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野中的誓俗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04 13:26:22

民俗学论文教授热荐10篇范文之第七篇:民俗学视野中的誓俗的研究

  摘要:发誓习俗可简称誓俗, 为古今中外所常见, 是人们用仪式和语言约束誓者行为的一种手段。誓俗可以分为战誓之俗、婚誓之俗、义誓之俗和君臣誓之俗等四种类型。发誓的一般模式为:以象征活动 (祭神、歃血等) 为中心, 宣告发誓动机、规定约束条件、央告神圣见证、约定违誓惩罚;誓词模式有三种:第一, 陈述/陈述证伪/后果;第二, 陈述/不可能的条件/陈述证伪/后果;第三, 不可能的条件/有待做出的陈述。发誓是人们保证诚信的一种方式, 但是, 人们的行为主要由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考虑所支配。因此, 誓俗普遍存在, 誓言却未必有效。

  关键词:誓俗; 类型; 模式; 诚信; 安全感;

  Abstract:

  Swearing practices, some methods people used to restrain the behaviors of oath-makers, are common around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ancient time. Swearing practices can be observed in four categories: swearing practices of war, of marriage, of pseudo kinsfolk, and of the superior subordinates. Swearing practices occur in a general pattern: symbolic rites (deity worship, blood smearing) as their centers, a declaration of swearing reasons, a stipulation of restraints, an appeal for spiritual witness, an appointment of punishment on oath violation. Oaths are expressed in three forms: (1) .statements/falsification of statements/results; (2) .statements/impossible conditions/falsification of statements/results; (3) .impossible conditions/statements to be made. Swearing is a way to drive people to keep honest and faithful though their behaviors are determined by concerns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military. Swearing practices are general, but they are not generally effective.

  Keyword:

  swearing practices; category; pattern; honesty; sense of security;

  发誓习俗可简称誓俗。发誓就是用语言明确作出一种承诺, 且设定违背承诺时发誓者应该付出何种代价或遭受何种惩罚。有时, 发誓者会以神、要人或圣物为自己的承诺做见证和担保。

  发誓习俗非常古老, 也极为常见。发誓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习俗, 在起源、功能和模式等方面都显示出跨时代、跨地区、跨民族的共同特征。对誓俗进行比较民俗学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寻找人类交际行为中共同关心的问题, 理解人类社会关系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

  人类生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 决定了人处于多种关系之中。不仅存在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还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关系。誓俗就发生在这些关系中。为了从总体上认识誓俗, 我们可以给誓俗分类。

  从发誓行为涉及的主体来看, 有单方的誓俗与多方的誓俗。

  单方誓俗可体现为个人发誓, 我们可以称之为自誓。自誓所作出的承诺只是针对发誓者自己, 而不针对他方。《焦仲卿妻》中, 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家后, "自誓不嫁". [1]1034刘兰芝 "自誓不嫁", 仅约束刘兰芝自己。同样, 《晋书·王羲之传》说, 王羲之在官场耻居人下, 遂称病去郡, 于父母墓前自誓曰:

  谨以今月吉辰肆宴设席, 稽颡归诚, 告誓先灵。自今之后, 敢渝此心, 贪冒苟进, 是有无子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 天地所不覆载, 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 有如�日! [2]1398

  单方誓俗也可体现为集体发誓, 是群体作为单方发誓, 我们可以称之为群誓。表面看来, 群誓所作出的承诺针对发誓者这一群体而非个人, 但群体中的个人实际上不加区分地接受誓言约束。换句话说, 群体中的个人接受共同的约束。《后汉书·魏嚣传》记载, 魏嚣反莽拥刘, 立刘高庙, 称臣奉祠, 割牲而盟。曰:

  凡我同盟三十一将, 十有六姓, 允承天道, 兴辅刘宗。如怀奸虑, 神明殛之。 [3]

  是所谓众口一词, 众人一心。

  多方誓俗与单方誓俗不同。多方誓俗涉及两方或两方以上, 其誓言所约定的内容分别针对每一方而非同时针对多方。"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4]彼此承诺, 投桃报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 罗摩的妻子悉多被十头魔王罗波那劫持, 去向不明;猴王须羯哩婆的妻子噜摩被须羯哩婆的哥哥占有。罗摩与须羯哩婆同病相怜, 结盟互助:

  于是他们这两个朋友,

  围绕着火向右转行;

  须羯哩婆和罗摩,

  就这样结成了友情。[5]36

  光是友情还不能保证互助行动的实施, 于是要发誓:

  我从前没有说过谎话,

  今后也不做那样的事;

  请你认识到这一点,

  我用真理向你发誓。[5]46

  这是罗摩对须羯哩婆的誓言。须羯哩婆则对罗摩承诺:

  看到这样的友谊,

  为了这样的朋友,

  财富幸福能舍弃,

  自己性命也能丢 .[5]48

  双方发誓承诺的具体任务是, 罗摩帮须羯哩婆夺回妻子, 须羯哩婆帮罗摩找到妻子。

  相较于单方誓俗, 多方誓俗更常见。

  本文兼顾单方誓俗和多方誓俗的差异, 重点讨论誓俗的类型、功能和模式。

  一、誓俗的类型

  根据发誓目的和誓词内容, 誓可以分为战誓、婚誓、义誓、君臣誓4种类型, 相应地, 也就有战誓之俗, 婚誓之俗, 义誓之俗, 君臣誓之俗。

  (一) 战誓之俗

  发起战斗必有原因, 缔结和平也有理由。战前动员与善后处理, 都要依赖誓言做保证。于是有宣战之誓, 也有停战之誓。

  1.宣战之誓

  《尚书》记载了禹征三苗之誓, 启征有扈之誓 (《甘誓》) , 汤伐桀之誓 (《汤誓》) , 武王伐殷之誓 (《泰誓》《牧誓》) 等, 其中《甘誓》已经具备我国古代宣战之誓的主要元素:

  王曰:"嗟!六事之人, 予誓告汝。有扈氏威辱五行, 怠弃三正, 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 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 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 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 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6]

  宣战理由、作战要求、赏罚条件都已明确宣布, 但此处的"誓"是命令。人间的王作为发誓者布置任务, 实施赏罚。打击敌人是"恭行天罚", 但赏罚战士还是人间首领的权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呼唤神明对违誓者实施惩罚已成盟誓常态。

  汉末天下大乱, 群雄逐鹿。《三国志·臧洪传》记载, 刘岱、张邈、孔�啤⒄懦�、桥瑁、臧洪等, 会于酸枣, 结盟起兵:

  乃设坛场, 方共盟誓, 诸州郡更相让, 莫敢当, 咸共推洪。洪乃升坛操��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 皇纲失统, 贼臣董卓乘衅纵害, 祸加至尊, 虐流百姓, 大惧沦丧社稷, 剪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啤⒊铝籼�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 纠合义兵, 并赴国难。凡我同盟, 齐心戮力, 以致臣节, 殒首丧元, 必无二志。有渝此盟, 俾坠其命, 无克遗育。皇天后土, 祖宗明灵, 实皆鉴之。" [7]174

  这段誓词陈述结盟理由、目的, 设定违誓恶报, 呼吁祖宗神灵做见证, 还罗列结盟者名字, 可视为宣战誓词的典型。

  2.停战之誓

  战争并非常态, 和平才是大众所需。唐朝与吐蕃多次缔结和约。长庆元年 (821年) 六月, 吐蕃攻打唐朝青塞堡, 唐朝反击。九月, 吐蕃请盟。十月, 吐蕃与唐朝双方使者, 会盟于京师。《旧唐书·吐蕃传》记载:

  坛于城之西郊, 坎于坛北。凡读誓、刑牲、加书、复壤、陟降、周旋之礼, 动无违者, 盖所以偃兵息人, 崇姻继好, 懋建远略, 规恢长利故也……中夏见管, 维唐是君;西裔一方, 大蕃为主。自今而后, 屏去兵革, 宿忿旧恶, 廓焉消除, 追崇舅甥, 囊昔结援。边堠撤警, 戍烽韬烟, 患难相恤, 暴掠不作, 亭障瓯脱, 绝其交侵。襟带要害, 谨守如故, 彼无此诈, 此无处虞。 [8]3581

  会盟仪式繁杂, 核心目标是以发誓方式约定疆界, 承诺保持和平。

  (二) 婚誓

  婚誓是男女双方为恋爱婚姻而立誓。《诗经·邶风·击鼓》中有从征男子不能归家、被迫违誓的悲叹: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9]300

  "成说"即立誓。男子发誓要跟女子执手偕老。没想到因参战而分离, 当初的誓言竟成空话。

  汉末, 被家长拆散的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这样发誓:

  且暂还家去, 吾今且赴府。

  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 磐石无转移。[1]1036

  "誓天"即以天的名义发誓, 也即现在常说"对天发誓".

  《诗经》中的"与子偕老"演化为"白头偕老", 且已成为常见的誓词和祝词。

  电影《刘三姐》借用广西民歌这样唱:

  我俩结交定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河桥上等三年。

  婚恋中的男女也可以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发誓: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做连理枝。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些都是常规的婚恋誓词, 但婚誓中还有更为独特的表达。西北民歌花儿唱到:

  要得我俩的婚姻散, 三九天, 青冰上开一朵牡丹。

  或者这样说:

  千万年不倒的太子山, 祖辈子不塌的青天;

  谁要我俩的婚姻散, 就叫它天塌着地翻。

  这种表达来源很早。汉乐府民歌《上邪》就这样说: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1]131

  设定五种不可能满足的条件, 作为分手的前提, 可见婚恋中的女子意志有多么坚定。

  《查尔德民歌集》记录的一首苏格兰民歌, 对恋人提出苛刻条件, 似乎在跟《上邪》唱反调:

  男:

  你要去斯卡保罗集市吗?欧芹,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代我问候那里的那个人, 她曾经是我真爱的姑娘。

  让她给我做一件亚麻布的衣裳, 欧芹,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没有衣缝, 不用针线, 那她才是我真爱的姑娘。

  让她在远方的水井里洗涤那件衣裳, 那口井没有井水冒出, 也无雨水注入, 那她才是我真爱的姑娘。

  让她把衣服在远方的荆棘上晾干, 欧芹,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那荆棘自亚当出生后就从未开花, 那她才是我真爱的姑娘。

  女:

  现在他问了我三个问题, 欧芹,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我想让他回答我一样多的问题, 那他才是我真爱的人。

  让他给我买一英亩的土地, 欧芹,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在海水和海岸之间, 那他才是我真爱的人。

  让他用公羊角耕地, 欧芹,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用一颗胡椒籽种满整块地, 那他才是我真爱的人。

  让他用皮镰刀来收割, 欧芹,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用一片孔雀羽毛束起, 那他才是我真爱的人。

  让他拿着在远方的墙上摔打, 欧芹,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不让一颗籽粒掉落, 那他才是我真爱的人。

  等他完成这些事, 欧芹,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噢, 让他来, 我会给他衬衫, 他会成为我真爱的人。1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电影《毕业生》改编这首民歌为其主题歌《斯卡保罗集市》, 至今仍然很流行。 2

  这首苏格兰民歌并不具备誓词的形式, 但其本质却跟誓词一样。关于这点, 后文会做分析。

  (三) 义誓

  义誓或是群体与群体互派代表立誓结盟, 或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立誓结义。

  1.立誓结盟

  互有联系的两个群体 (国家、民族等) , 为了各自的利益, 可能会结成同盟。这种同盟也要以发誓做保障。

  成公十二年 (公元前578年) ……夏五月, 晋士燮会楚公子罢、许偃。癸亥, 盟于宋西门之外, 曰:"凡晋、楚无相加戎, 好恶同之, 同恤�危, 备救凶患。若有害楚, 则晋伐之;在晋, 楚亦如之。交贽往来, 道路无壅;谋其不协, 而讨不庭。有渝此盟, 明神殛之, 俾队其师, 无克胙国。"[10]

  这段誓词是结盟通好的标准格式, 规定了双方各自向对方的承诺, 还有神明实施的违誓惩罚。

  三国纷争, 蜀汉与东吴也曾于黄龙元年 (229年) 立誓结盟。《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其盟誓中有这样的话:

  故立坛杀牲昭告神明, 再歃加书, 副之天府。天高听下, 灵威��谌, 司慎司盟, 群神群祀, 莫不临之。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 �哿σ恍模� 同讨魏贼, 救危恤患, 分灾共庆, 好恶齐之, 无或携贰。若有害汉, 则吴伐之;若有害吴, 则汉伐之。各守分土, 无相侵犯。传之后叶, 克终若始。凡百之约, 皆如载书。信言不绝, 实居于好。有渝此盟, 创祸先乱, 违贰不协, ��慢天命, 明神上帝是讨是督, 山川百神是纠是殛, 俾坠其师, 无克祚国。于尔大神, 其明鉴之。[7]839

  结盟的目的可能仅仅是和平共处, 即使如此, 违誓也要付出代价。《圣经·约书亚记》记载, 基遍人向以色列人发誓说他们来自远方, 并跟以色列人立约, 与以色列人同住。以色列人相信了基遍人的誓言, 也发誓说不杀他们。后来以色列人发现受骗, 不过还是遵守誓言, 让基遍人活着, 并让他们住在以色列人中间。基遍人却因为发假誓而受惩罚, 成了给以色列人"劈柴挑水的人".[11]343-344

  有时, 义誓结盟对双方来说都是不得而已的选择。

  《旧唐书·张镒传》记载, 建中四年 (783年) , 唐朝和吐蕃之间有清水之盟, 划定各自边界, 并特别约定:

  盟文所有不载者, 蕃有兵马处蕃守, 汉有兵马处汉守, 不得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 不得杂置并筑城堡耕种。今二国将相受辞而会, 斋戒将事, 告天地山川之神, 惟神照临, 无得愆坠。 [8]2413

  这次结盟活动仍以发誓为结束:

  盟毕, (尚) 接赞请 (张) 镒就坛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为誓, 誓毕, 复升坛饮酒。 [8]2413

  2.立誓结义

  个人之间立誓结义, 要用誓言彼此约束, 形成共同群体。

  《圣经·约书亚记》所载喇合与外地探子之间的盟誓, 是典型的义誓:

  上帝命令约书亚征服迦南。约书亚打发两个探子前往耶利哥侦察。他俩住在妓女喇合家里。耶利哥王得到消息, 派人前往捉拿。喇合藏匿二人并将捉拿者打发走。喇合要两位探子"指着耶和华"向她起誓, 保护她和她全家。两人对她说:"你若不泄露我们这件事, 我们情愿替你们死。耶和华将这地赐给我们的时候, 我们必以慈爱诚实待你。"二人离开前, 要喇合用一条红线系在窗口做标记, 并对喇合强调说, 如果喇合不做标记, 或泄露秘密, "你叫我们所起的誓就与我们无干了。" [11]331-332

  中国古代有桃园结义的美谈。异姓男子结为兄弟, 祸福与共。可两人结义, 也可多人结义。此法好人用, 坏人也用。《旧唐书·田承嗣转》记载, 唐安史之乱后, 田承嗣家族割据地方。其侄田悦兵败, 感激将士不弃, "悦乃自割一髻, 以为要誓, 于是将士自断其髻, 结为兄弟, 誓同生死。"[8]2611

  (四) 君臣誓

  君臣誓是君臣之间的发誓行为。不过, 此处的君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君王, 也可以是上级、尊者、长辈。相应地, 臣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臣民, 也可以是下级、卑者、晚辈。

  从宣誓主体来看, 君臣誓可以分为君誓和臣誓。

  1.君誓

  君誓即尊者宣誓, 其目的在于确立或强化隶属关系。《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 周代天子分封诸侯,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 泰山若厉。国以永宁, 爰及苗裔。"[12]《汉书·高帝纪》说汉高祖"又与功臣剖符作誓, 丹书铁契, 金匮石室, 藏之宗庙。"[13]《三国志·周瑜传》记载, 汉高祖对功臣立誓, 其誓言与周代略同:"使黄河如带, 太山如砺, 国以永存, 爰及苗裔。"[7]936

  君誓之君, 并不一定为帝王。尊者对于卑者就是君。《北史·周本纪》记载, 大统三年 (537年) 西魏丞相宇文泰领军讨伐东魏, 誓师曰:

  与尔有众, 奉天威, 诛暴乱。惟尔众士, 整尔甲兵, 戒尔戎事, 无贪财以轻敌, 无暴人以作威。用命则有赏, 不用命则有戮, 尔众士其勉之。[14]

  神对人立誓, 也可视为君誓。《圣经·创世记》记载, 上帝让使者向亚伯拉罕传达神誓:

  你既行了这事, 不留下你的儿子, 就是你独生的儿子, 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 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 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 如同天上的星, 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 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 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11]30

  2.臣誓

  臣誓是卑者对尊者发誓, 其目的固为取信, 也示效忠。张柬之作相, 谋诛张易之兄弟, 欲寻帮手。张柬之找到掌管禁军的李多祚, 先说皇恩浩荡, 后骂逆竖猖狂, 又说太子危厄。李多祚义愤填膺, 斗志昂扬:

  多祚曰:"苟缘王室, 惟相公所使, 终不顾妻子性命。"因即引天地神�o为要誓, 词气感动, 义形于色。[8]2235

  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多以盟誓向中央王朝效忠。唐代南诏周旋于唐朝与吐蕃之间, 对唐或附或叛。贞元九年 (793年) 四月, 南诏王异牟寻三次遣使至西川, 进贡生金、丹砂。年内, 这些南诏使者又分三次到达唐都, 《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说:

  牟寻请归大国, 永为藩国。所献生金, 以喻向北之意如金也;丹砂, 示其赤心耳。[8]3593

  贞元十年 (794年) , 异牟寻派儿子寻阁劝及清平官与唐使崔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盟书一藏于神室, 一沉于西洱河, 一置祖庭, 一以进天子。"[8]3594虽未提及结盟仪式和誓言, 但在任何一次结盟活动中, 它们实际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 宋代淳熙元年 (1174年) , 海南岛黎族首领王仲期率近2000人归化, 并带领其中81位到琼管司, "以例诣显应庙研石歃血, 约誓改过, 不复钞掠, 犒赐遣归。"[15] "以例", 就是遵从惯例。这说明少数民族归附国家时, 总要到显应庙歃血盟誓。

  主仆关系中的主人, 有权要求仆人立誓。《圣经·创世记》中有亚伯拉罕要仆人起誓的故事:

  请你把手放在我大腿底下。我要叫你指着耶和华天地的主起誓, 不要为我儿子娶这迦南地中的女子为妻。你要往我本地本族去, 为我的儿子以撒娶一个妻子……仆人就把手放在他主人亚伯拉罕的大腿底下, 为这事向他起誓。[11]32

  本文把誓俗分为4类加以考察, 旨在认识誓俗的全貌。但这个分类是相对的, 其间或有交叉。如, 《甘誓》既是宣战之誓, 也是君臣之誓。有的例子难以明确归类, 比如, 《魏书·徒何段就六眷传》记载, 石勒生擒末波, 不仅免其死亡, 还与之饮宴尽欢, 结为父子, 盟誓而别。末波感动, 从此不向南方小便。人问其故, 末波答曰:"吾父在南。"[16]1560此例可看作义誓, 也可视为君臣之誓。

  二、誓俗的功能

  誓俗流行, 是因为人们相信盟誓仪式及誓言可以对当事人起约束作用。中国古代历史上, 共举大事, 多有盟誓。《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引用乌洛孤与沮渠蒙逊的誓词说:"爰自终古, 有国有家, 非盟誓无以昭神�o之心, 非断金无以定始终之好。"[2]2157《魏书·许谦传》用许谦和杨佛嵩的盟文说:"昔殷汤有鸣条之誓, 周武有河阳之盟, 所以藉神灵, 昭忠信。"[16]410

  明代王阳明在《南赣乡约》中, 为乡民自我管理设计了一份誓词:

  自今以后, 凡我同约之人, �奉戒谕, 齐心合德, 同归于善;若有二三其心, 阳善阴恶者, 神明诛殛。[17]

  直到20世纪50年代,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仍行习惯法。他们裁判较为重要的纠纷, 往往由当事人起誓。

  在印度, 《罗摩衍那》的基本情节即由发誓、守誓所推动:

  十车王得小后吉迦伊救命, 承诺满足她两个愿望。十车王欲传位于他和王后忄乔 萨厘雅的儿子罗摩。吉迦伊要十车王发誓遵守诺言, 然后提出流放罗摩到森林14年, 并立她和十车王所生儿子婆罗多为王。罗摩发誓让父亲遵守诺言, 于是答应被流放。十车王与小后须弥多罗所生儿子罗什曼那向王后发誓, 陪罗摩流浪。罗摩向母亲发誓, 流放结束后一定回来。罗摩和猴王须羯哩婆盟誓互相帮助。神猴找到被魔王罗波那劫持的悉多, 对悉多发誓罗摩仍然爱她。悉多发誓对罗摩保持忠贞……没有发誓和守誓, 也就没有《罗摩衍那》。

  《摩奴法论》规定:"在没有证人的案件中, 如果他无法确切地知道诉讼双方谁说真话, 那么, 他应该通过双方起誓来判断。"[18]147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 开篇就有对起誓情形的描述。希腊军营瘟疫流行。阿基琉斯询问鸟卜师卡尔卡斯瘟疫的由来。卡尔卡斯要阿基琉斯发誓保护他, 他才敢说出瘟疫流行的原因。[19]

  美国学者布鲁斯·林肯在《死亡、战争与献祭》中引用《希罗多德历史》说, 在斯基泰人中, "贴身侍者要与其主人一道起誓, 作为与其主人团结的象征。"[20]289林肯还在注释中引用了起誓的仪式。这个仪式与我国流行的歃血为盟有可比之处, 故转录如下:

  斯基泰人是用这样的办法来同别人举行誓约的。他们把酒倾倒在一个陶制的大碗里面, 然后用锥子或小刀在缔结誓约的人们的身上刺一下或是割一下, 把流出的血混到里面, 然后他们把刀、剑、斧、枪浸到里面。这样做了之后, 缔结誓约的人们自身和他们的随行人员当中最受尊敬的人们便在一些次庄严的祈求之后饮这里面的血酒。 [20]295

  当代英美司法制度下, 证人出庭常要宣誓:

  我宣誓:我将提供的证据是事实, 全部是事实, 绝无谎言。愿上帝助我。[21]

  使誓言神圣化的种种发誓方式都有各自的特殊意义。

  我国古代最常见的是歃血为盟。这里的血, 一般为指血, 即割破或咬破手指头而流出的血。也有人割臂为誓, 甚至相信以心血发誓更能取信于人。[16]1130此外, 还有被发盟誓, [22]割发为誓, 指天为誓, 指山为誓, [23]焚香为誓, 等等。

  早期西伯来男人摸着生殖器发誓。[24]前引《圣经》中亚伯拉罕要仆人把手放在亚伯拉罕大腿底下发誓, 而据考证"大腿"一词在更古老的文本中本来写作"生殖器", 甚至连拉丁语的"证人"一词也源自"睾丸".[25]

  《摩奴法论》则规定了不同种姓的发誓方式:

  他应该让婆罗门以信实起誓, 让刹帝利以乘骑和武器起誓, 让吠舍以牛、羊和金子起誓, 让首陀罗以一切罪过起誓。[18]147

  基督教群体则把手放在《圣经》上发誓。

  期待用誓言对当事人进行约束, 是因为立誓的相关各方互不信任, 或者至少是其他人对立誓者守誓的意志和能力有所怀疑。晋代潘尼这样认识盟誓的起源:

  太上无名, 下知有之。仁义不存, 而人归孝慈。无为无执, 何欲何思。忠信之薄, 礼刑实滋。既誉既畏, 以辱以欺。作誓作盟, 而人始叛疑。煌煌四海, 蔼蔼万乘, 匪誓焉凭?[2]1003

  潘尼崇尚无为, 就说"作誓作盟, 而人始叛疑", 这是倒果为因;不过他也说"匪誓焉凭", 总算没有抹杀誓言存在的理由。

  发誓的目的是要用誓言约束人的行为。《圣经·民数记》这样教导:

  人若向耶和华许愿或起誓, 要约束自己, 就不可食言, 必要按口中所出的一切话行。[11]257

  然而, 地上罕见不毁之坟, 世上也少有不违之誓。《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借乌洛孤和沮渠蒙逊的誓词评论说:"晋楚之成, 吴蜀之约, 咸口血未干, 而寻背之。"[2]2157鲁隐公元年 (公元前722年) , 郑伯设计驱逐了弟弟共叔段, 还怨恨偏爱弟弟的母亲, 就对母亲发誓说:"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后来郑伯后悔, 却又不愿违誓。颖考叔启发他"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于是母子相见, 其乐融融。[10]14-15玩弄文字游戏, 违誓欺天, 却骗不了众人。

  《南齐书·王敬则传》说, 王敬则做暨阳县令, 县内一群匪盗为患。王敬则设计根除匪患:

  治下庙神甚酷烈, 百姓信之, 敬泽引神为誓, 必不相负。劫帅既出, 敬泽于庙中设会, 于座收缚, 曰:"吾先启神, 若负誓, 还神十牛。今不违誓。"即杀十牛解神, 并斩诸劫, 百姓悦之。[26]

  王敬则的违誓代价是牺牲10头牛, 这应该是他私下跟神约定的。王敬则仅跟匪盗约定"必不相负", 而没有约定"相负"要承担的后果。 匪盗就这样上当受骗了。

  违誓, 就将此前的誓言证伪了, 就等于发了假誓。《圣经·利未记》这样告诫:

  不可指着我的名起假誓, 亵渎你神的名。我是耶和华。[11]32

  《圣经·马太福音》干脆就不准起誓:

  只是我告诉你们, 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 因为天是神的座位;不可指着地起誓, 因为地是他的脚凳。[11]8

  人们的行为主要由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考虑所支配。任何措施都不能保证誓言一定会被遵守。守信有守信的理由, 违誓有违誓的借口。只有在笃信神灵、谨守道义的人那里, 誓言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不过, 这类人其实用不着誓言来约束。

  鲁昭公十三年 (公元前529) , 晋人寻盟, 齐人不可。刘献公对晋人说:

  盟以�}信, 君苟有信, 诸侯不二, 何患焉?[10]1354-1355

  晋人再请齐人, 齐人回答说:

  诸侯讨二, 则有寻盟。若皆用命, 何盟之寻?[10]1355

  正所谓卜以决疑, 不疑何卜?誓以取信, 有信何誓?

  三、誓俗的模式

  誓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仪式;二是誓词。

  发誓的仪式, 有时代、地区和民族的差异, 但一般而言应具备以下全部或部分要素:动机 (宣战停战、结盟解盟、结亲断亲、裁判断案等) 、约束条件 (盟誓者承诺某种行为、做出某些表现) 、见证 (神、要人、圣物等) 、象征活动 (祭神、歃血等) 、约定违誓惩罚 (神明殛之、人神共弃等) .发誓仪式的模式, 或简单或复杂, 大致符合上述要素的排列顺序。

  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研究北美印第安人民间故事, 得出其常见的一种结构模式是:禁止/违禁/后果/试图逃避后果。[27]这种归纳有助于我们认识誓词的结构模式。

  誓词或做出承诺, 或宣布事实, 或声明观点, 或表达愿望。这些可归纳为"陈述".

  誓词还要假定可能出现违誓, 也就是证明陈述为假。这可称为"陈述证伪".或者, 誓词设定不可能实现的条件。这可称为"不可能的条件".

  最后, 誓词要提出证伪的后果, 也就是违誓的惩罚。或者, 不可能的条件一旦满足, 将有何种后果。这些可统称为"后果".

  因为发誓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誓词就形成下列多种模式。

  1.陈述, 陈述证伪, 后果

  这种模式以战誓和义誓为典型。前文已多有举例, 此处不赘。

  2.陈述, 不可能的条件, 陈述证伪, 后果

  这个模式体现在多种誓俗中。

  首先是封爵之誓。封爵之誓的陈述部分, 是封爵的事实;其假定的不可能实现的条件是:河如带, 山如砺, 但黄河不可能变成一条束发带, 泰山也不可能缩小为一块磨刀石。如果真正出现山河带砺的情形, 不可能实现的条件竟然实现了, 那么, 陈述才被证伪, 才会出现后果 (封土建国才被取消) .

  其次是某些婚誓, 以《上邪》为代表。其陈述是相爱的表白, 其假定的不可能实现的条件很多, 如冬雷夏雪;陈述证伪是出现冬雷夏雪等情形, 后果是不再相爱。从常识判断, 陈述证伪是不可能的, 所以, 终止爱情也是不可能的。

  这个模式的后果部分其实是可选择的。中国古代封爵之誓假定了山河带砺这个不可能实现的条件, 而条件满足之后是取消封土建国还是保留它, 誓词中并没有说明, 不过人们都认为按照文意应该是取消封土建国。但是, 从发誓者竭力求信、收买人心的角度看, 这种理解未必符合发誓者的用意。也有情歌里唱到, 就算是海枯石烂、天塌地陷 (不可能的条件得到满足) , 两人还是要相爱 (陈述仍然成立, 并未证伪) .可见, 在誓者心中, 誓词中的陈述竟然可以无条件地为真。有趣的是, 这种表达恋爱的方式颇为动人, 所以诗人也乐于采用。白居易代替唐玄宗说"在天愿为比翼鸟", 勃朗宁夫人则说"如果上帝允许, 我死后会更爱你。"[28]

  3. 不可能的条件, 有待做出的陈述

  前引苏格兰民歌及其改编版本《斯卡保罗集市》是这个模式的代表。

  这个模式中, 陈述并非一开始就做出。男女双方彼此都承认, 虽然对方从前曾经是自己的恋人, 但现在已经不再相爱。男子设定了两个条件:不用针线, 缝制出无缝的亚麻衣裳;在从古至今没开过花的荆棘上晾干。实现这两个不可能实现的条件之后, "那她才是我真爱的姑娘。"女子设定的条件达6个之多, 如用皮镰刀收割, 用公羊角耕地等。如果这6个不可能实现的条件都实现了, "他会成为我真爱的人。"在这个模式中, 做出陈述所需条件不可能实现, 所以, 最终连陈述也不存在。

  我国彝族支系撒尼人的一首祭祀词, 是人和鬼之间的契约。人们发送死者后, 要在墓地召回所有生魂 (活人的魂) , 不让鬼把生魂拘留。祭祀词中设定了多种不可能实现的条件, 其中三种为:

  阴间养山羊, 山羊犁地否?山羊若能犁, 可阻留生魂。山羊不胜力, 不得阻生魂!

  阴间饲养牛, 牯牛可生仔?牯牛若生仔, 可阻留生魂。牯牛不生仔, 不得阻生魂!

  阴间饲养鸡, 公鸡可长牙?公鸡若长牙, 可阻留生魂。公鸡不长牙, 不得阻生魂![29]

  这里提出的条件是:山羊犁地, 牯牛生仔, 公鸡长牙。这三种条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 后果只能是:生魂不可留于墓地。

  上引苏格兰情歌以男女对歌的形式演唱。我们当然也可以从歌手斗智的角度去欣赏它, 而不必过多强调其内容。但是, 当我们把它放在"不可能的条件, 有待做出的陈述"这个普遍的誓词模式中分析, 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 这无非是语气强硬的修辞手法。因此, 这首苏格兰民歌就不可视为歌者斗智的游戏, 它的主题是悲叹一种绝望的爱情。曾经的恋人虽已分手, 托人问候即证明彼此留恋。但到底何种原因让他们彼此隔绝, 不能继续恋爱, 我们不得而知。

  人类交际行为中的最大隐忧是缺乏诚信, 而诚信却是人类社会关系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相互作用的人类之所以需要诚信, 是因为诚信可以使人们彼此形成合理期待, 对未来事物发展心中有数, 从而获得安全感。发誓就是人们保证诚信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普遍存在, 然而, 时过境迁, 往往失效。"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9]325

  参考文献
  [1] 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2] 房玄龄, 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3] 范晔, 撰。李贤, 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0:342.
  [4] 王钦若, 等。册府元龟卷二四六:列国君部·盟会[M].北京, 1960:2927.
  [5] 罗摩衍那 (四) [M].季羡林, 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6] 孔安国, 传。孔颖达, 等正义。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155.
  [7] 陈寿, 撰。裴松之, 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8] 刘�d, 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9] 郑玄, 笺。孔颖达, 等正义。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10]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M].北京:中华书局, 1990:856.
  [11] 圣经·约书亚记 (新标准修订版, 简化字和合本) [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 2000.
  [12] 司马迁, 撰。裴�S集, 解。司马贞, 索隐。张守节, 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0:739.
  [13] 班固, 撰。颜师古, 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0:59.
  [14] 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00:209.
  [15] 范成大, 撰。孔凡礼, 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 2002:160.
  [16]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17] 王守仁, 撰。吴光, 钱明, 董平, 姚延福, 编校。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509-510.
  [18] 摩奴法论[M].蒋忠新,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19] 荷马。伊利亚特[M].罗念生, 王焕生,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4.
  [20] 布鲁斯·林肯。死亡、战争与献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1]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 (国际中文版) [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编辑部, 编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393.
  [22] 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0:967.
  [23]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0:1187.
  [24] Maria Leach.Standard Dictionary of Folklore, Mythology and Legend[M].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1984:807.
  [25] R.Brasch.How Did Sex Begin[M].Australia:Angus & Robertson, 1995:151-152.

  [26]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0:321.

  [27] 丁晓辉。阿兰·邓迪斯民俗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98.

  [28] Joseph.A Zaitchik, Roger E.Wiehe.Human Values:Perspectives on Six Themes[M].Dubuque:Brown & Benchmark, 1993:608.

  [29] 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彝族撒尼祭祀词译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101.

  注释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arborough_Fair_ (ballad) .

  2 保罗·西蒙演唱的内容。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