨安东尼奥影响高利贷行业,在借款契约上设下圈套,要安东尼奥以割下一磅肉为代价。在互为镜像的对比中,使欣赏者站在客观的角度形成了对两个人物的认识,并在对比的过程中不自觉加深了这种印象,进而能够了解到这两个人物所在的社会,在变动的过程中,两种信仰、两种生存方式的冲突与矛盾。
  
   二 “多重性”与“单线式”.
  
  《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对比是多重的,有多个方面多重视角。首先在横向上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对比,如在外貌上爱丝梅达拉的美与卡西莫多的丑,这两位主人公外貌上的对比也就是“美丑对照原则”中“畸形靠近着优美”的最好印证。其次在纵向上人物自身的特质形成了一种对比,如年轻军官浮比斯,浮比斯青春优雅的外貌与放荡自私的内心形成了对比,他的个人形象也是就是“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的写照。再次,空间上多个人物形成了对比。最后,时间上人物前期与人物后期也形成了对比,这一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他之前是一位理智的充满仁慈的教士,年轻的时候收养了其貌不扬卡西莫多,称“为小弟积的一份阴德”[4],而在他遇到爱丝梅达拉后,他的邪恶逐渐显现,狂恋和淫欲冲决了教规,为了自己的占有欲做出伤天害理的事,甚至亲手把爱丝梅达拉送上了绞刑架,他品行的变化都是“恶与善共存”的表现。而与《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对比的“多重性”相对应的是,《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对比是“单线式”的。《威尼斯商人》的主要剧情线索有三条,而剧中的争执点主要集中在第一条线索中,也就是集中在剧中的两位主人公安东尼奥与夏洛克身上。而从内质上看,两人对照的本质则是他们不同的民族与宗教信仰的冲突。安东尼奥作为本土民族的代表,一直从内心上鄙弃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民族,他们在心里上形成的这种自我优越感在现实生活中深深刺痛和伤害了犹太人,从而造成了犹太人的忧虑与反抗。在镜面对照中,安东尼奥与夏洛克身上互为补充的特质被凸显出来,莎士比亚并没有对人物进行直接的评价,而是让彼此在互为镜像的过程中被阅读者所建构起来,在表面看来安东尼奥是正义、忠厚的代表,而夏洛克得到的是普遍的批判与讽刺,而实则上镜像之下的所展现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哀。[5]
  
   三 “精神上的胜利”与“现实上的悲哀”.
  
  《巴黎圣母院》在三位主人公的悲剧中结尾,爱丝梅达拉被绞死;克洛德被卡西莫多从钟楼顶推下坠亡;而卡西莫多神秘失踪,一年半后,发现了相拥在一起的,类似于爱丝梅达拉和卡西莫多的骷髅。故事中象征着“美”的爱丝梅达拉和象征着“善”的卡西莫多都以死亡为结局,而在礼教与自由中苦苦挣扎的克洛德也没有好的结果,这似乎暗示着《巴黎圣母院》
  
  的悲剧性,即面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的压迫与残害,脆弱的下层人民抗争无果,控诉了黑暗统治力量的强大。
  
  然而从人物塑造上来看,《巴黎圣母院》的主题并非是完全悲剧性的,其中有着“精神上的胜利”.与《巴黎圣母院》正相反的是,《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喜剧中的悲剧,它在表面“皆大欢喜”的结局中实则控诉着“现实上的悲哀”.在人物镜像的映衬中,由诚实善良的基督教徒安东尼奥的对比下,犹太人夏洛克显然是狡诈、冷酷、贪婪的代名词,然而实际上这位富有的商人因为种族和信仰一直饱受世俗歧视与侮辱,他在与安东尼奥对簿公堂时宁可不要大笔赔偿而要他身上的“一磅肉”,正是他因受到压迫而爆发出的一种反抗。两部着作在人物塑造上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对照的方式,这实际上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曾提到过“岩洞映像”.他认为“束缚于表象世界之下的人类个体如同置身于黑暗的岩洞之下的囚犯,无法对自己的真实处境有真切全面的了解,只能通过映照在岩洞石壁上的模糊的影像才能得出关于自己的认识。”[6]
  
  《文艺对话集》的《会饮篇》中苏格拉底对“爱神”的描述也曾谈到对于“对照”的理解,我们理解的爱神应该是丰富完美和高贵的,是人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是苏格拉底却出乎意料地告诉我们,“爱神是因为缺乏善和美的事物,才想有他所没有的那些事物。”[7]
  
  爱神在对照中发现了自己所没有的特质,所以才前去追寻。同时两部作品虽然在具体的对比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作者的创作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的世界。伟大的着作都来源于现实,都体现着不平凡的社会中作家关怀世事的真心。
  
  参考文献:
  
  [1] 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的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8(06):40-45.  
  [2] 李国雷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J]. 小说评论,2013:128-130.  
  [3] 王建丽 . 美与丑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塑造 [J]. 小说评论,2013:163-165. 
  [4] 蒲丽田 .《巴黎圣母院》主题辩 [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01):181-184.  
  [5] 韩旭 . 安东尼奥对抗夏洛克--重读《威尼斯商人》[J]. 外国文学研究,2002(03):97-101 173.  
  [6] 李伟民 . 从单一走向多元--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及其夏洛克研究在中国 [J]. 外语研究,2009(05):93-98.  
  [7] 邓楠 .《威尼斯商人》主题的现代阐释学批评 [J]. 湖南社会科学,2003(02):137-139.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