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2-04-15 00:58:55
  [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对高职教育意义重大,但在管理类专业的实践中却举步维艰。探讨了高职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困境、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以期对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困境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提高培养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和与学校办学目标的符合程度,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既有赖于办学条件的改善,也有赖于教学改革的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它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基础理论的实用性和技术理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强调“应用性”,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在边学边做中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很好地满足高职教育的这一要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积极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一体化教学在工科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如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却遭遇瓶颈,难以为继。因此,研究制约高职管理类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因素,探讨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困境
  
  高职管理类专业主要面向企业的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面向工业企业培养组长、车间主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面向连锁企业的门店培养店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向企业培养招聘专员、培训专员等。基层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如销售技能、作业管理技能、配送管理等,还要培养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服务态度、沟通能力、经营意识、管理理念及团队精神。这些职业素养通过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培养的。目前,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取“2 1”分段培养式,第一、二学年学生在校完成人文素质与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第三学年在企业完成岗位实践训练与毕业设计。很多高职院校管理类学生第一、二学年只能在课堂上接受人文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计算机模拟方式进行,操作几套计算机教学模拟软件就算完成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但是,管理类专业要求的管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是很难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操作培养的。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真正实现与实践相融合,这使学生对学习目的认识不清,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和效果差。因此,高职管理类专业研究如何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就非常有必要了。但是,在许多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时,遇到了以下困境:
  
  (一)院系对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建设包括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多认为管理类专业实操性不强,经营管理岗位技能训练较难设计,难以做出专业特色,因此在实践基地建设及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投入方面更多倾向于工科专业。
  
  (二)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落实不到位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在进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往往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第二学年缺乏对学生的岗位实践培训。例如,很多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没有针对性强的就业方向与岗位,似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学生都可从事,因此很难设计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岗位实践培训环节。二是第三学年,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集中实习单位往往存在专业对口性不强的问题,学生很难培养特定的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所学专业知识无法在实践中应用。很多高职院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模式也基本是放羊式的,没有在实习过程中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情景,实习中无法贯穿专业知识、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因此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感觉第一二学年在校所学知识无用,这样的岗位实习根本无法达到定向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高职管理类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
  
  (一)企业管理工作的性质制约
  
  一体化教学要求将工作现场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边“学”边“做”.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面向工业企业培养车间主任、班组长等,要实现一体化教学,就要把制造业企业的生产作业现场搬进课堂,构建知识学习与岗位实践相融的“教-学-做”一体化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产作业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岗位实践,将学习内容运用于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中,促进职业能力的养成。但是,因为企业生产作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将企业生产作业管理第一线工作的现场搬进学校,设计这样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存在一定难度。
  
  (二)学科性质制约
  
  与工科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性技能不同,在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管理类专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中,顾客观察、商品推介、服务礼仪、服务态度、服务语言、对消费趋势、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预测、团队精神、沟通技能等这些非操作性技能,是管理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且占主导地位。这些技能有赖于人文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运用和积淀,相比操作一台叉车或打包一箱货物的操作性技能,其训练和培养过程更为复杂,难度更高。一体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方面有优势,但是在培养学生的这些非操作性技能方面存在不足。
  
  (三)学校办学条件制约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往往比较重视培养学生操作性技能的专业,如计算机应用、机电等工科专业,认为这些专业的岗位实训环节比较容易设计,因此在资金投入和招生方面都向这些专业倾斜,而管理类文科专业因为其核心职业能力经营管理技能相比操作性技能,其训练和培养的过程更为复杂,难度更高,一体化教学场地相对较难设计,所以,一些高职院校不仅逐渐压缩管理类文科专业的招生,而且不愿意投入较多经费在管理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建设上。
  
  (四)师资条件制约
  
  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还受到一体化教师缺乏的制约。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相结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应行业专业职业资格,还应有丰富的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和社会阅历。而我们的管理类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缺乏实际管理工作经验,无法胜任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高职管理类专业提高一体化教学效率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够适应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但是,要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提高一体化教学的效率,高职管理类文科专业可能比工科专业更难以做到。本文认为,要提高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效率,高职院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校应加大对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投入
  
  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管理类专业不仅在招生方面,而且在就业方面,都是比较热门的专业。近年来,相对于许多工科专业,管理类专业更受学生欢迎,另外,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较广,毕业生就业率较高。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高技能型管理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投入。
  
  (二)学校应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一体化教师
  
  学校可以同时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两种方式,获得一体化教师。外部引进方式是从企业聘请有实际企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担任一体化课程的专任教师。这种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较高,但理论教学水平欠缺。只有在学校任教的薪酬高于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薪酬,才能吸引有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到学校任教,这就需要学校投入较多的人力成本。内部培养方式,就是学校建立制度,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动手能力。这种方式存在实习企业选择较随意,与专业不对口,实习管理松散,实习单位与实习教师积极性不高,实习单位安排实习教师的岗位存在随意性的缺点。因此,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根据一体化课程的要求到企业对口岗位顶岗实习。对于承担一体化课程的教师,学校应该在课酬上予以上浮,以激励专业教师向一体化教师方向发展。
  
  (三)建立适合企业管理类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目前,一体化教学改革较成功的主要是计算机应用、机电等工科专业,因为这些专业主要要求学生具备操作性技能,一体化教学较易实施。管理类专业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不能照搬这些专业的经验和做法,而应该研究适合培养企业基层管理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管理类专业应该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和就业岗位,这样培养目标才能明确。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改变目前“万金油”专业的状态,确定明确的职业方向。其次,在第二学年,针对管理类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设计岗位技能训练内容,选择少数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建成一体化课程。再次,学校应积极联系专业对口的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与用人单位合作在学生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贯穿专业知识、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培养定向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湘平。浅议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华章,2013(33)。
  [2]周�。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3]李浦萍。“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改革的实践探索[J].才智,2015(1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