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武则天文化名城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9 20:40:05
  摘要:武则天建都登基于洛阳, 在自汉以来的第二次大一统帝国的发展阶段, 她以文治武功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武则天”应成为洛阳的一张文化名片。洛阳应以城市形态的“可视性”为重点, 以武则天时期定鼎门、天街、天津桥、天枢、应天门、明堂、天堂等为载体, 建构洛阳“神都”恢弘的地标景观, 彰显独特的城市意象。洛阳应结合“千年帝都”“丝路起点”“牡丹花城”品牌, 对武则天文化进行深入整理、开掘和“二次表达”, 打造产学研示范基地, 突显城市人文特色,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关键词:洛阳; 武则天; 文化名片; 城市意象;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 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大周“神都”奏响了最为壮丽的乐章, 洛阳不但与长安并为唐王朝的东、西二京, 而且发展成为仅次于长安的国际性大都市。“武则天是在自汉以来第二次大一统帝国发展阶段, 为文化中国的历史发展涂过一抹亮色的伟大历史人物, 是初唐时期文化中国的一个特殊文化符号。”[1]如今洛阳被称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而这具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两大文化品牌, 无不与武则天有着密切关联。洛阳应把“武则天”作为城市文化品牌运营的一个着力点, 通过彰显大唐的文化记忆和恢弘气象, 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打造国际历史文化名城。
  
   一、武则天是洛阳的文化名片
  
  洛阳是女皇武则天的建都登基之地。武则天从唐高宗显庆二年 (公元657年) 到弘道元年 (公元683年) , 18次巡游洛阳。其后, 武则天从光宅元年 (公元684年) 到神龙元年 (公元705年) 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洛阳, 并开启了“二圣临朝”“晋升天后”“废黜儿皇”“登基称帝”的权力晋升之路。高宗时期, 皇后武则天对洛阳境内的上阳宫、宿羽宫、高山宫予以修葺, 确立和完善了东都职官体系。光宅元年九月, 改东都为神都。垂拱四年 (公元688年) 2月, 拆乾元殿而始建明堂。永昌二年 (公元689年) 九月, 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 改唐为“周”, 改元天授, 自号“圣神皇帝”, 在洛阳立武氏七庙, 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帝王夙愿, 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周之代李唐, 不仅为政治之变迁, 实亦社会之革命。”[2]武则天“有49年时间是在洛阳度过的, 在称帝的15年间就有13年坐镇洛阳”[3], 对洛阳实为情有独钟。洛阳可以说是武则天的福地, 是其政治大本营, 成就了一代女皇的权力之梦。同时, 也因有了女皇武则天, 洛阳出现了一个莺歌燕舞、盛世流韵、英风豪气的大周王朝。洛阳与武则天, 二者可谓相得益彰。
  武则天在洛阳当政前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举措。她适应南北朝以来文化中国大一统认同的潮流, 以《周礼》为号召, 革除时弊, 加强中央集权, 先后平定徐敬业、李冲、李贞等叛乱势力, 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 促进多元一脉的民族文化国家的发展, 提升大一统的国家形象。她破除门阀观念, 完善科举, 首创“殿试”, “初设武举”, 不拘一格任用贤才, 李昭德、狄仁杰、姚崇、宋�Z等“当时英贤竞为之用”。她“劝农桑, 轻徭赋”, 全面实施均田制, 实行屯田, 并以此作为地方官吏治绩的标准, 使社会安定, 生产发展, 经济繁荣。她继承有唐“以文治天下”的传统, 亲撰《臣轨》, 倡导“以道德化天下”, 并善于纳谏从善, 表现出宽阔的襟怀和宽容的气度, 在中国官德教化史上留下了靓丽的一笔。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 下启“开元盛世”, 对唐初100多年鼎盛局面的延续,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洛阳也在此一时期成为东方举世闻名的大都会。
  武则天在洛阳以文治武功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 “武则天”应成为洛阳的一张文化名片。对此, 歧见之声也曾此起彼伏。一些人往往站在道德的高地, 认为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 臣民之所共怨”:阴忍狠毒, 专权擅权, 窥窃神器;任用酷吏, 大兴告密之风, 滥杀无辜;建造明堂、天堂, 耗费民力, 挥霍浪费;豢养面首, 生活糜烂, 红颜祸水。这一观点十分契合武则天形象的演变史:“唐代的文本承认武则天执政, 相对客观地展现了武则天的功过;宋元时期, 文人士大夫的主观意识表现得比较明显, 人们借武则天表达自己的思想;明清时期, 人们恶意歪曲武则天形象, 把她‘妖魔化’。”[4]从“妖魔化”形象出发, 认为选择武则天作为城市文化名片, 会对洛阳产生负面效应。然而, 如果暂且撇开武则天的功过是非, 单就千年以来以她为言说话题而为数众多的历史著作与文学作品来看, 特别是审视当代武则天传记之传统版、翻案版、百家讲坛版、影视版、网络版的纷纭登场, 足以证明其绵延无穷的形象魅力与巨大深远的影响力, 而这正是城市文化名片所必需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基础。面对对武则天的褒贬不一、诸多争议, 我们不应恪守传统史学的立场, 要以开放的胸怀给予“理解的同情”, 充分肯定武则天的历史突破和创造, 将其着力打造成为洛阳的一张文化名片。
  
   二、建构武则天“神都”的地标景观
  
  洛阳打造“武则天”文化名片, 要建构独特的“武则天”城市意象。“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学者凯文·林奇认为, 城市应具有“可意象性”, 意象营造应具备“个性”“结构”和“意蕴”, 通过赋予城市视觉形态, 使人们“可见、可忆、可喜”[5]。追寻武则天时期的“神都”洛阳, “北据邙山, 南对伊阙, 洛水贯都, 有河汉之象”。定鼎门是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 是东都洛阳西通西京、南通江都的要津, 它见证了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万国来朝”的繁盛。天街, 是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 阔一百步, 南北九里, 道旁植樱桃、石榴两行, 通泉流渠, 映带其间, 可见当时的壮观美丽。天津桥, 横跨于穿城而过的洛河上, 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 武则天时期天津桥畔, 万国舟帆, 桥正北殿阁巍峨, 桥南为里坊区, 南北两市胡人商旅充肆, 神都之盛, 难以想象。天枢, 是“天下中枢”的意思, 为武则天所铸的歌功颂德纪念碑, 高105尺, 直径12尺, 柱身八面, 每面宽5尺。大柱下面是一座铁山, 周边长170尺, 环绕铁山的是铜做的蟠龙和麒麟;柱顶上铸一个腾云形的承露盘, 天枢上刻百官和四夷首领的姓名, 武则天亲自书写匾额为:“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应天门是一座“门”字形巨大建筑群, 由门楼、朵楼、阙楼、廊庑组成, 规模宏大、巍巍壮观, 是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明堂, 为武则天时期洛阳太初宫的外朝正衙主殿, 是中国古代最高大、华丽的中轴建筑群。武则天视明堂为自己得天命的标志和王朝国运的象征, 垂拱四年, 历约一年, 明堂成。证圣元年 (公元695年) 正月, 天堂火灾, 延及明堂, 二堂俱毁, 三月, 武则天下诏重造明堂、天堂, 又铸铜为九州鼎及十二神, 皆高一丈, 安置在各自的方位。天堂原建于公元689年, 位于宫城核心区、明堂北侧, 是当时洛阳城中轴线最高的建筑, 也是女皇与天沟通、感应四时的御用礼佛圣地。天堂内有用夹�工艺制造的大佛, 所造佛像十分巨大, 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明堂、天堂气势恢弘, 壮观华丽, 巍峨参天, 有吞天吐地、包罗万象之气。由此, 定鼎门、天街、天津桥、天枢、应天门、明堂、天堂, 它们共同构筑了洛阳“神都”的辉煌景观, 表征着一代王朝昂扬自信、开拓奋进、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苏赞·兰格认为, 建筑是“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6]。我们感受与缅怀武则天时期的神都洛阳, 应通过“可读性”“可见性”的城市意象, 透过纪念性的地标建筑空间, 穿越千年地循蹈历史的文脉, 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坐标中还原史实, 反思历史, 追求永恒, 表达敬仰。然而, 岁月的风雨无情地销蚀了神都的印记, 当年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著名的“七天建筑”早已随着武则天的远去而一同掩埋在历史的深处。武则天及其神都洛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但“有说头没看头”, 千年风流载于书本之中、神都辉煌藏于黄土之下, 人们千里迢迢来到洛阳, 看不到东方神都的辉煌与沧桑, 只能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去, 还不如不来洛阳, 看看历史书, 保持一种对神都洛阳的敬畏与想象。洛阳打造武则天文化名片, 要以城市形态的“可视性”为重点, 增强文化与城市的融合, 建设兼具视觉效果和文化魅力的城市地标性工程, 逐步复原性保护展示武则天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将隐性历史遗迹资源转化为显性的文化产品, 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
  建构东都洛阳“一字天”城市意象, 是打造武则天文化名片的核心所在。沿着伊阙—翠云峰一线, 天阙、定鼎门、天街、天宫寺、天津桥、天枢、应天门、明堂、天堂, 构成宏大的神都气象。目前, 定鼎门、应天门、明堂、天堂, 已先后规划与复建, 成为洛阳武则天文化旅游的四大亮点景观。下一步, 随着洛阳大遗址研究与保护的逐步深入, 洛阳应分批设计与建构天街、天津桥、天枢以及九州池、上阳宫等, 构筑完善神都的历史时空, 形成世界级的华夏神都意象, 使人们来到洛阳, 产生恍然亲临历史现场之感, 重温女皇武则天临朝称制的传奇故事, 感受其君临天下的宏大气魄, 共忆洛阳曾经站在世界之巅、成为“万国中心”的历史荣光。
  
   三、多维度开掘武则天文化名片内涵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 洛阳打造“武则天”文化名片, 应多维度研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进行深入整理、开掘和“二次表达”, 以彰显城市人文特色, 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
  结合洛阳“千年帝都”品牌, 研究武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建设、文化成就。武则天建立了大周, 是封建社会有思想、敢行动、有治绩的一位女皇。她不拘一格任用贤才, 开启科举殿试制之风, 推动唐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以遵循周官周礼作为号召的旗帜, 推动了“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认同。特别是武则天时期的定鼎门, 开凿的一些龙门石窟造像, 使用的东都含嘉仓, 都已成为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 而世界文化遗产的命名确立, 意味着建立了一个国际旅游文化品牌, 对此应揭示其与武则天宫廷政治之间的关系, 并研究、宣传、开发其丰富厚重的社会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结合洛阳“丝路起点”品牌, 研究武周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2014年6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安、洛阳共同成为其东方两大起点。丝绸之路具有突出的政治色彩, 西汉灭亡后,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都在洛阳, 丝绸之路起点也就随之东延至洛阳。在武则天时代, 洛阳成为帝国的政治中心, 西域诸国以及日本的遣唐使多次到洛阳, 朝拜高宗和武则天。“当时洛阳城里寓居着大量的外国商人, 从数量上讲虽然仅次于长安, 但也在万户以上。”[7]四夷来朝, 八方进贡, 武则天时期丝绸之路的繁盛对当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结合洛阳“牡丹花城”品牌, 讲好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唐代舒元舆《牡丹赋》序文中云:“天后之乡, 西河也, 有众香精舍, 下有牡丹, 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 因命移植焉。由此, 京国牡丹, 日月寝盛。”[8]武则天称天后期间, 移植牡丹到洛阳神都苑, 所以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自唐则天以后, 洛阳牡丹始盛。”[9]《全唐诗》中却载有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一诗, 宋代吴淑将此诗演化为武则天贬牡丹故事, 这在明人冯梦龙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也有演绎, 清代李汝珍将其写入《镜花缘》。“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如今成为洛阳的市花, 洛阳牡丹文化节也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节会之一, 成为洛阳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发展经济的平台、走向世界的桥梁, 打造“牡丹花城”品牌应融入武则天的传说故事, 以提升其历史意蕴与文化品质。
  洛阳要打造武则天文化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持续举办高规格的武则天国际研讨会, 整理、影印、出版一批文献典籍, 编辑出版“武则天研究丛书”, 构建武则天研究的洛阳学术高地。要以当代思想理论为视域, 研究武则天的治国理政与用人之术, 研究武则天时期的女性地位与社会风尚, 研究武则天形象的演变史与接受史, 研究武则天对洛阳文人流动与文学活动的影响及其文学创作, 呈现不同维度的历史文化面相。立足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 活化武周时期的文物遗存, 建立数字化保护、研究、展示、共享平台, 推动武则天历史文化的网络传播和数字化开发。依托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 引导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强化武则天研究成果的转化力度, 建设武则天与嵩山、上阳宫、九州池、牡丹等文化体验园区, 将打造武则天文化名片根植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中, 推进洛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
  
  参考文献
  
  [1]谭继和.武则天与文化中国[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6) :8-16.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202.
  [3]徐日辉, 姚翔萍.武则天时期东京洛阳人文旅游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1) :121-125.
  [4]韩林.武则天形象的嬗变及其性别文化意蕴[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5) :172-177.
  [5]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1:7.
  [6]Suzanne Langer.Feeling and Form:A Tbeory of Art[M].New York:Scribner books, 1953:13.
  [7]徐日辉, 姚翔萍.试论武则天时期的洛阳都市旅游[J].旅游学刊, 2011 (8) :60-65.
  [8]舒元舆.牡丹赋有序[M]//陈元龙.御制历代赋汇:卷12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欧阳修.洛阳牡丹记[M]//欧阳修, 周师厚, 张邦基, 等.牡丹谱.杨林坤, 编.北京:中华书局, 2011:52.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