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花卉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1-06-18 19:21:16

  摘    要:温州花卉产业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创新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流通体系不健全、综合效益低等系列问题,采取科学布局、立足科技创新、发展优势特色品种、培育市场、延伸产业链、提高集聚效应等措施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温州花卉产业竞争优势,从而促进温州花卉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花卉产业;现状;建议;措施;温州;

  花卉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1],改革开放40余年,温州花卉生产面积、销售额增长迅速,现已成为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花卉产业已成为温州市传统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成为典型的绿色产业、富民产业、美丽产业。为推动温州市花卉产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本文作者从分析温州发展花卉产业的机遇、优势和现状等入手,提出推动温州花卉产业升级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 温州花卉产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1.1 温州发展花卉产业的背景与意义

  1.1.1 温州花卉产业的发展机遇

  (1)"美丽中国"等规划给花卉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自十八大以来,我国陆续提出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等,浙江省提出了建设"大花园""两美浙江"等战略构想,温州市推动发展大建大美、森林城镇、园林城镇、西部休闲产业带等规划实施,以及国家、浙江省连续出台关于支持发展花卉产业的政策,都给花卉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城镇化建设为花卉产业带来新需求空间。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现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提高城镇绿量、推进城乡绿化美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内容,给花卉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3)社会经济发展为花卉产业创造新消费市场。当前,花卉消费逐渐向大众消费、日常消费、周年消费转变,消费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消费范围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乃至乡村发展,花卉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家庭园艺的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最大的消费市场,其中的鲜花已成为温州礼品市场的"主角".

  1.1.2 温州花卉产业发展优势

  温州是浙南闽北赣东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地处南北交汇中亚热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温州花卉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花卉产业是温州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温州是我国传统花木之乡,是全省花卉生产销售四大集散中心之一。其中的瓯海丽岙素有"浙南花乡"之美誉,为"浙江省十大特色花卉乡镇".

  1.2 温州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温州花卉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散到聚、从弱到强的历程,花卉生产面积、销售额增长迅速,现已成为浙南区域最重要的花木生产和销售基地,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区域特点及经营模式。

  1.2.1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初步形成瓯海、乐清等的观赏苗木,平阳、文成的鲜切花,瓯海、永嘉、文成等的造林容器苗,鹿城、瓯海、瑞安等的中高档盆花,瓯海的花坛花,乐清、泰顺、文成的食药用花卉的产业格局。据2019年统计,温州花卉种植面积5.8万亩,比上一年增长4.4%,市区范围内大小花卉交易市场有6家、花卉企业有1 230家、从业人员有4.7万人、年产值42亿元。其中绿化观赏苗木种植面积最广,食药用花卉种植面积次之,盆栽类、鲜切花种植面积较小,花坛花种植面积最小。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花企迅速成长。

  1.2.2 区域影响持续提升

  温州是我国传统花木之乡,是浙江省花卉生产销售四大集散中心之一。近年来,温州市通过举办各类大型的花展会、花博会,如兰花展、盆景展等,不断提高花卉知名度,促进产业联动。2018浙江(温州)花卉博览会在温州花城成功举办,3 d的展销时间,参观人数超过20万人次,达成签约意向3 200多万元,浙江花卉博览会永久会址落户在温州花城,发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与产业带动作用。

  1.2.3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温州花卉产业生产经营种类繁多,主要绿化观赏苗木、室内观叶植物、鲜切花、盆栽类花卉、花坛花、食药用花卉、仿真花等有600多个,花卉产品远销国内外。从2002年开始,蝴蝶兰、凤梨、红掌等中高档盆花逐渐进入温州百姓的生活,曾创年产值高达千万元,为产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食用、药用花卉产业发展迅速,如石斛、黄栀子、食用木槿等,并衍生出了系列的饮料、化妆品、保健品等,市场前景看好。

  1.2.4 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花卉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以及省、市科技特派员、花卉苗木科技服务团的结对服务,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研发和推广应用,增强了产业的发展后劲。

  1.2.5 电商销售模式兴起

  在电商销售兴起的大背景下,鲜切花、仿真花、多肉植物、盆景利用电商对外销售,业绩喜人,其中一龙头企业线上交易占营业额的55%以上,盆景包括微型盆景等的网上竞拍,年交易额达二三百万元。

  2 温州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布局不合理,市场低效混乱

  2.1.1 产业布局散乱

  温州花卉产业主要分布在瓯海、乐清、瑞安、苍南、永嘉、平阳等平原地带,文成、泰顺、洞头少有分布,区域特色不明显。全市花卉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种植面积大于100亩的企业占总花卉企业的9.6%,总体生产小而散,集聚效应差。企业用地问题突出,面对用地难、不稳定、成本高等不利因素,花企成长和产业发展受制约明显。

  2.1.2 交易市场散乱

  温州市花卉交易主要集中在瓯海区丽岙花木市场和原景山花木市场。景山花木市场,十几年来是温州市民赏花、买花的必选之地,因安全隐患于2019年上半年全面关停,原市场100余家经营户分散搬迁到6个交易市场,部分市场布局不合理、规模小、管理松散、同质恶性竞争、对花卉经营户的服务不够。丽岙花木市场地理位置相对偏,以生产批发为主,难以满足市民经常性购花消费需求;温州花城,定位为"市场商铺 配套",功能简单,当前发展存在瓶颈,难以满足当今花卉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2.1.3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随着花卉产业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原有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急需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来进行管理和提升。现实中花卉企业难以引进优秀人才,更难长期留住人才。

  2.2 产业创新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

  2.2.1 产业生产水平低,产品同质化严重

  全市花卉普遍为"小而全"的生产方式,花卉生产经营单位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手段落后、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抗风险能力弱,设施栽培面积仅为3.23%,远低于我国平均设施栽培占比10%的水平及荷兰、韩国约60%的水平,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温州花卉产业主要表现为苗多花少,产品同质竞争,产品特色不突出、品质参差不齐,标准化精品花卉苗木缺乏,花卉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不高。

  2.2.2 乡土特色产品缺乏,

  新品种引进力度不大温州花卉产业向来重销售轻生产,主要是从广东、福建、上海、杭州、金华等地贩卖花卉在本地销售。几十年来一直以桂花、茶花、樟树、棕榈等传统苗木生产种植为主,本土花企新品种研发和引进力度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少之又少。温州花卉产业现面临着传统苗木花卉市场需求萎缩、新品种总量少、产品缺乏特色和竞争力、附加值低的困境。

  2.2.3 专业性人才缺乏,产品附加值低

  温州花卉企业普遍缺乏专业化人才,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少科学管理、新品种培育、销售模式创新等意识,只追求高效率与高收益,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同行间压价竞争,生产经营路子越走越窄。花卉产业深加工不足,大多企业只囿于种植业,不会思考如何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更好地绽放"美丽产业".

  2.3 流通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

  据统计,上海人1年的鲜切花的消费量已突破5亿枝,盆花每年的市场容量达3 000万盆,温州消费市场培育空间巨大,而目前温州花卉产品面临"卖难、买难"现象,企业从众倾向较为严重,盲目跟风生产市场畅销品种,导致供过于求,设计方、施工方、消费者常常陷入买不到好产品的苦恼中;花卉消费引导不够,许多花卉消费者的园艺素养普遍欠缺,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种植及养护知识所知甚少;流通体系不健全,销售依赖传统路径,温州花卉从业人员高龄低质,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时代和电商时代的需求;政府宏观调控不足,各地对花卉数据统计模糊、归口存争议,产业统计不准确。

  2.4 文旅融合程度低,综合效益差

  自2010年以来,温州掀起一股花海热,然而因花海受土地要素等制约,加上大棚房整治及企业对花文化挖掘不够深入、花卉产品衍生品开发不够、园区功能和产品单调,没有形成完善的全产业链,文旅融合程度低,导致一大批花海项目阶段性开放、停业或转让改行。

  3 推进温州花卉产业升级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3.1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布局

  3.1.1 厘清关系,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厘清花卉产业涉及的相关部门行政职能,规范统计口径,摸清家底。坚持"绿色、特色、立体、创新、民生"发展理念,科学编制《温州市花卉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3.1.2 科学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合理布局花卉产业的生产基地,引导花卉种植集中、规范发展和差异化、特色化生产经营。对具有区域特色的花卉生产地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找准市场定位,立足自身优势,重点发展1个或几个特色产品并做大做强,避免花卉产业的重复和无序竞争[2].出台相关用地优惠政策,保障花卉产业设施生产用地和配套用地。由政府搭建公共平台,做好土地的供需对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保障花企(农)与农户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温州气候优势,将山坡地、边坡地、荒地等低效地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露地标准化花卉种植基地,做到一村一品种、一村一特色,形成"苗圃 市场 旅游"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3.1.3 规范市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对现有的小而散的花卉交易市场进行引导与整顿,取缔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的交易市场,分区域合理布局花卉交易市场,如为了满足市民日常性消费需求,在市中心设立1~2个中小型的花卉零售市场,重点扶持温州花城,将其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花卉产业交易和展销活动、花农培训、新品展示、信息交流、物流配送、金融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市场。

  3.2 增加科研投入,创新发展

  3.2.1 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打造产业发展

  "芯片"温州是浙江省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据《温州植物志》统计,温州共有野生植物2 500多种,其中许多具有观赏价值高、生长适应性强的花卉资源,如能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市场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花卉种业是花卉产业竞争的焦点,品种是花卉产业中最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依托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加强乡土特色花卉创新利用和国内外优新品种引进,开发名、优、特、新花卉品种,走特色发展之路,提升温州市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建立"温州花卉"品牌。

  3.2.2 加大设施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围绕全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布局,加强产业核心和共性技术研究,走绿色发展之路。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如设施投入和生产资料补贴、技术扶持、花卉保险、配套等,引导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重点改进和提升生产基础设施,采用轻基质容器育苗,开展花卉苗木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生产,发展新型、低碳、环保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花卉苗木品质,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益目标,加快花卉产业升级发展。

  3.2.3 强化产学研用结合,推动成果实效转化

  集聚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建设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致力于花卉资源收集与种质创新、花卉种苗培育、花卉应用栽培、花卉深加工等方向研发与应用,推进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空间与力度。强化科技人才引领,政府出台相关就业及职业发展保障,加大花卉产业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技术培训与科技知识宣传及花企自主创新意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2.4 加强功能产品研发,增强产业综合效益

  加大对食用、药用花卉等新产业链条的科技研发力度,大力发展多样性花卉产品,特别是资源性产品、功能性产品[3],如香薰、精油、食用品、化妆品、保健品、花茶和装饰品、文创产品等花卉衍生产品,更好地开发利用花卉资源,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3.3 办好花事活动,培育市场

  通过举办花卉博览会、花卉展销会、主题花展等各类展会,插花大师、盆景大师、家庭园艺师、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等,以及花卉科普进社区、进校园等花事活动,在展艺术、扬文化、促交流的同时,提高花卉企业、产区知名度,培育消费市场。

  加强部门联合,借助电商拓展终端消费市场,尽快建立或完善花卉信息网络体系,将温州花城为花卉产业集聚的综合体进行呈现,促进信息交流及共享;积极推动"互联网 "花卉产业,包括互联网 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将花卉产业的平台融入市级农产品的区域公共平台当中。

  3.4 打造产业科技园,集聚示范效应

  结合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开发、农业科技园等国家政策,以温州花城为核心,立足丽岙、茶山、仙岩等地,建设花卉产业科技园,集生产种植、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新品展示、示范与科研、展会、进出口、销售、物流配送、金融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温州花卉产业的综合平台,聚集和培育龙头企业、职业花农、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充分发挥温州花卉产业的集聚效应。

  3.5 培育花卉产业链,立体发展

  延长花卉产业链,加大对花卉文化的挖掘与花卉文创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多样性花卉产品和精深加工,结合各地花卉产业特色,建设花文化主题公园,发展地方生态旅游、休闲式旅游、体验式旅游、科普式教育,拓展"花卉 康养""花卉 文化""花卉 旅游""花卉 生活"等,促进花卉交易、观赏休闲、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花卉全产业链建设,提高花卉产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程堂仁,王佳,张启翔。发展我国创新型花卉产业的战略思考[J].中国园林,2013(2):73-78.
  [2] 陈治宇,李永前,陈蕊,等。荷兰花卉产业成功经验对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展望,2019(4):121-123.
  [3] 张启翔。"一带一路"下中国花卉产业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花卉园艺,2017(18):24-27.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