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旅游城市休闲体育建设的动力与路径

发布时间:2017-05-30 19:26:08
  摘要:通过广泛地调查和有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 探讨了新型旅游城市中休闲体育文化与休闲体育产业的关联性, 以现阶段旅游城市中极具代表性的城市——黄山市为例, 揭示了旅游城市与休闲体育的融合发展应坚持旅游创新与产品开发、精确市场定位、立足文化特色并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及积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道路, 为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 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和城市吸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迪。
 
  关键词:旅游城市; 休闲体育; 路径; 融合; 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城市旅游发展迅速, 随之而来的是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以及区域旅游的快速提升。伴随着以休闲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竞争, 各城市大力增加旅游城市吸引力, 逐步增强城市的内生性旅游驱动力, 不断在向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城市发展[1-2]。对于旅游城市, 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 但大多数认为旅游城市是指具备独特的生态自然风光、地域文化厚重、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接待与服务能力;以景区景点为核心、以旅游产业为主体、旅游业产值超过城市GDP7%的一类城市。其旅游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目的, 主要包括休闲度假、城市观光、景区体验、健身旅游、赛事观赏等一系列休闲娱乐活动, 而且这些城市目前在不断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特别是文化资源对满足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产品和服务文化价值的需求、提升旅游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
 
  2016—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表明, 我国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据经济发展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京、杭州、深圳等传统旅游城市;另一种是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 如长沙、银川、西宁、南昌等。特别是一些二、三线的城市, 因其发展中没有太多的旅游吸引力, 空有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 其发展已严重阻碍了我国整体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 在城市发展中以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 特别是休闲体育在城市发展中对于拉动城市体育旅游具有显着的效应。在目前休闲时代的背景下, 休闲体育的开展成为城市旅游的新的结合点和增长点, 对提升城市名片价值和城市吸引力, 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黄山市旅游发展现状与特征
 
  黄山市古称徽州, 位于安徽省最南端, 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 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十分年轻的旅游城市。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景观别致, 旅游资源主要以山水和古民居、村落资源为主, 是一块集自然、文化为一体, 正在奋力崛起的发展热土。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文化, 又有底蕴厚重的徽州文化 (图1) 。徽州体育源远流长, 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徽州地域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种标志[3], 同时也是近几年很多体育学者研究的热点。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以后, 该市就以“打好黄山牌”这张名片为发展目标, 逐步发展起独立的旅游产业。2009年, 黄山市旅游人数首次突破2 000万人次, 2012年超过3 600万人次, 旅游收入超过300亿元。
 
 
  图1 黄山市旅游资源图
 
  黄山是一座正在奋力崛起的新兴旅游城市, 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改善旅游环境,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的背景下, 黄山市的旅游环境不断完善, 旅游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旅游体验感不断增强。山水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和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多元化的类型在逐渐完善, 相应的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增强[4]。黄山市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同时又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之一, 具有旅游城市和休闲城市的显着特征, 如城市环境景观化、生态化, 社区人文化、休闲化, 交通设施便利化。但就黄山市城市发展的社会、人文等综合分析来看, 其发展现状又有着“四大四小”的发展瓶颈:一是大景区、小城市。旅游人口近4 000万, 旅游收入超300亿元, 但该市的常住人口仅135万, 生产总值仅400多亿, 位于全省倒数第二;二为大旅游、小产业。虽然黄山风景区驰名中外, 但仅为单核驱动模式, 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三是大品牌、小内涵和大文化、小体验。对徽文化的挖掘和创新不够, 仅停留在观光层面。所以城市得名于景区却又被景区所湮没, 其发展的核心症结在于缺乏黄山风景区以外的核心吸引力和发展驱动力[5]。
 
  2 旅游城市发展与休闲体育文化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 特别是文化的发展是城市发展创新的灵魂。而休闲体育文化就是在社会文化发展中与生俱来的。纵观城市发展的历史, 休闲体育文化古已有之。从城市最早的市场交易与文化娱乐等分析, 在“市”中就有了休闲的功能, 如祭祀、宗教节庆活动、杂耍、歌舞等。我国着名学者李厚泽先生在《体育人类学》一书中说:“体育源于巫术”[6]。因此, 古代早期的与宗教祭祀等相关的各种活动, 特别是古傩、杂耍、歌舞, 还有我国与军事相关的武术等均是我国体育的一种原生形态。随着后期城市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城市休闲体育作为城市居民在工作、劳动或学习之余的健身、娱乐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形成城市休闲体育文化。
 
  随着现代社会与城市的发展,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也越来越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并不是简单的城市文化与休闲体育文化的相加, 而是一个由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市区与郊区体育等构成的包括城市休闲体育思想、规范、行为及设施环境等各种要素的有机综合体[7], 它不但能够提升城市以及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核心竞争力[8]。作为旅游城市来说, 休闲体育文化与旅游城市的发展休戚相关, 它们是一种相互促进, 相互包容的关系, 旅游城市为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又属于旅游城市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两者的融合又进一步推动了旅游城市健康持续的发展。
 
  3 城市旅游产业与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关联性
 
  体育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潮流产业, 是目前拉动旅游产业发展、拓宽旅游发展路径的新兴产业。作为一个潮流新兴的产业, 无论是在体育旅游产业发达的欧洲国家, 还是在初具影响的中国, 都是一个综合复杂的产业体系。近年来, 很多学者在研究体育旅游产业时一般将体育旅游业和体育旅游产业等同起来, 目的是将体育与旅游有效融合, 使体育旅游从一个或多个项目的集结而做成一个综合性产业, 以此更好地促进和提升旅游发展的品味。体育旅游研究学者认为体育旅游业逐渐成熟, 已发展成为客观性体育产业, 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并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着, 因此, 世界各地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争相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抢占市场份额。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但在近些年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后,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体育旅游产业迅速发展, 各省市根据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现状打造独具吸引力的区域性体育旅游, 部分旅游城市已将其列为重点产业优先发展。
 
  旅游城市是所有城市中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城市, 旅游产业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9], 而伴随着旅游的发展和大众对旅游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 人们更加渴望旅游城市的发展能突出旅游的特色和旅游的重要性, 这就对旅游适应新时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的增长, 城市旅游业、休闲产业迅猛发展, 人们对旅游城市的发展开始产生更多的休闲旅游需求, 2010年中国开始了休闲城市的评比工作, 更多旅游城市开始朝着休闲城市方向发展, 旅游城市和休闲城市发展出现了很大交叉, 城市和休闲联系更为紧密, 并由此出现了“城市 旅游休闲”的发展模式。休闲体育旅游是伴随人们休闲需求日趋增长趋势下的产物, 更能满足现代人们多种多样的旅游需求。2013年2月,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 将休闲理念、休闲消费、休闲产品与旅游有效结合, 在旅游中突出休闲主题, 休闲在旅游过程中实现, 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 提升休闲品质。2015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旅游投资, 不断开辟新的旅游消费市场。其中包含休闲体育产业的很多新兴潮流项目, 如加快自驾车旅游、房车营地建设, 大力开发滑雪、山地、养生、徒步、登山健身等休闲旅游产品, 以此拓展休闲旅游消费空间。这些旅游空间的拓展正是休闲与体育的结合, 是休闲旅游发展到现阶段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产物, 是旅游城市拓宽旅游发展、促进旅游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4 旅游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动力与路径
 
  4.1 发展的动力
 
  休闲体育作为在新形势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产生之初就决定了其重要的发展地位。1988年, 国家发改委就将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列在了我国21世纪第三产业发展的10个经济增长点之中[10]。2009年12月, 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和《促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倡议书》, 专门就两部门如何协调、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谋划发展规划的方式方法, 引导体育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4年8月国务院发改委下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 31号文件) , 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 就树立科学旅游观, 增强旅游发展动力, 拓展发展空间, 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6年7月, 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 旅游导向型是未来特色小镇的主流, 2017年两会, 总理报告再次提到全域旅游, 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认识到新时期下旅游业和休闲体育旅游在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在推动中西部发展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及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意义。对休闲体育旅游扶持政策的出台, 为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也为休闲体育在旅游业中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
 
  黄山市地处安徽省最南端,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自然人文景观众多, 既有着名的黄山、齐云山等山体资源, 又有秀美的新安江、太平湖等水域资源, 同时拥有丰富的徽州人文景观, 如宏村、西递、棠樾石牌坊群, 徽州古城, 唐模景区, 呈坎景区, 潜口民宅, 鲍家花园等古村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因地处古徽州, 黄山市境内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前期研究初步梳理, 徽州传统民间体育种类繁多, 至少有一百多种, 是开发现代大众休闲体育旅游的宝贵财富。黄山登山节自2001—2005年每年4—11月举办, 参赛范围和人数逐年扩大, 由省内“安徽首届青年登黄山大赛”到国内“中国青年登黄山大赛”向国际“中国黄山国际登山节”扩大, 近年来, 黄山国际登山节每两年举办一届, 至2015年第十届黄山国际登山节已达到参赛国家和人数创历史新纪录, 登山节庆模式也由原来的登山扩大到民俗文艺调演、乡村旅游产品展示、乡村旅游研讨会、雨润杯高尔夫精英赛等系列旅游产品, 同时伴随黄山国际登山节同时举办的还有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 这些既是为了满足广大登山爱好者的需求, 同时也是根据国家旅游政策推出而制定的促进全民休闲健身旅游发展的有效路径, 黄山市相关部门也相继推出新安山水徒步游线路、黄山168徒步旅游, 开发了很多不同地段的漂流, 以及新安江源头六股尖溯溪游、牯牛降森林探险之旅, 太平湖水上项目竞赛, 新安江龙舟赛, 全国游泳锦标赛等一系列体育旅游活动, 这些线路与旅游产品也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 这些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活动、赛事活动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也促进了体育与旅游的融合, 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体育旅游项目的需求。
 
  4.2 发展的路径
 
  虽然新型旅游城市发展休闲体育具有诸多政策支持与发展活力, 但由于传统旅游观念的束缚, 作为新兴项目的休闲体育在人们的认知和政府的开发、宣传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与发展瓶颈, 导致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宣传保障绵软无力, 重视高消费旅游项目, 低消费和大众旅游项目被忽视, 市场定位不清, 营销手段偏少等问题都阻碍着休闲体育与城市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导致没有达到“1 1>2”的效果。作为旅游城市中极具代表性的黄山市, 其城市发展必须基于对自身优劣势的充分认识, 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提出创新性城市发展路径, 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和城市吸引力。
 
  (1) 加快旅游创新与产品开发, 引领市场发展
 
  无论是城市发展还是旅游推进, 创新永远是生命活力的保证。特别是处在萌芽状态的休闲体育, 只有保持创新才能够具有超前的意识, 通过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旅游诉求, 逐步开发满足消费者不同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从资源结构和质量来看, 黄山市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双重旅游资源, 享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多种称号, 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 已形成旅游资源和产品潜在开发的聚集地。但黄山市目前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仍较缓慢, 体育项目、赛事、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还未明显体现, 仅停留在观光型旅游产品, 而能体现体育旅游特色的体验性产品较少, 这对建设特色小镇之体育旅游小镇的发展是不利的, 黄山市体育旅游要特色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单一的赛事活动举办上, 还要将资源重新整合, 依托景区资源将体育产业融合成新城区来建设, 引入体育类企业加入黄山市建设运营, 这类企业可以是体育器材生产制造业, 也可以是文化创新类企业, 将体育和旅游融合, 集聚资源组合项目, 创新驱动。另一方面, 近年来一些地方有一拥而上盲目开发旅游资源的现象, 同质旅游产品集聚过密, 低层次开发、简单模仿现象已经出现, 客源市场缺少吸引性。这些现象警示黄山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必须依据资源优势开发自身独特的具有文化底蕴的产品项目。作为市场潮流的休闲体育, 黄山市理应在项目和产品开发中加大投入, 如新安江龙舟竞赛、黄山论剑、黄山国际登山节等项目的成功举办, 均说明休闲体育旅游创新与产品开发将是未来黄山市旅游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 精确市场细分, 定位健康、生态、文化、休闲体育旅游
 
  黄山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应加快将体育与自然资源结合的步伐, 使体育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近年来推出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也提出加强康体养生类小镇建设, 如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齐云旅游小镇、黄山户外运动基地等, 这些小镇都以山水资源为依托, 以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为手段, 打造休闲体育旅游。然而目前黄山市户外运动项目较少, 未形成规模, 如自由家、以及举办的赛事 (如铁人三项、山地自行车赛) 均散落在各景点, 虽然小镇园区内涵盖部分体育项目资源, 也举办过赛事, 但终究处于散落和未形成气候的状态, 因此,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 特别是休闲体育旅游, 整合现有资源, 打造体育品牌赛事, 研发大众休闲旅游项目已成为假日时尚旅游中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形式的主流, 积极引领休闲体育旅游市场, 精确市场细分, 整合现有资源, 实现产品转型, 才能够使黄山市在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 与之相对应, 就要求需要开发多元化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与产品。目前, 黄山市正从单一的景点资源向多元结构的全域旅游转变, 从单一的观赏山水资源向综合多样的体验型资源转变, 从依托资源的竞技性比赛向大众参与性转变, 致力打造游客立体化、多层面的感觉体验, 但同时也注重休闲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其中特别是近两年正在逐步建成的齐云山自由家野外拓展营地、东黄山奇瑞房车营地等以休闲体育旅游为主要营销手段的体验旅游越来越吸引人们的兴趣爱好。这也对未来提升黄山市的旅游产业和旅游品位, 提升自身竞争力方面提出了挑战。
 
  (3) 立足区域文化特色,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
 
  从本质上说, 旅游经营者生产、传承、经营、销售文化, 其文化越独特, 品味越高, 消费者才更愿意追求和享受, 才更愿意亲自体验这种区域文化。黄山市凭借其绝佳的生态自然环境将客源吸引来之后, 应让游客对地域文化进一步体验、了解、加深, 这既能发展区域文化旅游, 又能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和文化性。黄山市以两项世界遗产为代表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作为自身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依托自身的地理位置借助上海、南京、杭州等口岸将自身推向华东区域及全国旅游市场。如今黄山市的众多地区仍然保存着徽文化遗产, 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独特的休闲体育项目, 如叠罗汉、板凳龙、跳钟馗、蚌舞、仗鼓舞、嬉鱼灯、舞草龙、舞手龙、滚车、钹舞、舞回、傩舞、抖空竹、舞大刀等极具徽州民俗特色的项目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包装, 不仅能够增强文化的多样性, 提升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也能够为黄山市旅游增强区域文化特色, 提高影响力。通过徽文化和黄山品牌, 辐射旅游发展区域如九华山、婺源等, 打造“古徽州, 今黄山”旅游圈, 增强旅游目的地的链带作用。
 
  (4) 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2000年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会议的召开, 确立了两山一湖地区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也进一步明确了黄山市在这一区域乃至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龙头和核心作用。随着近几年黄山市周边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 旅游的空间距离实际上在缩小, 大区域的旅游合作正逐步成熟。合铜黄高速的贯通、景德镇至黄山三条公路的修建、高铁的通车, 加快了黄山市融入长三角旅游城市圈。借助华东区域国际口岸优势, 打造上海—杭州—黄山“名城、名湖、名山”世界级黄金旅游线, 是黄山提升国际旅游目的地地位, 提高目的地国际竞争力的选择之一。在城市建设中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服务功能, 合理优化布局, 依托区位优势, 推动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拓展休闲体育旅游空间, 注重竞技赛事和大众健身休闲娱乐项目的有机结合, 加强品牌赛事、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 支持和引导旅行社面向社会开展体育旅游咨询与服务, 加快与上海、杭州及省内的合作步伐, 呈现黄山市与长三角、省内、湖北、江西等地整体上联动发展的态势。
 
  综上所述, 旅游业是旅游城市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 能够带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各方面协同发展, 从单纯的旅游城市向休闲旅游城市转变, 提升游客对旅游城市的亲近感和向往感, 实现黄山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资源强市”的转变。特别是在休闲时代到来的时期, 大力研发休闲体育旅游市场, 实现旅游产品从单一、单调型向丰富、多样型转变, 对建设旅游城市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 多样化的休闲体育项目融入与开展, 既能够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体验与服务, 也能够通过发展有效的保护和优化黄山市的遗产资源, 促进旅游城市生态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协调运行, 促进文化遗产有效传承, 实现“以自然风光和徽文化为特色的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典范城市”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富广, 王喜华.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漳州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6 (2) :43-46.
  [2]王晴.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J].山西农经, 2016 (2) :94.
  [3]聂秀娟, 贾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徽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 2013, 27 (6) :107-110.
  [4]葛惠.黄山市休闲旅游发展的创新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12) :232-233.
  [5]王爱, 石蕾, 许倩.黄山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4, 23 (5) :81-84.
  [6]贾磊着.徽州体育文化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10) :98.
  [7]苏进.新型城市化下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5, 31 (1) :42-44.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