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元素在电子乐制作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11-22 19:39:12

  摘    要:在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戏曲的受众越来越广泛,而随着戏曲受众年轻化趋势加快,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致力于时尚电子音乐与传统戏曲元素的融合创作,在他们赋予电子音乐传统元素的同时,戏曲这一民族瑰宝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本文以电子音乐中的戏曲元素的运用及策略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在电子音乐中融入戏曲元素的相关建议.希望可以为提升电子音乐的听觉美感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电子音乐; 戏曲元素; 运用策略;

  作者简介: 高慧,女,山东济南人,济南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一、电子音乐创作中戏曲元素的运用

  (一)唱腔与韵律的运用

  中国戏曲剧种有360多种,不同剧种的唱腔也有着极大的不同,而不同的唱腔则蕴含了其诞生之地的地域及历史文化特征.国内电子音乐中应用戏曲唱腔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姚明创作的《梦北京》中就采用了京剧唱腔,在京韵京腔的衬托下,音乐中的北京文化和地域特色得以充分展现.

  陈升的代表作《北京一夜》也是电子音乐与戏曲元素相结合的作品,歌曲中使用了京剧中的老生和旦角两种截然不同的唱腔,其中老生的唱腔在京剧唱腔的基础上做了通俗化处理,而旦角的唱腔则延续了京剧旦角的唱腔,两种不同的唱腔配合电子音乐,完美地诠释了作品中鲜明的北京色彩和浓浓京味儿.而这种风格在其此后创作的《牡丹亭外》中也有体现,作品以黄梅戏《女驸马》经典唱段开场,给人以全新的听觉享受.

  陶�创醋鞯摹端杖�说》中也运用了大量的京腔京韵.他从小受京剧艺术熏陶,因此萌生了运用京剧元素进行电子音乐创作的想法,他以京剧传统剧目《苏三起解》为基础,为了实现其与电子音乐的完美融合,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并将《苏三起解》中苏三的唱腔运用到音乐的过渡中,再以R&B的现代音乐形式进行呈现,最终收获了听众的好评.

  (二)戏曲器乐的运用

  戏曲器乐包括戏曲演出中的场景音乐、伴奏、锣鼓等.不同的戏曲剧种有着不同的器乐构成,比如京剧的器乐中最重要的是京胡,起辅助作用的是月琴、三弦和铙钹等;河北梆子的器乐主要由板胡、小梆笛构成.总的来说,戏曲的器乐可以分为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种.而将戏曲器乐运用到电子音乐的创作当中,不仅有利于电子音乐的创新,同时也丰富了电子音乐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电子音乐中出现了戏曲器乐.占据80后回忆的歌曲《潇洒走一回》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二胡演奏.而创作型歌手周杰伦的作品《双截棍》中也运用了戏曲器乐--二胡,在节奏感极强的电子音乐的烘托下,歌曲的代入感更强.

  (三)戏曲语言的运用

  戏曲语言的运用可以增强电子音乐的戏曲氛围,这点在张小夫创作的《脸谱》和《脸谱II》中都有所体现.两部作品中都使用了京剧中的唱腔和念白.这种语言形式是不符合电子音乐语言呈现特点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戏曲语言的加入使得这两部作品的内容呈现更加具体和深入.这两部作品在戏曲语言的运用上是有所差别的.首先,作品《脸谱》中更为重视电子音乐的器乐伴奏与京剧语言的融合,而《脸谱II》则更为重视京剧语言中文化性的传递.正是这种对戏曲语言原汁原味的保留使得《脸谱II》首次亮相便在业内引起了巨大轰动.而随着戏曲元素在电子音乐创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除去戏曲唱腔、念白、旋律、器乐等常见元素外,诸如戏曲扮相、着装、脸谱等元素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电子音乐的创作中来.

  二、电子音乐创作中戏曲元素的运用策略

  (一)重视音乐张力的呈现

  戏曲在中国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其文化积淀是其他任何音乐类艺术形式所无法企及的.纵观当下电子音乐创作中所使用的戏曲元素,大多都是"片段式"的,而且使用频率最多的素材为声音,创作者大多会使用一定的电子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差异化处理,从而呈现出兼具戏曲美感和电子音乐时尚感的音乐作品.戏曲元素的加入只是为了提升其呈现效果,而不是喧宾夺主,将其变成戏曲展现的另类舞台.因此,电子音乐创作者在将戏曲元素应用到作品创作中时,不能只简单地采集戏曲片段进行单一的穿插,而应该对所需要的戏曲元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析,对其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解读,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戏曲素材,这样既能实现作品的创新,也能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创作风格.

  (二)重视人声和气场的运用

  《花鼓·安徽·CN》是极具民族风格的电子交响乐作品,该作品分为前后两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戏曲元素与电子音乐的结合并没有使用太过复杂的处理方式,只是将安徽凤阳花鼓的旋律进行简单处理,使其在电子音乐的烘托下显得更加柔和而明快;其次,在第二部分中,人声的处理变得复杂,创作者利用电子技术对凤阳花鼓的字节和声线都进行了处理,使其从最初的节奏明晰、规律清晰到之后的规律模糊但节奏明晰,使得音乐更具活力.此时音乐中的声音素材已经由最初的童声扩展至童声无法达到的极低或者极高的电子合成声音.这种对声音素材的类似于炫技的应用,大大提升了音乐的听觉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嘉.20世纪音乐创作的同构思维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2] 王安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艺术音乐创作的影响[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张雁.传统性民族性人文性一一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探析[J].人民音乐,2017.
  [4] 富全伟.论电子音乐创作中戏曲元素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7,(20):8-10.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