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姻缘传》作者为蒲松龄补证

发布时间:2012-12-10 08:56:36
  摘要:小说中徐文山、孙兰姬的原型分别是蒲松龄的友人孙蕙及孙妾顾青霞;小说中晁源家的花园以蒲松龄的东家毕际友的石隐园为原型;小说中晁夫人分田产的情节影射蒲盘析产一事;根据小说的署名,采用反切法,可以切出“留仙”,即蒲松龄的字。这些可以作为补充,进一步证明《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蒲松龄。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蒲松龄;原型;反切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胡适考证出《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蒲松龄以来,学者们又提出了丁耀亢、贾凫西、顺治年间无名氏、崇祯年间无名氏、蒲震等人选,致使该小说的作者之争成为一桩旷日持久的疑案。否定蒲松龄的学者用来压阵的证据是周在浚写给颜光敏的一封书信,信中说:“恶姻缘小说,前呈五册,想已阅毕,幸付来价。因吴门近已梓完,来借一对,欲往寄耳。”[1]卷三。11论者考证出这封信写于康熙二十年(1681)前后,从而推定《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弁语所记的“辛丑”为顺治十八年(1661),即成书不晚于本年,进而断定,蒲松龄本年只有22岁,不可能写出《醒世姻缘传》这样一部皇皇巨着。但是,即使周在浚提到的《恶姻缘》不是蒲松龄所作,也不能因此否定蒲松龄享有《醒世姻缘传》的着作权,因为他可以以《恶姻缘》为基础,加工、创作而成《醒世姻缘传》,正如罗贯中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加工、创作而成《三国演义》,并没有人剥夺罗氏的着作权;冯梦龙以《西湖三塔记》为基础,加工、创作而成《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也并没有人剥夺冯氏的着作权。其实,周在浚提到的《恶姻缘》,在今人无缘得见的情况下,与《醒世姻缘传》的关系是本身、前身,抑或毫无瓜葛,只能存疑。
  
  支持《醒世姻缘传》作者为蒲松龄的学者已经列举了大量证据,本文只是加以补充:一、小说中徐文山、孙兰姬的原型分别是蒲松龄的友人孙蕙及孙妾顾青霞。二、小说中晁源家的花园以蒲松龄的东家毕际友的石隐园为原型。三、小说中晁夫人分田产的情节影射蒲盘析产一事。四、根据小说的署名,采用反切法,可以切出“留仙”,即蒲松龄的字。
  
  一、小说中徐文山、孙兰姬的原型分别是蒲松龄的友人孙蕙及孙妾顾青霞
  
  李永祥指出《醒世姻缘传》中的晁思孝与毕际友资历完全相同:以贡生出仕,先任知县,继任知州(前者任北通州,后者任南通州),罢官归田。这种惊人的一致表明《醒世姻缘传》成书不会早于毕际友罢官归田的康熙二年(1663);同时,也可以据此以及日本《商舶载来书目》(成书于1728年)已经着录《醒世姻缘传》这一事实,推定《醒世姻缘传》弁语所记的“辛丑”不是顺治十八年(1661),而是康熙六十年(1721),即《醒世姻缘传》成书于1663年到1721年之间。
  
  《醒世姻缘传》用不少篇幅刻画了清官徐文山。徐文山是江西吉水人,这不过是因为文天祥号文山,作者就把文天祥的家乡江西吉水拿来给他定了籍贯。徐文山的原型应当是蒲松龄的友人孙蕙,因为他与孙蕙资历、声望相近:进士出身;任知县时有善政,不愧为循良;由知县入为给事中,直言敢谏;两度丁忧;前者提督山东学政,选拔生员,而后者曾典试福建秋闱,选拔举人。这种近似表明《醒世姻缘传》成书不会早于孙蕙典试福建秋闱的康熙二十年(1681),即《醒世姻缘传》成书于1681年到1721年之间。徐文山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第五十回“狄贡士换钱遇旧臧主簿瞎话欺人”,这意味着共一百回的《醒世姻缘传》完成一半的时间不得早于1681年。
  
  《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六回、第四十七回徐文山断案与《聊斋志异·胭脂》施闰章断案有四个相同之处:案发地在东昌府,知县造成冤案,提学翻案(两书同误。马振方先生曾指出提学无权审理案件),济南府参与。《聊斋志异》中有不少作品都借鉴了他人的作品,但惨淡经营,力求胜过原作。《胭脂》本于《醒世恒言》中的《陆五汉硬留合色鞋》,艺术上高出一筹,而“徐文山断案”又高出“施闰章断案”一筹,除了文字更加细腻之外,情节也更加合理,如徐文山断过案子,随即将案子移交刑厅(推官)出具文书,以便结案,这更符合唐宋以后由推官掌管地方刑罚、狱讼之职的事实,从中可以看作是蒲松龄文言求简、白话求详的结果。另外,《胭脂》里的恶棍是毛大、某甲、某乙,而“徐文山断案”里的恶棍是魏三,一(毛大、某甲)、二(某乙)、三(魏三)排列下来,不正表明蒲松龄先写了《胭脂》,然后写了《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六回、第四十七回徐文山断案的故事吗?
  
  康熙二十二年(1683),蒲松龄获悉施闰章去世,创作了《胭脂》以纪念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施闰章,则《醒世姻缘传》完成一半当在1684年前后。也是在1684年,蒲松龄得见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并选录为《帝京景物选略》;这也助推了他的文学创作,如该书捉蟋蟀、洗象的记载启发蒲松龄创作了《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和《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童七充当象房草豆商人的情节。《醒世姻缘传》后五十回,即使按照平均一年五回这一较慢的写作速度来推算,至1694年可以写完,即《醒世姻缘传》成书于1694年前后。
  
  孙兰姬的原型应该是孙蕙的侍妾顾青霞。“兰心蕙质”是个成语,兰蕙并称,“兰”用“蕙”替换之后,“孙兰姬”即为“孙蕙姬”.正如“徐君宝妻”指的是“徐君宝的妻子”,则“孙蕙姬”可以指“孙蕙的姬妾”.蒲松龄初次见到顾青霞时,后者十五岁左右(据马瑞芳所言),而孙兰姬出场时十六七岁,年龄相近。顾青霞是南方人,嫁给了北方人作妾,而孙兰姬是北方人,却嫁给了南方人作妾,作者只是有意颠倒了南北。据路大荒考证,蒲松龄的《西施三叠》写的就是顾青霞,其中“分明月窟雏妓”[2]713一句表明她曾经沦落风尘,而孙兰姬也是妓女,可见两人出身相同。孙兰姬在妓女中难得一遇,她美丽、活泼、天真、娇痴、贪耍,与顾青霞也相仿佛,无怪乎小说、词分别把孙兰姬、顾青霞比为仙女。该词的最后一句是“赵家姊妹道:斯妮子,我见犹怜!”[2]713这在《醒世姻缘传》中也有对应。听闻儿子狄希陈嫖娼,狄婆子赶到济南捉拿,气势汹汹,狄希陈见了立刻躲藏起来,但当她看见孙兰姬的模样,书中说:“雄心化为冰雪,可知我见犹怜。”[3]538-539
  
  康熙九年(1670),蒲松龄南下宝应作知县孙蕙的幕宾,得见顾青霞;康熙二十一年(1682),蒲松龄在淄川孙蕙家再次见到顾青霞,作《孙给谏顾姬工诗,作此戏赠》。这是蒲松龄、顾青霞之间仅有的两段缘法。《醒世姻缘传》写狄希陈、孙兰姬之间的情缘也是两段,也是前一段持续数月之久,后一段仅有一时半刻。蒲松龄《庆清朝慢·妒眼攒窥》云:“无人处,匆匆一抱,不类人间。”[2]715这在小说中也有对应,“孙兰姬把丫头支在后面,从新走到客厅后头,张看没有别人,探出半截身,去袖里取出一件物事,往狄希陈怀里一撩,狄希陈连忙藏在袖中。看得外面没人进来,速急走到厅后与孙兰姬搂了两搂,亲了两个嘴。”[3]672后者写的更详细、更丰满,几乎是前者的注脚。自此之后,狄希陈、孙兰姬再也无缘相见,正如蒲松龄1682年再见顾青霞,不意此后竟成参商。
  
  二、小说中晁源家的花园以蒲松龄的东家毕际友的石隐园为原型
  
  《醒世姻缘传》第四回写到晁家的一个花园,“西边进去,一个花园,园北边朝南一座楼,就叫是迎晖阁。园内也还有团瓢亭榭,尽一个宽阔去处。只是俗人安置不来,摆设的像了东乡浑帐骨董铺。”[3]52交代的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晁家的这个花园是以蒲松龄的东家毕际友的石隐园为原型的。石隐园最初由毕际友的父亲毕自严修建,后来大半荒废,毕际友在旧石隐园的基础上建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新石隐园。毕际友《石隐园记》云:“先少保公之所构也。园正在第后,大不十亩,多桧柏;取石于甘泉山,集置树间。入门以天然柏为屏,集花为篱。中有亭曰远心,方而四敞,风从树中来,六月忘暑。迤北为同春堂,左右修竹林立,与树埒……园南第北,旧有小园,可石隐五之一,缭园皆柏。直北亭三楹,遥以双鹰石对之,以石峰如两鹰相顾而栖,故名,亦先少保经理未成者也。有恐石隐诸石散佚,因移彼就此。会白沙王山人仲超来,稍为布置。自双鹰而西,依古柏为山,卧者成冈,立者成峰,离立者成涧壑,丛立者成叠峦,横而空悬者成桥梁岩洞,层累而上者成绝�t峭壁,于是诸石悉如新沐而出。枕山为池,沿池为亭,池东植海棠、木瓜数十丛,外设篱,篱外始迳,自外而达于旧亭,仍以远心亭之故额颜之。亭前银杏二,绿结浓荫。亭左稍前置室,以供宾客下榻。前植绣球、芍药,篱以蔷薇,因名霞绮轩。”[4]卷二下。22-23首先,由这段引文可知,新石隐园主体向西延伸,而晁家的花园在西边。新石隐园北边有远心亭、霞绮轩,而晁家的花园北边有一座迎晖阁。霞绮轩的命名来自谢�x《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只有在夕阳的照射下,余霞才能散成绮。所以,霞绮轩、迎晖阁的命名都与太阳有关,只是前者指的是夕阳,后者指的是朝阳,一早一晚,正相反罢了。其次,旧石隐园里的同春堂,不在新石隐园之内,而《醒世姻缘传》第一回提到的留春阁也不在晁家花园之内;同春堂、留春阁命名之意也是相通的。最后,两座花园规模都较大。小说没有具体交代晁家花园的面积,只是说“尽一个宽阔去处”,而毕家的石隐园占地接近十亩,远非普通百姓家的小花园能望其项背。总之,如果《醒世姻缘传》作者笔下的晁家花园不是以石隐园为原型,就很难解释花园的整体走向、大小、建筑的位置及其命名之意有此等相似性。《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改名固然主要为了突出“警醒世人”这一宗旨;同时,新书名的中间三个字“世姻缘”与“石隐园”谐音,不正暗示该书是蒲松龄在毕家坐馆时所写的吗?毕竟蒲松龄在毕家坐馆三十年,拥有优越的写作环境。
  
  晁家带有这个大花园的府第是晁源在其父晁思孝任知县不久后购买的。小说第一回说:“况又六千两银子买了姬尚书家大宅,越发‘侯门深似海,怎许故人敲!’”[3]4这里的“姬尚书”实际上影射的是“毕尚书”,因为一方面毕姓直接来源于姬姓,另一方面毕自严明末崇祯年间曾任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尚书第是淄川县数一数二的深宅大院。毕自严去世后,尚书第由其子毕际友继承,而毕际友邀请蒲松龄到家里坐馆,蒲松龄对尚书第和石隐园自然很熟悉,有意无意地在《醒世姻缘传》里面留下了痕迹。
  
  三、小说中晁夫人分田产的情节影射蒲盘析产一事
  
  蒲松龄的妻子刘氏温和柔顺,是贤妻孝妇。刘氏去世后,蒲松龄写《述刘氏行实》纪念她,其中一段说:“入门最温谨,朴讷寡言,不及诸宛若慧黠,亦不似他者与姑�R�l也。姑董谓其有赤子之心,颇加怜爱,到处逢人称道之。冢妇益恚,率娣姒若为党,疑姑有偏私,频侦察之;而姑素坦白,即庶子亦抚爱如一。无瑕可蹈也。然时以虚舟之触为姑罪。呶呶者竞长舌无已时。处士公曰:‘此乌可久居哉!’乃析箸授田二十亩。时岁歉,荞五斗,粟三斗。杂器具,皆弃朽败,争完好;而刘氏默若痴。兄弟皆得夏屋,爨舍闲房皆具;松龄独异:居为农场三间。”[2]250文中的处士公指的是蒲松龄的父亲蒲盘,这段话也表明了蒲松龄诸位嫂子、弟妹与婆婆�R�l,最终导致了蒲松龄兄弟析箸。蒲松龄将这一段家事文学化,写成了《醒世姻缘传》晁夫人将田产分给族人的情节。晁思孝、晁源父子死后,族人跑到晁家打砸争抢,甚至要把晁夫人驱逐出去,但是晁夫人后来以德报怨,将一部分田产分给族人。蒲家带头无理取闹的是大儿妇,晁家族人带头寻衅滋事的是晁思才和晁无晏;蒲盘有四个儿子,晁夫人的族人有八家;蒲盘分给蒲松龄二十亩地,晁夫人分给族人每家五十亩地;蒲松龄还分得荞五斗,粟三斗,而晁夫人的族人每家还分得五石杂粮。在数量上,后者比起前者至少是两倍。蒲松龄分得农场三间老屋,偏僻荒凉,以至于刘氏“闻跫然者而喜焉(听到脚步声就高兴)”,甚至“狼夜入则埘鸡惊鸣,圈豕骇窜。”[2]250而晁夫人保留了雍山脚下的农庄,也是偏僻荒凉的所在,晁源曾经到雍山打猎,拿住了许多雉兔獾狼。另外,既然蒲松龄的父亲蒲盘主持分家相当于晁夫人分田产,则蒲盘可谓晁夫人的原型之一。《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女菩萨贱粜赈饥众乡宦愧心慕义”详细叙述了晁夫人赈灾的过程,这实际上本于蒲盘赈灾。蒲松龄长子蒲箬《柳泉公行述》云:“值岁凶,里中贫者,(蒲盘)辄按日给之食,全活颇众。”[2]1817作为孙子的蒲箬记载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作为儿子的蒲松龄对父亲的赈灾义举自然了如指掌,就在《醒世姻缘传》里面移花接木地敷衍成晁夫人赈灾。
  
  《醒世姻缘传》里的雍山实际上是蒲松龄将自己家的环境和禹王山相融合的结果。禹王山在淄川县城南十里,蒲松龄所分得的农场三间老屋和二十亩地是否在禹王山脚下不得而知。禹王山在《醒世姻缘传》里为何被称为雍山?有如下三个原因:一、“禹王”二字合读的结果。“禹王”二字合读为yuang,在官话和山东方言里都没有相应的字,而“雍”字读音yong略近于yuang,所以以雍山影射禹王山。二、“雍”字有和谐、和睦之意。蒲松龄笃于亲情,蒲箬等《祭父文》云:“盖我父之以孝谨闻,固至今啧啧人口也。至兄弟之情,老而弥笃。大伯早世,悲痛欲绝;己丑岁,二伯又故,我父作诗焚之,其词怆恻,见者无不感泣。呜呼,此可以知兄弟之情矣。”[2]1822正因为蒲松龄笃于亲情,有惩于兄弟析箸伤害了手足之情,才用“雍”字寄托情怀。三、呼应“西周生”这个化名。《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三回“绣江县无儇薄俗明水镇有古淳风”有这样一句话,“大有不止于小康,雍变几臻于至道。”[3]311作者认为,雍一变即可成为最人道的地方。“雍”本来指的是古九州之一的雍州,后来泛指秦岭、黄河之间的广阔区域。这一带在商朝末年成为周朝的龙兴之地,西周时期成为统治中心,是当时礼乐文化最兴盛的地方;至东周,这一带在周朝的直接控制之外。可见,西周于雍州有特别的意义。所以,《醒世姻缘传》此处的“雍”与“西周生”便形成呼应。
  
  四、根据小说的署名,采用反切法,可以切出“留仙”,即蒲松龄的字
  
  反切作为一种注音方法,自汉末出现以后,逐渐成为主流。反切,也称反语,是指用一个字的声母,与另一个字母的韵母、声调相拼,从而切出一个新音节。下面略举数例。《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七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云:“凝之操履不见于史,然方干学诗于凝,赠之诗曰:‘吟得新诗草里论',戏反其词,谓朴(当为’村‘)里老也。”[5]8359“草”与“论”相切为“村”,反过来“论”与“草”相切为“老”,所以“草里论”暗指“村里老”.《南史》卷三十九《刘悛传》云:“悛本名忱,宋明帝多忌,反语’刘忱‘为’临雠‘,改名悛焉。”[6]1002《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三《魏叔麟》云:“唐魏仆射子名叔麟,识者曰:’叔麟,反语身戮也。‘后果被罗织而杀之。”[7]1182后两例与第一例看似不同。按照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刘”的声母l与“忱”的韵母en不能切出“临”,“叔”的声母sh与“麟”的韵母in也不能切出“身”,这是因为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将ien省略成en.ch与ien可以切出“忱”,而“刘”的声母l与“忱”的韵母ien可以切出“临”,同理,“叔”的声母sh与“麟”的韵母ien可以切出“身”.另外,第一个例子中的“草”与“论”相切为“村”,看似没有取“论”(lún)的声调,但在只分平上去入的时代,没有阴平、阳平之分,所以可以切出“村”;同理,“然”的韵母与其他字的声母相拼,可以切出一个阴平的字。
  
  清代刻本《醒世姻缘传》卷首的署名是“西周生辑着然藜子较订”.“藜”的声母l与对应的字“周”的韵母iou可以切出“留”,“西”的声母x与对应的字“然”的韵母ian可以切出“仙”,即“西周生然藜子”暗指“留仙”.众所周知,“留仙”是蒲松龄的字。所以,“西周生辑着然藜子较订”实际上暗示《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蒲松龄。
  
  清代刻本《醒世姻缘传》有东岭学道人所写的题识,在题识中提到该书的评点者是葛受之。以“道人”为号,在古代很常见,如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姜夔号白石道人,汤显祖号清远道人;而在“道人”前加“学”字成为“学道人”,则很罕见,这表明“学”字很关键。“葛受之”很显然是姓和字的组合,如韩退之是韩愈,钱受之是钱谦益。“受之”作为表字,多来自于《尚书》中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谦”字很关键。“东岭学道人”中的第二个字“岭”的声母l与“葛受之”中的第二个字“受”的韵母iou相切可得“留”字;“学”的声母x与“谦”的韵母ian相切可得“仙”字,而切出来的两个字合起来就是“留仙”,即蒲松龄。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白于玉》,写吴筠与紫衣仙女生有一子梦仙,又娶葛太史之女葛琳为妻,不久学仙远游去了。梦仙长成入仕,奉旨祭祀南岳,途中遇寇,幸而已成仙的吴筠救出梦仙,并托他将一封书信交给葛琳,信中说:“无以报德,奉药一丸;剖而食之,可以成仙。”[8]501梦仙将书信、药丸交给后母葛琳,但是,“母不遽吞,受而藏之”[8]501,这岂不是“葛受之”?葛琳将药丸分一半送给父亲葛太史服食,导致她自己没能升仙而去,这岂不是“留仙”?总之,“西周生、然藜子”与“东岭学道人、葛受之”这两组化名都是暗指蒲松龄。
  
  畅游过毕际友的石隐园,曾与孙蕙的姬妾顾青霞謦��相接,也熟悉蒲松龄的家事,又具有当时数一数二的小说创作才华,况且《醒世姻缘传》的署名暗示作者是“留仙”,此人舍蒲松龄其谁?所以,尽管众说纷纭,但是仍当以胡适的考证结果为是,即《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蒲松龄。
  
  参考文献:
  
  [1]桂馥编,辑。颜氏家藏尺牍[C].海山仙馆丛书本。
  [2]蒲松龄。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4]张鸣铎。乾隆淄川县志[M].影印民国九年石印本。
  [5]董浩,等。全唐文[C].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李�P,等。太平广记[C].北京:中华书局,1961.
  [8]蒲松龄。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本[M].济南:齐鲁书社,2000.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