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产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1-06-05 06:31:24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首先从体育产业的定义出发,其次对当前体育产业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特征分析,再次梳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旨在全面反映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热点和趋势。

  关键词:中国体育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我国体育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体育产业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国民经济新兴产业。我国明确提出发展体育产业,是在1992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即现在经常提到的"中山会议"上。但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实践应该是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探索阶段(1978年底~1992年初)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吸引社会资金,为后一阶段深化体育改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累了初步经验。起步发展阶段(1992~1997年)从注重经营创收向体育事业产业化方向发展;市场化、职业化初试。蓬勃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美好前景已经展现。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一)体育健身娱乐业。

  首先,体育健身娱乐业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俱乐部。近些年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大经济规模、经营效益较好地健身俱乐部,如威尔士、一兆韦德、美格菲、中体倍力、青鸟健身等知名健身娱乐企业。其次,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注重对特色的开发,已经形成许多体育产业聚集区。像济南已有的黄河体育中心、凤凰山产业园、天健体育产业园等。最后,户外运动迅速发展。像高尔夫球、冰雪项目、攀岩、卡丁车、帆船、漂流等户外项目也大批涌现。

  (二)体育竞赛表演业。

  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进展同样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以全运会为首,大运会、省运会、市运会、城市运动会等一系列综合性运动会。而且,像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的职业赛事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形成了多领域、多层次、多种组织形式的运动竞赛体系。这成为我国体育产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为国民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竞赛表演。

  (三)体育场馆服务业。

  体育场馆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基本载体。场馆数量、规格都在不断提高,并逐渐实现盈利。在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上,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运营模式也逐步多元化。

  (四)体育用品业。

  体育用品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最大,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数量逐年攀升,运动装、运动鞋、运动器材以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和销售逐年增加。

  (五)体育中介市场。

  近年来,体育中介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职业化进程加快,国内外一些知名体育经济公司纷纷加入竞赛市场,开展商业赛事的推广和营销工作。乒乓球"地表最强十二人"赛事的推广和运营取得巨大成功,更是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体育健身娱乐行业服务质量不高。

  尽管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迅速,但国家对体育健身娱乐业的管理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长期处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尴尬境地。缺乏足够的管理规范、从业标准,从而导致消费者和经营者受损的状况时有发生。

  国家也缺乏对行业的鼓励和支持政策,缺少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给予必要的优惠扶持政策至关重要。

  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不高,为普通居民服务的基础体育设施仍有很大缺口,而且缺乏人性化的体育健身设施。在运营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处于盲目发展的状态。

  (二)体育竞赛表演业市场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导致赛事资源、人才资源、场地资源等的垄断,不仅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下降,也阻碍了市场化的进程。精品赛事的缺乏更是制约了竞赛表演业的发展,再就是这些现有赛事没有得到专业性的体育中介机构的支持。

  (三)体育用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虽基数大,但大多规模小,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经营制度,难以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特点,没有品牌效应,只是赚取最低的加工费。体育用品的技术投入也不够,产品的科技含量不足,创新性差,这些都削弱了我国体育用品的竞争力。

  (四)场馆的建设和发展理念落后。

  体育场馆是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教育培训业的基本载体。但国内场馆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模式都是围绕竞技体育这一主线,更多的倾向于大型体育场馆,忽略了其造价昂贵、功能单一、维护成本高的问题。这也导致全民健身事业的推进受阻---社区体育场地严重缺乏。

  (五)体育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市场的规范有序是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的体育市场管理缺乏高层次的立法,虽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发布了管理法规或规章制度,但是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仍然需要高层次的立法予以明确。再有,市场的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覆盖全国的行业管理标准,也缺乏熟悉体育产业、懂得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

  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尽管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矛盾,但是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本质属性、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带动大众消费结构变化的必然趋势,以及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都为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系列难得的机遇。

  (一)城市社区化和农村城市化将带来更大的体育市场。

  城市化进程势必带来巨大的体育消费需求,拓宽消费领域,扩大消费规模,拉动体育产业领域的投资需求,无疑都为体育市场的发展增添了动力,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

  (二)体育产品品牌化。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打造国际化的自主品牌的企业,支持品牌做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而这一战略将会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体育的互联网化。

  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逐步实现"互联网 体育"的产业化。可穿戴智能运动装备将是未来体育产品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含有身体信息采集、后台信息分析的可穿戴智能运动设备将成为健身和竞赛的必需之物,像NIKE公司的NIKE 运动鞋系列、各种功能的运动手环等都是此类装备的代表。大数据分析运动技术,对未来体育竞赛表演业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像足球的VAR技术、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的鹰眼技术也都在各大赛事逐渐普及。网络端的赛事直播业的发展也会更加迅速,互联网技术的提升使得数据传输变得便捷容易,会促使赛事的转播更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四)体育产业的融合化。

  融合化指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互相交叉、融合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资源的通用性。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自然资源上的通用性、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特殊事件资源上的通用性、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资源在场馆资源上有通用性。二是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目标消费群的重合。消费者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一)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增强体育产业发展活力。

  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对体育市场的干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是体育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基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受举国体制的影响,对这些体制进行改革是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的体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阻碍极大,不能在市场的影响下自由发展。体育产业就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起到的资源配置作用,放开市场、扩大市场,在市场的调控下优胜劣汰。政府也应从管理者向服务者姿态转变,转变职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服务。监管方面就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安排与之相匹配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完善相关政策,确立产业标准规范,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着重发展体育服务业,实现特色化,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长期任务。在新时期,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实现技术水平高、知识含量高和附加值高、促进结构协调和比例均衡为发展目标。鼓励自主品牌做强做大,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各类体育企业向特色化、专业化服务方向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力,并积极推动"互联网 体育服务".努力改变行业集中度低、竞争力弱、经营方式落后的现状,就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有代表性的体育企业,全面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行业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经营项目相对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提升整体运作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三)立足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培养专业人才。

  构建美丽和谐社会,就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因此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将提高人民素质健康为目标,满足人们对体育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体育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另外,专业人才短缺也是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要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培养专门的人才。重视体育产业的人才培养战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培养体育人才。在各体育院校增设体育经济专业,引进师资,编写专门的体育经济教材,力图培养专业程度高、文化素养优、管理能力强的现代体育经济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文星。体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帅,李旭天。体育强国建设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运动精品,2020.39(09)。
  [3] 谭宏,周民。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05)。
  [4] 黄海燕,徐开娟,陈雯雯,蔡嘉欣。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学研究,2019.2(02)。
  [5] 周爱光,杜高山。新常态视野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16.23(06)。
  [6] 郑芳,杨升平。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7] 张晓琳。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5)。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