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猪八戒形象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发布时间:2020-03-07 11:08:49
   摘要:在《西游记》的日文翻译中, 主要人物猪八戒这个名字的翻译经历了一个从“猪”到“豚”的演变过程。日本研究者对猪八戒的形象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影视作品中猪八戒的形象也各不相同, 不同的猪八戒形象表达了日本人对《西游记》以及猪八戒这个人物的接受、解读与重塑。
  
   关键词:《西游记》; 猪八戒; 翻译; 影视作品; 日本;
  
   Acceptance and Influence of the Image of Bajie in Journey to the West in Japan
  
   Abstract:In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Bajie, the main character,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Zhu”to“Tun”.The Japanese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formation of the image of Bajie, and his images are different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The different images of Bajie express the acceptance, interpretation and reshaping of the Japanese people towards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the character of Bajie.
  
   Keyword:Journey to the West; Bajie; transl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Japan;
  
   一、《西游记》文本中的猪八戒形象
  
  猪八戒是中国古典名着《西游记》中的角色之一。猪八戒前世为天庭中统领天河八万水军的天蓬元帅, 由于蟠桃会上喝酒醉后调戏月宫的霓裳仙子, 并且惹来纠察灵官后, 又拱倒斗牛宫被贬下凡尘, 却又错投猪胎, 自称猪刚鬣, 观音菩萨给他取法号猪悟能, 后受观音点化, 成为唐僧的弟子, 唐僧给他取名为八戒, 也是一般通用的称呼, 会三十六天罡变, 所持武器为太上老君所造、玉皇大帝亲赐的上宝沁金钯 (俗称九齿钉钯) .与孙悟空、沙僧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最后被如来封为净坛使者。
  
  《西游记》描写猪八戒的出场形象是“卷脏莲蓬吊搭嘴, 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 长嘴张开似火盆。金盔紧系腮边带, 勒甲丝绦蟒退鳞。手执钉钯龙探爪, 腰挎弯弓月半轮。纠纠威风欺太岁, 昂昂志气压天神”.猪八戒性格憨厚力气大, 但好吃懒做、食欲旺盛、胆小、愚笨、爱占小便宜、贪心不足;因好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 难分敌我, 好进谗言;对取经事业缺乏坚定性, 一遇困难就要散伙回家。作品中对猪八戒的嘲讽, 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小生产者落后意识的善意批评。猪八戒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 他知错就改, 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对师父忠心耿耿, 对敌斗争从不屈服, 是孙悟空斩妖除怪不可缺少的助手, 为保护师傅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 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
  
  根据《朴通事谚解》记载, 元刊本的《西游记》是朱八戒, 明朝皇帝姓“朱”, 要避讳皇帝的名字, 所以用“猪”代替“朱”, 最终变成了猪八戒。
  
   二、日本文学界对猪八戒的翻译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 (HansRobertJauss) 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受众和接受。跨文化文学接受始于翻译, 翻译是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与接受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日本翻译《西游记》比西方早一个多世纪。在江户时代, 《西游记》就船载到日本。当时的日本盛行唐学, 一些知识分子能够直接看懂汉语, 最早接触《西游记》的是翻译官、汉学家、大名等。为了让普通百姓能读懂《西游记》, 日本人开始翻译《西游真诠》。最初的《西游记》日译本是以着名小说家西田维则 (笔名口木山人) 为首翻译的《通俗西游记》, 从最初的摘译到最后的完成, 历时74年, 但从一开始就出现了翻译的偏差 (误译) .在宝历八年 (1858年) 出版的《通俗西游记》将猪八戒翻译成“猪” (イノシシ) , 江户时代很多日本人懂汉语, 因为日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猪”字, 误以为是相同的意思, 直接使用“猪”字,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 日本的读者当时是能接受的, 所以猪八戒翻译成“猪”字在《西游记》的译本中存在很长时间。日语的“猪”指的是野猪。翻译者是将猪八戒作为野猪妖怪来介绍给日本读者的。汉语里的“猪”在日语里其实应该称为“豚” (ブタ) .江户时代的西川如见在《町人�啊肪砣�中叙述如下: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 相同的汉字意思不同的也有很多, 江户时代“猪”在日本指“野猪 (イノシシ) ”, 中国指“家猪”.“家猪”日语是“豚 (ブタ) ”, 在日本说成“イノシシ”应该是错误的。十二地支的“亥”是“豚 (ブタ) ”, “猪 (イノシシ) ”是错误的。这个叙述证明日本很早就把“猪”当成野猪这个意思来使用, 日语的“豚 (ブタ) ”和“猪 (イノシシ) ”没有共同之处。
  
  此后50多年出版的《绘本通俗西游记》中的插图, 画的是一个猪嘴獠牙猪八戒。明治十六年 (1883年) 出版的《绘本西游全传》描写在流沙河和沙悟净打斗的猪八戒, 还是用“猪” (イノシシ) .本来“豚 (ブタ) ”和“猪 (イノシシ) ”的祖先是相同的, 野生的野猪家畜化后成了家猪, 家猪和野猪给人的印象是不同的, 野猪就像日本的惯用语“猪突猛进”所表达的那样狰狞又强悍。于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就被当时的日本人理解成了一个凶暴粗鲁的家伙。
  
  在日本, 开始把猪八戒翻译成“豚 (ブタ) ”或“豚 (ブタ) の猪八戒”的是新闻记者、随笔家弓馆小鳄。在东京报纸上连载, 1931年由改造社出版的弓馆小鳄翻译的《西游记》中, 使用的是“豚”而不是“猪”.在《通俗西游记》 (1858年) 里翻译成“猪”, 但是其插图模仿中国的作品, 画成没长毛的家猪的样子, 有可能认识到了翻译的错误。
  
   三、日本学界对猪八戒形象的研究
  
  目前, 日本对《西游记》研究贡献较大的人物是中野美代子和矶部彰, 他们在翻译《西游记》及其相关作品时, 还对《西游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 中野美代子对猪八戒形象的研究
  
  中野美代子在《孙悟空的诞生》中称猪八戒为“红人”, 并评论道:“这个猪八戒是做什么事都拉孙悟空后腿的混子, 又是一个贪吃的大色鬼, 所以他是不太适合参加神圣的取经之旅。然而, 如果没有这个猪八戒, 《西游记》的趣味势必减少一半。”这说明作者肯定了猪八戒的优点和喜剧效果。从幽默、讽刺性喜剧美学的角度来看, 猪八戒的喜剧形象是其他艺术形象所不能代替的。
  
  (二) 矶部彰对猪八戒形象的研究
  
  矶部彰对猪八戒的原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在元末的元本《西游记》中, 八戒是以朱八戒的名字登场的, 并被赋予了神的本领, 元代的朱八戒和密教有很深的关系。在杨剧《西游记》里猪八戒是摩利支天菩萨的坐骑---御车将军。在摩利支天菩萨的猪、猪头人身金刚面天和金刚牝豚的影响下, 逐步融合形成了猪八戒的形象, 这是猪八戒形象发展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从御车将军向天蓬元帅的转变。猪八戒从杨剧里的御车将军, 到世德堂本《西游记》中成了天蓬元帅。这反映了从杨剧《西游记》向世德堂本西游记发展的过程。在世德堂本中猪八戒和天蓬元帅是各自存在的。猪八戒从御车将军向天蓬元帅转换时, 关于天蓬元帅的传说被附加给猪八戒。猪八戒形象的发展除天蓬元帅的影响外, 把他作为开路神仙则进一步充实了猪八戒的形象, 即天蓬元帅影响下的开路神仙。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开路神仙的叙述和世德堂本中猪八戒的叙述有相同之处。促使猪八戒形象巨大发展的原动力是天蓬元帅和当地的民俗色彩浓厚的开路神仙。向天蓬元帅的转化、引进开路神仙的阶段是从杨剧《西游记》成书以后, 到世德堂本《西游记》的体裁齐备的时期。在后来的明、清刊本里承认猪八戒的前身是天蓬元帅。
  
   四、猪八戒形象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一) 日本动漫中的猪八戒形象
  
  日本是动漫强国, 其动漫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不失创新和吸引力。日本动漫凭着剧情的创新和趣味性, 引领着世界动漫文化潮流。日本也通过动漫演绎着《西游记》及其衍生的故事。
  
  日本漫画家峰仓和利用《西游记》中的人物、剧情进行全新创作的漫画作品《最游记》 (幻想魔传最游记) , 其中的猪八戒是身高1.80m、体重70kg的帅哥, 原名猪悟能, 自幼生长在孤儿院, 长大后的恋人花喃居然是他失散多年的姐姐 (二人并不知情) .花喃因美貌被百眼魔王抓走做了妻子。为了救花喃, 悟能杀光了百眼魔王府上大大小小全部的妖怪。然而, 花喃因为受辱怀孕的原因在他面前自尽了。由于淋了一千个妖怪的血, 悟能自己也变成了妖怪。重伤的他在雨夜倒在路边, 被路过的悟净所救。在逮捕他的三藏帮助下, 他的谋杀罪被三佛神赦免, 改名“八戒”, 开始新的生活。幼年性格孤僻冷漠, 后来变得和善开朗。为人温柔善良, 内心细腻, 但有些腹黑。八戒博学多才, 思考问题细致全面, 总能观察出他人心中所想。八戒是西行的司机, 照顾着全组人的饮食起居, 算是个名符其实的男保姆。八戒的右眼是义眼, 所以在右侧佩戴单片镜片作为掩饰。八戒没有武器, 他使用气功与武术结合作战。气功不仅可用于进攻, 还可以制作防护壁以及为人疗伤。左耳的三个耳夹是妖力控制装置, 卸下之后头发、耳朵、指甲变长变尖, 妖力成倍释放, 全身上下布满青藤花纹, 可使用青藤花纹束缚对手。处于人与妖的两种状态之间, 八戒的意识是较为清醒的。
  
  (二) 日本影视中的猪八戒形象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通过影视剧讲述西游故事的国家。影视作品传播具有快捷性和世界性, 传播速度快和影响面比较大, 受众范围也较广。西游故事也被以影视作品的形式进行了加工和演绎, 为了适应日本观众的审美趣味, 编剧们运用解构主义手段对原着进行了改编, 偏离了文本故事中原来的意义, 用日本演员来演绎不同于原作的故事。
  
  1、2006年日版《西游记》
  
  2006年, 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的日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是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之一, 最高时超过29%.
  
  该剧改编自中国古典名着《西游记》, 由泽田镰作执导, 香取慎吾、深津绘里、伊藤淳史等人主演。伊藤淳史扮演的猪八戒是生于山猪一族的白猪, 在山猪一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 代表全族前往天竺, 随着唐三藏西行。剧中八戒是个贪吃鬼、好色, 常常被欺负, 从小就是大家的笑柄, 猪身人心, 耳朵像猪。天生爱笑, 但是忍耐力极强。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变成了五齿, 增加了情感内容, 在《温泉之国》中, 一直因为自己的外貌极度自卑的猪八戒, 意外地得到了温泉之国美丽的三公主春丽的大胆示爱, 这段爱情深深鼓舞了八戒。在《妖怪之国》那一回里, 八戒吃了使人怀孕的具有不可思议魔力的果实, 而且也没有把婴儿打胎打掉, 毅然决然地生下了一个猪宝宝并用心地哺育他成长, 这孩子后来取名八�{。
  
  2、影响最大的电视剧《西游记》
  
  1978年, 由日本国际放映制作, 渡边佑介、福田纯、山崎大助、黑田义之、池广一夫执导的神话电视剧《西游记》, 主要根据古典名着《西游记》改编。该剧中猪八戒是唐僧的二徒弟。本是天河的天蓬元帅, 因爱慕玉帝恋人嫦娥已久 (本剧设定) , 而借酒调戏, 被玉帝贬下凡间, 投了猪胎, 在福陵山吃人为生。之后被观音点化, 在高老庄被孙悟空收服, 随唐僧西天取经。其形象特征是好色、贪吃, 但不失可爱。
  
  该剧是日本人对中国古典名着《西游记》的本土化表现, 最明显的就是按照日本人对《西游记》的理解, 沙僧变成了河童, 唐僧成为女性, 同时也杂糅各种新式元素, 当时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曾颇受好评, 对《西游记》的宣传影响最大。26集《西游记》于1978年10月至1979年4月在日本电视局播出大受欢迎, 于是又在1979年11月至1980年5月制作并播出了26集的《西游记II》。而1978年日版《西游记》在中国也引起轩然大波, 直接刺激了中国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开拍。
  
  根据西游故事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在客观上起到了宣传《西游记》和中国文化的作用。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原着母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 原着母题与艺术形象的变异和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的理解有着必然的联系, 同时也受日本宗教、习俗、传统文化等民族特征和日本现代时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  
  [2]弓馆小鳄。西游记[M].东京:改造社, 1931  
  [3]王镇。试论汉译梵词在《西游记》英译本中的体现和翻译[J].中国翻译, 2017 (2) :105-110.  
  [4]山口木人。绘本西游全传[M].京都:法木书屋, 1883  
  [5]西川如见。町人��[M].东京:岩波书库, 1942.  
  [6]中野美代子。《西游记》的秘密[M].王秀文, 刘俊民, 王锐, 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2.  
  [7]矶部彰。《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的形成[J].日本中国学会报, 1979 (31) :187-191.  
  [8]王镇, 王晓英。试论《最新整理校注本西游记》版本价值和英译意义[J].学术界, 2015 (12) :200-206.  
  [9]樱花舞。SMAP成员香取慎吾出演影片《西游记》[EB/OL]. (2007-07-16) [2018-02-2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