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棍教学困难的心理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06 18:39:44
  摘要:采用逻辑分析法对双节棍教学中的困难进行归因,以设问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深层次探究.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虚荣心和韧性缺失是造成教学困难的根源,要扭转这种教学困局,教师要洞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学生的虚荣心理进行有效的干预与引导.
  
  关键词:教学困难;心理;反思。
  
  双节棍被李小龙带上荧幕后风靡全球,自此也跳出了单纯的武术范围,成了表演、健身、娱乐者的最爱.为普及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将双节棍引入体育课堂教学.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最初的教学设想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教学处于“进”则效果甚微,“退”则违背课程开课初衷的两难境地.
  
  为此,笔者从学习心理角度入手,分析教学困难、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需求及心理弱点,扭转教学困局,提高教学质量.
  
   1双节棍教学的困境。
  
  1.1学习动机存在问题。
  
  内部动机缺乏持久性人体内部动机---兴趣---是不可替代的深层动力源之一,它激发人体的外部行为实施.学习过程需要动力支持.大部分学生动力不足,学习兴趣缺乏持久性,在课程开始阶段豪情万丈,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一位双节棍高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雄心壮志便凋零了.
  
  外部动机过于狭隘双节棍极具表演性和观赏性,它奇诡多变、简朴精炼、潇洒威猛,尤其是花样表演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这是双节棍瞬间征服人心的魅力所在,也是学生学习双截棍的初衷,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此绝技,以此获得博取众人关注的资本.
  
  其实,这只是在虚荣心驱使下的肤浅意愿而已,双节棍深邃的民族文化应是学习的本源动力.
  
  1.2学习态度不端正。
  
  “态度支配行为,行为决定成败”,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是成功者的心理行为之一.在双节棍学习中,学生缺乏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直接导致学习目标流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热衷于“酷”动作的学习知识的学习是从易到难、由少集多的漫长积累过程,顶层知识的获取是底层知识积淀的结果.体育技术动作更是一环扣一环,不能有丝毫脱节.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只热衷于“酷”动作的学习,对于基本技术动作漠然视之.殊不知,这些“酷”动作需要基本技术动作做支撑.“及格万岁”思想严重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基本评价指标,也是对学习过程的督促手段,但不是对学习过程评价的唯一指标.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对于学习最想知道的是“考试考什么?”“难不难?”而不是“能学到什么?”“对今后发展有什么影响?”个别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问类似的问题,一直到整个学期的结束.
  
  一旦得知考试内容后,就开始一门心思地专攻考试内容,放弃其他非考试内容的学习,这是赤裸裸的“摘玫瑰而践百花”的拙行.即便如此,最终摘得玫瑰花也不失为一种收获,但是只求“及格万岁”却是典型的不思进取,必须摒弃.
  
  1.3“三种缺失”.
  
  第一、学生是学习行为的实践者和受益者,良好的基础可以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果.学生没有任何双节棍学习基础和经验,使得双节棍学习这把“双刃剑”,不断在肉体和心理上打击学生,加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
  
  第二、双节棍炫目的技术动作是以力量和速度为基础,以练习时间为保障.如果而学生仅将学习定位于课堂之上,缺少课外练习量的积累,就不足以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要求.
  
  第三、在双节棍课程教学中,缺少适合学校教学所需要的专门教材,教学大纲的制定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辅助教具和护具缺乏,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与学”的困难.
  
   2教学困难原因分析。
  
  2.1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期望相悖。
  
  任何动作的完成都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实现的,要实现充分的动力定型就必须遵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按照各阶段的技术形成特点进行科学练习.在此过程中,动机是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之一,反复练习是实现条件.技术动作的形成是在一个时间区间内通过反复练习实现的,是一个“区间式学习”,适宜动机水平可以促进技术动作的学习.
  
  但是学生将学习定位在课堂之上,造成技术动作学习的难与慢,进而打击了学习兴趣,致使学习动机直线下滑,使学习动机水平无法与“倒U曲线”相符合,也就无法实现动机促进技术学习的效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期望立竿见影的“点式学习”,试图将学习效果定位在一个时间节点上实现,这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相违背,是不可能实现的.
  
  2.2双节棍自身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相悖。
  
  首先,双节棍学习过程是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地要与身体磕磕碰碰,造成练习者不同程度的伤害.特别是初学者,由于缺乏经验和控棍能力,发生伤害的机率更大,伤害程度也更严重.初学者的学习心理是比较脆弱的,每受一次伤害,学习兴趣就被打击一次,直至彻底放弃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随时间推移而下降的原因之一.
  
  其次,双节棍的特点之一是“招无定式”,不拘泥于现有招式,要求把所学的东西自然的使出来,追求“以无法为有法”的境界(这也是双节棍缺少像其他武术那样统一技术套路的原因).精彩的双节棍套路以此为理念,以单个动作为基础,配之以力量、速度、身形、步法组合而成,其基础动作是学习的关键.
  
  学生学习过程中,对“酷”动作和考试内容偏爱,采取“片段式”学习的方式,不但给教师的给双节棍教学造成了困难,也一次次打击着他们成为双节棍高手的愿望.
  
  2.3评价方式与学习氛围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正相关。
  
  大学体育课基本上采用单一考试手段,以期末成绩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直接导致学生只关注考试内容而无视其他学习内容,致使知识传递受阻,教师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心理学家勒温的着名公式是B=f(P×E)。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是其人格或个性(Personality)与其当时所处情景或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换句话说,人的表现是由他们自身的素质和当时面对的情景共同决定的,故校园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校园学习氛围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正相关.
  
   3、对于教学困难的反思。
  
  3.1学生讨厌学习吗?
  
  学生厌恶求知吗?从儿童对家长发出数不清的为什么可以看出,“求知是人的本性”.一例例在课堂上偷看课外书籍的案例,也说明学生是乐于求知的,而“偷看”更是一种积极求知的表现.那么学生厌恶学校吗?从同学间欢悦、朋友间的嬉闹、师生间融洽交流中不难发现,学生喜欢学校.
  
  学生厌恶课程内容吗?从学生学习双节棍的动机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那么学生到底厌恶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
  
  学生被双节棍魅力吸引,出于好奇心而决心学习双节棍绝技,后因实际学习与期望之间存在差距,而逐步失去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学习行为,又进一步加剧学习的困难,学习动机进一步被打击,最终导致了“教与学”整体的困难.到此可以肯定,问题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
  
  那么,是教学过程中方法的问题吗?教学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机会或时间足够.这好比牧羊人只需要将羊群带到肥美的草场,至于羊儿怎样吃草、如何“高效”吃草,根本就不是牧羊人要操心的问题.
  
  那么,问题就肯定在“羊儿”身上了.双节棍学习过程伴是随着肉体伤痛并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完成的,这是学生没有预想到的,所以经过时间的拉锯和身体的折磨,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因此,学生真正厌恶的是“学习过程”,因为这个过程需要强大的“韧性”作为支撑,而这也恰恰是他们缺少的.
  
  学生头脑中时刻幻想着成为双节棍高手,实际中却不愿吃苦流汗,稍有磕碰便放弃学习,完全没有顽强持久的精神.“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是韧性的极致发挥,也是最好例证.
  
  学生不能吃苦流汗的现实,与中国家庭对孩子“呵护式”教育分不开.家长对孩子从小就呵护备至,孩子想什么给什么,要什么有什么,生怕孩子受丁点委屈,正是这种无微不至的爱,影响了儿童身心健康,使懒惰与贪婪任意滋生,直接造成了孩子韧性的缺失,面对艰苦和困难时部分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部分学生以莫大的雄心壮志开始学习,当被双节棍稍微磕碰之后,却果断选择放弃的原因.
  
  3.2学生为什么要学双节棍?
  
  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那么,首先看看双节棍在什么地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双节棍源于古代,经影视表演进入公众视野,以迅猛、诡变的特点吸引大批爱好者与研习者,学生也被双节棍强大的视觉冲击所折服.
  
  这说明学生对于双节棍技术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是一种“乐学”的表现,乐学“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的之美.”这也说明为什么在开始阶段学生动机较高.高度的好奇心既激活了学生学习行为,也指明了学习目标,即“获得棍技博取关注”.
  
  “好奇心”是学习的直接诱因,也促使学习行为的发生,但是“获取别人的关注”才是学生真正的内部需求,双节棍就是实现这一需求的途径之一,这才是学生为什么学习双节棍的原因.学生要“获得棍技博取关注”的原因如果仅是是为了“博取关注”,这就有问题了,因为这是虚荣心表现,目的在于炫耀自己.
  
  学生要炫耀自己的原因可以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解释.一是出于“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即社交需要.因为在学校交际范围内,他们对友谊、恋情、隶属关系等都有需求,于是他们选择用“炫耀”的方式将自己“推销”出去.二是出于“尊重的需要”.通过向别人炫耀自己的长处和成绩,以获得别人的高度评价,进而自我感受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3.3学生为什么偏爱“酷”动作?
  
  虽然学习过程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选择性学习,但是学生对“酷”动作的学习却是歪曲了的学习行为,完全违背了“选择性学习”的初衷.至于原因,首先就是虚荣心的驱使,其次就是“酷”动作本身的魅力,它们分别以内因、外因的角色成为了学生“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的诱因.
  
  这一行为暗示了什么?双节棍教学大纲的设计,吸取“以无法为有法”的哲学思想,依据“招无定式”的特点,放弃传授套路而以学习基本招式为重点,考试以学生自编套路为重点,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而学生偏爱“酷”动作,致使技术动作能力受限,无法满足创造过程的需要,但是这能说明学生的创造能力差吗?
  
  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创造过程“四阶段论”,准备阶段是基础.这个阶段的前提是“创造主体已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整个创造过程要有“创造意识”作为先导,学生对“酷”动作的学习,是在完全缺乏创造意识支配下的扭曲行为,所以学生缺少的不是创造能力而是创造意识.“虚荣心”和“酷”动作本身的魅力是学生偏爱“酷”动作的浅层原因,深层根源在于学生“创造意识”的缺乏.
  
  3.4为什么有“及格万岁”的心理?
  
  虽然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但是学校“按分数定质量,以‘质量’论奖赏”的片面评价手段依旧占主导,使学生不得不把考试放在第一位.学生面对这些不公平的评价制度,选择了顺从,这是行为发生的内因所在.“及格万岁”反映了学生不思进取的消极学习心理,其深层次原因暗示着学生具有“求安稳式”的心理,既逃避了对高分追求过程中“努力”的恐惧,又能安稳的在考试合格的群体中“生存”下来.
  
   4小结。
  
  学生在虚荣心的召唤下,以好奇心为内驱力,参加了双节棍学习,但终因学习“韧性”不足而夭折,给双节棍教学造成了一系列困难;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未能及时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最终,学习者、引导者、管理者共同造成了教学困难。
  
  因此,要实现当初教与学的目标,教师应该突出自己的“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意识培养,使创造性成为学习行为的正向内驱力,引导学生的“虚荣心”,使这把“双刃剑”成为学生成功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铁成.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张芸.对创造性思维的探索[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3]焦鹏艳.基于选择性学习的高校开放教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杜志强.领悟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