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日本侵台的新闻舆论及对运东政局的改变

发布时间:2021-04-22 21:45:21

  摘    要:学界对1874年日本侵台消息的传播尚乏系统研究,特别是较少关注到日本侵台消息的早期传播。国际上有关日本侵台的风声由来已久,日本侵台的舆论前奏最早可追溯至1872年,尤以1873年最突出,该年有关日本侵台的消息此起彼伏。不过,此时相关消息的传播尽管在某些方面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但对其内容清廷决策层并不十分相信。而1874年日本侵台部署之曝光,则首先引来了西方外交使团的集体干涉。消息传到中国,也随即引起清政府的警觉,相关报道被视作重要的信息线索和外交证据。清廷各级官员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探查活动,他们的频频造访,甚至一度令日本外交人员颇为忐忑。

  关键词:日本侵台; 征台论; 报刊舆论;

  Abstract: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spread of the news of Japanese invasion of Taiwan in 1874, while the international rumor about it has been for a long time. In fact, the public opinion prelude to Japanese invas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1872, especially 1873 when the news about it came one after another. However, although the spread of the relevant news at that tim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Qing government in some aspects, its decision-makers did not believe in it very much. When the plan of Japanese invasion of Taiwan was disclosed in 1874, it first attracted the collective intervention of western diplomatic missions. Right after the news reached China, it immediately aroused the vigilanc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he relevant reports were regarded as important information clues and diplomatic evidence. Moreover,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of the Qing government began to carry out various exploration activities. The frequent visits by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even made Japanese diplomats feel uneasy for a time.

  Keyword:Japanese invasion of Taiwan; public opinion of conquering Taiwan; the press opinion;

  1874年日本侵台是近代日本武装侵华的开端,而此次侵台活动,日本蓄谋已久。1872年,来华进行改约交涉1的柳原前光从《京报》上获悉琉球漂民事件,遂函告外务卿副岛种臣。相隔不久,出使琉球的鹿儿岛县吏奈良原幸五郎、伊地知贞馨等也将此事报告给日本有关方面。2其时,正在推行"琉球处分"的副岛种臣,便开始谋划侵台事宜:一方面通过驻日本的美国公使找到了台湾通李仙得(C. W. Le Gendre, 又译李让礼、李珍大、李善得等),商讨侵台之策;另一方面,动议入清,谋取侵台"口实";再一方面,指派桦山资纪、儿玉利国、黑冈勇之丞、福岛九成、成富清风、水遵野等前往中国沿海、沿江口岸以及台湾等处收集情报。长久以来,中外学界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多集中于事件本身之经纬,仅少数研究者关注到了当中的新闻舆论因素,如朱忆湘分析了该事件中新闻舆论的社会与政治反响,3刘丽考察了《申报》在该事件中的舆论动向,4Matthew Fraleigh论述了岸田吟香在日本侵台期间的系列新闻活动,5聂友军探讨了横滨英文报刊对该事件的复杂态度,6朱玛珑注意到了横滨、上海、香港等地媒体对中日"运兵消息"的报道及彼此间的互动,7等等。这类研究理清了该事件多个侧面的新闻舆论情状,然而,尚未系统探究报界对日本侵台消息的传播。本文将就此进行考察,以期厘清这段新闻舆论历史及其对远东政局的影响。

  一、日本侵台的舆论前奏与中国朝野之反应

  早在1872年,日本侵台图谋尚处酝酿之时,有关消息就已在国际上传播。1872年10月24日,《纽约时报》报道:"有来自旧金山的消息说,数名日本船员在台湾遭遇船难,并被原住民吞食了。琉球国王派遣使节前往江户,试图在报复措施上寻求帮助。"811月15日,《申报》作了题为《琉球商人为台湾生番杀害》的报道:

  日本信息云:琉球国近有差使往日本国王,求其援手,谓其国有六十人民航海为商者,于台湾内地为生番野人杀其五十有六。彼国势力孤穷,特恳日本王雪其冤屈。而日本官闻之,特发炮船四艘,往将野人以事剿灭云。日本西字日报所言如此。但琉球一国为中国附庸,且台湾又为中国疆土,使果该国人民惨罹不测,自当奏闻中国,灭此朝食,胡为舍近图远,而乞拯于日本国君?此事实有不可解者,或传闻之误耶,未可知也。9

  两报所传尽管细节上稍有出入,但总体事实接近,即台湾"生番"杀害琉球漂民,日本欲往问罪。清政府决策层理应从新闻渠道获知日本图谋侵台的消息。在近代情报系统尚未建立之时,新闻报道是极为重要的情报来源。林则徐早年间命人编译澳门新闻纸即为了侦知"夷情".而奕�等人提议设立总理衙门之时,也曾表示:"各国新闻纸,虽未必尽属可信,因此推测,亦可得其大概。广州、福州、宁波、上海旧有刊布,名目不同,其新开各口,亦当续有刊本。应请一并敕下钦差大臣及通商大臣,并各该省将军、府尹、督抚,无论汉字及外国字,按月咨送总理处。庶于中外情形了如指掌,于补弊救偏之道,益臻详审。"10然而,当时清政府决策层并不知情。

  几个月后,副岛使华,侵台舆论大作,遂引起中国朝野的关注。1873年4月2日,《申报》援引日本西文报刊的消息,称:

  东洋外务大臣名琐也气马(副岛种臣,系英文"Soejima"的音译。引者注)已率领兵船二艘,由横滨驾往中境,以为执理而争之举云。

  兹东洋之与中朝相议者,系欲请中朝官吏严询烹杀确情,按律惩办,如不从其言,则东洋欲自兴问罪之师前往征伐云云。

  伏查此事,本无难处,倘台湾番人果有犯烹杀等情,则其残忍可知矣,按律定罪,固亦国法所当行,而亦民情所共服者也。然则东洋亦何至深虑中朝之固却其请,而必远驾舟师以壮声势耶?且必远劳钦使以重案情耶?且所云欲亲行讨伐之举,则按之事势、揆之情理,俱有断断不可者。11

  上述观点遭到了岭南莲塘生的反驳:"盖台湾一带,虽系中华之地,而台湾府属界,居海岛边境。至于生番,则又深居内地,虽统称台湾,实非台湾府属可管也。且生番蛮类,未晓人性,不入王化,非我朝之百姓,与中土何碍焉?""忽闻日本使臣特来中土较论欲行讨伐台湾生番之事,仆固不深信也。"12《申报》对岭南莲塘生所持"生番"与中国无干的观点甚为不满:"查万国大律:凡地属何国,则应归何国约束。""我之属地而我不能办,须藉彼力以代惩,彼之劳师费饷,岂能令我获此便宜哉!倘能获胜,则必索讨军饷,需求无已。或且据其地以为己有,借口以补用兵之繁费。而我之属地,遂坐视为他人所得而莫可如何!甚且扰动干戈,迨无宁岁,不亦危险矣哉!""且夫台湾之地,为外人所垂涎者久矣!""台湾僻处海隅,固亦中国之要地也。倘一旦为他人所侵夺,既伤国体,且强邻居于海边近地焉,此岂时势所宜有哉?"13进而,《申报》援引《香港中外新闻》的消息再次证明前述之事"或者确有其事亦未可知".14显见,相较于岭南莲塘生,《申报》的认识要高出一筹。

  在地方士绅议论纷纭之际,消息也传至京师。据总理衙门的档案记载,从该年4月到7月间,相关地方官员据新闻报道向清廷禀告了日本欲借机侵台的图谋。最早是苏松太道沈秉成,他不仅收集了日本报刊的消息,而且派陈福勋前往日本驻沪领事处打探消息,还将这些消息分别函告南、北洋大臣以及总理衙门。沈秉成告诉李宗羲、李鸿章等人副岛可能会借琉球漂民事件说事。沈在信中写道:"此事已嘱陈令福勋与井田让闲谈时探问。据云,此事外务省却(确)曾议论,至如何办法并未得悉,将来副岛换约事竣,或向中国商办亦未可知。"15此外,他还随信附上三则消息译文,当中重点提及日本尤其是萨摩人对琉球漂民事件的态度以及副岛的使命:"今萨司马(萨摩)派之人势甚强悍,闻知此事,痛恨切齿,立欲报复并起兵,萨司马诸侯力请曰:'中国若不自行惩办,则请与师前往攻伐'.""(副岛种臣)特赴中国,意欲专请中国朝廷惩办台湾土民。"16

  得到消息的清廷要员们是何反应呢?李鸿章认为"新闻纸所刊中外交涉事件,非私意揣度,即虚声恫喝,大抵皆无识华人为之播弄,固不足深论也",17以致他在知悉萨摩藩与琉球故事以及日本欲"有事生番"的情况下,并未向副岛面询侵台事宜,仅着重试探了日本的对朝动向。18看来,李鸿章的反应与岭南莲塘生"固不深信"的看法并无二致,当可视之为中国朝野的某种共识。坊间不明就里,认识上出现偏差尚属情有可原,而李鸿章何以持如此看法?一方面,这受制于他的战略判断,尽管李鸿章得知日本有扩张之心,但据他判断扩张的目标应是朝鲜。1872年,留美学生委员陈兰彬自美国来信称:"日本在美国定购林明敦后门枪子八千万,在鸟约(纽约)地方装兵船两只。""(日本)与高丽构兵,并宣告中国兵助高丽,不识其用意所在。"19李鸿章据此推断:"查日本派使往高丽责问朝贡,尚未闻下文若何。兹声称构兵并宣言中国助高丽,意殊诡谲。其广制精利枪械,固志不在小也。"20并联系朝鲜的历史与地缘申论:"惟日本觊觎朝鲜历有年所。朝鲜为我东土屏蔽。前明万历年间,平秀吉大举三韩,有度辽东、图燕京之志,明故不得不兴兵援之。盖日本陆军较水军为强,去朝鲜又最近。倭寇江浙尚是沼海肢体之患,倭侵高丽则为辽京根本之忧。"21另一方面,李鸿章料定,即便日本有侵台之心,亦无侵台之力,因此,不可能有侵台之事。1873年7月10日,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的信中专门阐述了这个观点:"昨有管带烟台兵船之闽人游击吴世忠过谒,鸿章询其在闽带船多年,曾同美领事李仙得往台湾生番处查办杀夺美船之案。番人�捷强很(狠),山径深险异常。英美商船曾被侵害,屡发兵船往剿失利,皆无如何,后仍讲和而止。日本力更不逮,断无能为等语。所言似属有理,外国遇此等事,只论强弱,生番不服王化,岂肯遽服外人?倭即生心亦无他虑,此节似可无庸置议。"22再有,来自琉球方面的消息,也无复仇的迹象。台湾知府周懋琦在回禀李鸿章的信中写道:"该难民(琉球难民)回国后,寄番银三百元酬谢救护之杨友旺等。"据此,周认为报界风传"报复之说""非恒情所有".23

  有意思的是,此间报界却盛传中国将出兵征讨"生番".《北华捷报》援引天津通信员的消息称"他(副岛种臣)同样成功的达成了另一个目的,即劝说中国去制服(coerce)台湾的原住民部落";"李鸿章的确已奉命派遣一支远征军深入台地,去惩罚那些原住民,并将他们纳入帝国的管控体系";同时又表示"除非远征军成行,否则,我们并不十分确定对(副岛出兵)请求的应许(acquiescence)会付诸行动",但却坚持认为"副岛至少获得了一个口头的承诺",并推测出兵的命令来自清廷。24《教会新报》不仅报道了"征番"的决策过程:"新近日本国爵职钦差(副岛种臣)在中国京都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议定,据由总理衙门请旨,有派李爵相(李鸿章)统兵前赴台湾之说";而且还报道了兵力部署情况:"今又闻天津来信,调十号广东兵船,调火轮兵船六号,赴山东烟台听候差派,想亦是预做台湾生番之用。"25《申报》亦援引来自福建的消息称"闻津门官宪将不日调兵赴厦门,由厦门放海往台湾,以为惩办生番之举".26这类消息引起了郑观应的担忧,他以忝生荣阳氏的笔名27投书《申报》,反对征讨"生番":

  前阅各处新闻纸,报数拟国家议征生番者,缘仅见生番之暴戾,未明悉台湾之情形也。盖人但知生番不除之为害,不知生番不除之为利焉。

  盖以台湾地方亘长,民多强悍,山川险阻,盗贼纷纭,动辄啸聚,扰攘不时。一被官军追迫,辄缩入内山,扼险死据。以山中生番之残酷,尚且如斯。苟将生番歼除净尽,则深山穷谷,官守不周,岂不反成贼薮哉!28

  事实上,清廷早就知道,征讨"生番"绝非易事。在得知琉球漂民被害后,台防同知游熙曾前往查办,"月余无从措手",尔后又派员查办,亦"未能得手".29因此,当时清廷并无征讨"生番"的计划。可见,报界所传不实。

  二、日本侵台部署的曝光及其国际反响

  尽管在副岛使华回国之时,主张"征韩"优先的"外征派"一度占据上风,但未久随着岩仓使团的归国,以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为核心的"内治派"击败了以西乡隆盛为首的"外征派",获得胜利的"内治派"并与俄国在桦太(库页岛)问题上取得谅解。于是,日本加紧了侵台的步伐。早先因加入"外征派"而去官的副岛亦备受青睐,积极为日本侵台提供决策咨询:"太政大臣三条命大藏卿大隈重信,准备从前副岛种臣在北京谈判的资料,为召开会议讨论'征台'之用。(1874年)一月十八日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征台'问题,会议之前大久保曾私自与副岛种臣会谈。"30

  1874年2月1日爆发的"佐贺之乱"进一步加剧了日本侵台的步伐。政府一面派兵弹压,一面积极准备侵台,以转移国内矛盾。2月6日,大久保和大隈联名向内阁会议提出《台湾番地处分要略》。尽管侵台提案遭到了木户孝允等人的反对,但是,明治政府意志坚定,3月30日,颁布了《蕃地处分十三条》,"4月4日组织了台湾生蕃探险队,决定本部设于太政官正院内,在长崎另设支部。并分别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蕃地事务都督,陆军少将谷干城、海军少将赤松则良为参军,参议大隈重信为台湾蕃地事务局局长,海军大佐林清廉为长崎支局局长。此外,又以外务省所雇佣的美国人李仙得为台湾蕃地事务局准二等出仕,辅佐西乡都督,以当怀柔岛民之任。"31这标志着侵台进入实质性部署阶段。

  明治政府属意于秘密从事,以减少侵台阻力,一方面要求"出差之上下官员,以密报方式通知",32另一方面要求西乡从道等人"在该地进行工作,应注意避免引起中国人及其他外国人之猜疑嫉妒","注意勿使彼(中国)疑我有侵略之意".33因此,侵台的部署并不公开。尽管如此,日方的秘密部署还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最先将这一部署曝光的是日本的西文报刊。3月30日,颁布《蕃地处分十三条》的当天,《日本公报》(Japan Gazette)就予以曝光:"今日下午(午前),太政官颁发给海陆二省征台布告。"西乡从道获任都督的当天,该报又评论道:"虽然早有日本征台的风声,但此举简直是疯狂的冒险,台湾属于中国福建省的领土,中国一定会报复,希望有识之士出来劝告日本停止此举。"4月8日进而指出"如果日本获得台湾或征伐成功,则此举将影响今后的中日关系".34这些报道和评论引起了西方外交使团的注意,英、俄、意、西、德等国驻日公使纷纷表示关切和局外中立,35其中反应最大的当属英国公使。4月9日,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Harry S. Parkes)函询日本外务卿:"世上风闻谓贵国有大批军队及军粮运往台湾,""故向阁下请问贵国政府派兵前往该岛究竟是为何缘故?"36日本外务卿寺岛宗则复函称:"乃因我明治四年(1871)十一月及六年(1873)三月我国民漂流至台湾蕃地时,或遭劫杀,或遭掠夺衣服财物,而蒙受极端苛酷之对待。"并谓:"此土蕃为清国政权所不逮",此行系"仿效美国政府遣使处分之例".37巴夏礼不满于这个答复,再次致函寺岛,申明:"尚未有其他与清国订定条约之外国派出与贵政府此次出兵台湾同样数量之军队。"38对此,寺岛未予回应,仅巧妙地表示:"该地方如阁下所知,为清国政府管辖外之地。"39寺岛的此番言论引起了巴夏礼的警觉,他在复函中强调:"该地方是否在清国政府管辖之外,我并不了解。""(本人)一直认为台湾全岛似乎清国政府所有",进而质问道:"贵国政府有何理由确定其并非清国政府所有?"40与巴夏礼相呼应,英文的横滨《日本每日先驱报》(Japan Daily Herald)评论道:

  台湾即福尔摩沙(Formosa),在清帝国之境内,此为毋庸议论之事。若如此,则派兵登陆于和亲国土地这件事,除两国间预先订有约定而互相表示同意外,则为侵犯土地。然而,不论东京政府之日志或北京政府之日志皆无此等公告。

  北京对于日本出兵台湾究竟抱持何种看法,虽尚未闻知,但其目的决不仅止于惩罚一二蕃民而已,且欲殖民于岛之东方并企图永远占据之。日本人之如此举动,如果说清国人不介意,则吾人实无法相信。

  美驻日公使宾含(J. A. Bingham, 又译平安,本文采用"平安"的译名)独自反对同僚,于清日两国尚未发布不可欠缺之公告期间,对于可视为半劫掠之征伐这件事上,虽未明白表示允许使用挂有其国旗之船舰,暗地里却默许其使用。美国政府似乎并不完全了解此次征伐之真正目的,否则为何允许其国之官吏为日本政府所雇佣来参与征伐?41

  这则评论在反对日本侵台的态度上,较巴夏礼更直接、更严厉,矛头直指日、美。此评论一出,美国驻日公使平安次日即致函寺岛:"本月十七日发行之《日本每日先驱报》中有一条记事,据此本人始知目前日本征讨行动之目的在于殖民台湾东部并永远占领该地。""本人严重声明绝无谈判过为此次战争而雇佣美国船只或美国军官之事。"42同日,在与寺岛的面晤中,平安再次强调"严禁出借船只及人员".43值得注意的是,平安说不知此事,似有掩饰的成分。据曾任李仙得秘书,唯一随日军侵台的西方记者爱德华·豪士(Edward H. House)称:"平安公使曾被告知租用该船("纽约号")之事,他一向支持日本独立行动的立场,未受到其他外国公使的影响。"44而李仙得及其随行美国军官克沙勒(Douglas Cassel)、华生(James R. Wasson)等人则直呼平安反复无常:"平安公使早在本年(1874)3月即已获日本政府知会本案;平安公使在3月15日致电美国政府,力促当局赞成克沙勒少校以休假方式参与远征行动。不管平安公使基于何种理由不赞成,但他在行动正式展开后才突然表示反对;'纽约号'从东京出发时,平安公使并未阻拦,但却在该船将由长崎开航时伸出黑手。"45李仙得5月18日在与日本外务卿寺岛的谈话中再次指出:"我(李仙得)出发前宾含(平安)公使应该已知我将为此事前往长崎,且应该也知华生等两人亦受雇于此事。"46

  晚些时候,日本侵台的消息也开始在中国传播。4月14日的《申报》援引东洋新报的消息称:"昨日东洋邮来新报,传有要事。据东洋元相太若(三条)关于二月十四日(3月30日)檄示该国陆路兵部及水师部大臣曰:东洋朝廷于台湾岛上之土人,誓战报仇,拟即行�出战舰三艘,与今驻湾燕台(烟台)之船一艘共四船,先赴台湾,又拟于不多时出陆路兵共万五千名,速赴该境。"474月18日,《北华捷报》援引《日本公报》3月30日的消息称:"今日(30日)午前,太政官颁发给海陆二省征台布告。三艘舰船将立即启程驶往烟台,待与驻扎在那的另一艘日舰会合,便火速赶往台湾。且将速派1万5千名士兵一同前往。"48两报消息几乎一致,可能均出自《日本公报》。一时间,日本侵台的消息在民间广为传播。据《桦山日记》记载,4月20日前后,日本侵台的消息已在台湾的淡水等地传播,其所传内容与报道内容基本一致。49与前次不同,此次有关日本侵台的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觉,相关报道被视作重要的信息线索和外交证据。5月14日,奕�在奏折中写道,他曾嘱令南洋大臣、北洋大臣、闽浙总督、福州将军等人将"新闻纸内所叙日本兴兵赴台各节","密饬确切探访".505月4日,苏松太道沈秉成致函日本驻上海领事品川忠道,称:"本道屡阅新闻纸述及,贵国派拨大兵并租美国牛约(纽约号)轮船装载赴台事,系确凿",并要求品川"详细赐悉,以便禀报".515月8日,江苏布政使应宝时亲往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品川领事因病由神代书记生接待".应宝时询问:"台湾事件报纸上众说纷纭,确实情况为何?"52品川在给沈秉成的复函中仅表示:"查此事本领事未得本国确信。"神代书记生则告诉应宝时:"(日方)并未说过如报纸上声称之谈话。"53这些"探访"所得甚微,并未达到奕�"确切探访"的预期,因此,他在5月14日的奏折中不无疑惑与遗憾地写道:"刻下忽有此举,揆之各国往来之理,似不应出此。""此时该国动兵与否,尚未明言。"54

  品川一方面在日本侵台问题上缄口不言,另一方面却大肆散布江藤新平等逃窜海外的消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中国朝野的注意力。3月12日,品川面告沈秉成:"江藤新平逃逸无踪,恐已投大西洋各国或隐匿香港。""此外,尚有首匪数人均未拿获,将来逃入中国亦未可定。"55沈秉成立即函告李鸿章,此二人为防范江藤新平等人的滋扰,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先是沈秉成函告李鸿章:"职道即派恬吉、测海、威靖轮船三号,并商由李军门(李朝斌)调滕镇巡洋师船及成营官所带炮船多号驻泊吴淞口。"56尔后,李鸿章尽管根据各路消息判断"彼国(日本)谅必即有兵船追来","(江藤新平等人)未必敢来北洋",但又不无疑虑:"唯恐窜往沿海各口另生枝节",于是,向总理衙门建言:"不可不预先防范","请饬各口严防",并"派镇海轮船即日(3月22日)赴大沽北塘、祈口各处巡哨",令"大沽协罗(罗荣光)副将北塘口、周镇不动声色暗中密为侦探","东海、山海两关一体巡探".57如此一来,中国的南、北洋便为了品川的这通消息全面拉响了警报。舆论界也不明真相,被江藤新平等流窜的消息所迷惑。3月6日,《循环日报》刊载了"日本朝廷特赁美国公司火船'纽约',以载士兵"的消息,却将日本利用纽约号运兵的举动,解释为"日本政府平定'佐贺之乱'的尾声",其目的在"横截海面,以当要冲。凡往来长崎、大坂(阪)之人,必细加查验,而后许行,盖恐其旋乡作乱也。"58数月后,《申报》居然还认为春日舰停靠厦门是为了追捕江藤新平等人:"二月二十五日(4月11日),有东洋兵船名'春日'舰--其管驾官为海军少尉,泊舟于厦门,当即拜谒台澎道宪,请借教场阅兵,经道宪未如所请,遂止。继询来意,则称东国内乱,元凶在逃,用敢以兵舶来贵国沿海各埠访缉。"59而事实上,春日舰停靠厦门乃是为日本侵台收集情报。

  不过,中国的警觉已令日本外交人员不无忐忑,品川等人甚至有过劝说日本政府放弃侵台的念头。品川在给大隈的信中写道:"去年副岛大人在清国期间,据悉确未与北京进行台湾谈判,仅通知出兵惩伐(罚)蛮地一节而已。如阁下所悉,若依国际公法,当时日本人遭蛮人屠杀之事,双方应就发生地归属清国土地或蛮地亦在清国幅员之内时须由清国处置,否则日本将出兵惩处等事进行谈判,然而事情并非如此。故依敝人浅见,昨日道台(沈秉成)来函,据推测应源自北京、天津附近之议论,尤其是总理衙门先行与各国公使协商,再由李鸿章转达道台。唯一忧心者,万一柳原大人于北京谈判前出兵至该地,福州亦出兵支援,导致日清两国面临交战情况时,前述若未加以查明,各国群起责难,我皇国岂非名义尽失?"60寺岛在与李仙得的谈话中也流露出对此事的担忧:"因未经谈判过程即公然开启事端,故清国政府也陷入无法默许之地步。"61事实上,迫于西方外交使团和国际舆论的双重压力,日本政府确曾有中止侵台的打算。4月19日,日本太政大臣三条在给大隈的信中表示,考虑到外国人员与舰船之被禁止,此次行动亦无清政府之授权,且各国公论以为台湾为中国领土,因此,"绝无成功之可能","此事只得暂停";"至于西乡都督方面,应通知其暂时待命".62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侵台的步伐并未停歇。Danny Orbach认为,西乡从道抗命不遵乃是因为他对刚刚过去的"佐贺之乱"心有余悸,担心士兵哗变,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63此种分析不无道理,西乡对来传达中止令的金井之恭表示:"假令太政大臣亲自前来阻止,也断难听从。近来政府之命朝发夕改,人心惶惶,此绝非治国之道。尤其现今从道握有散于各地的陆军官兵,一旦贻误时机,彼等会做出如何行动实难测知,此乃我最忧虑之所在。"64即便如此,日本中止侵台的消息还是在舆论界引起了不小反响。《北华捷报》一方面援引日本《邮报》(Mail)的消息表示:"台湾远征(Formosa Expedition)确实被推迟了,可以断定,日本对副岛给北京的知照是否充分及其是否为北京所接受不无疑虑,这导致了中止令的出台。毫无疑问,日本是想在不挑起对华战争的情况下处理台湾问题。然而,可以推测,听说了'远征'消息的中国人,应不会认为'远征'是处理台湾问题的恰当途径,而且他们已经就此表明了态度。"65另一方面传言:"3月23日,从台湾来的船只报告,中国军队将在3月27日抵达台湾。""(4月)21日,据从台湾来的德国船只赫尔曼(Herman)报告,大量的中国舰船和500名士兵派往那里,是因为中国观察到日本有名的'春日'号军舰在中国海岸游弋和调查。""也有从北京传来的谣言称,假定中国政府对日本远征台湾如此愤慨,以至可能通过占领琉球群岛来实施报复!"66这种传言与1873年中国出兵"讨番"的传言如出一辙,毫无根据。《申报》则在得知西乡"抗命"出征后,评论道:

  欲逞师之党,类多南境之人,而国君则以安居和好为志者也。其初欲起师征伐者,盖惟听南境之舆情而已,或先以为仅出兵数千以征生番,无势之人究无大妨,继知伐生番而又必与中国交锋,故而半途而惧,收兵之令遂以下焉。

  东洋朝廷若果曾惧而后悔,而遂有欲收兵之意,则本国固与东朝无所相争,乃其下不听己君之命,而复敢与我国擅构兵端,则各领兵者其罪实不可赦,故本国可不与东朝争战,而于此辈则亟须秣马厉兵,即行以大军征服,其不服者,则剿之无赦,如倒戈归服,则囚缚之以待东洋来赎。67

  从这通议论来看,《申报》没有看到日本侵台是日本官僚集团的既定共识,并非某个人或某个地区的一时兴起。即便是下达中止令,也实属情非得已的权宜之计。此外,不少报刊将中止令出台的背景或原因,归结于日本政府对清政府态度的担心,虽不无道理,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西方外交使团及舆论方面的因素。据岩仓具视的日记透露,"大隈重信曾说,(中止的)命令并非意在阻止'远征',而只是迫于西方外交使团的反对,意在讨论设法免祸。"68果然,等到西方外交使团的反对之声渐消,5月19日,三条收回中止令,承认西乡征台的既定事实,以《公告》追授西乡征台权力。《公告》云:"此次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都督,率兵前往征讨,以问日前暴害我人民之罪,施以适当处分,且为保护日后我人民航海之安宁。"69

  很快,舆论界醒悟过来,明白中止令不足为据。在发表上述评论后的第三天,《申报》明确表示中止令之不可信:

  查东洋收兵之传,其闻诸上海已经一月有余,然半月以来而秣马厉兵无暇日,前锋趋战场不止,而东洋朝廷之言,其犹可信欤?吾闻之沈观察于初闻风之际,即诘之本埠东洋领事,于是,该领事藉电音以禀命于其君,旋接电谕谓,出师无其事,仅派官数员往生番处探访而已。又谕领事将电书转达道宪,道宪因又以转禀总理衙门,使以知所筹也。除此而外,本国朝廷皆未得闻诸东洋也。乃告以仅派数员探闻之言也,其时则征谋早定局,召兵亦已齐矣。故东洋之不信,以此而可见矣。

  本馆前曰:揆势,实如东朝欲收兵,而下官有距达者,盖布收兵令者,故驻扎东洋各国钦差得其信出也。乃观于长崎上情,则收兵之言与仅派数员之言,□同类不可信。盖若收兵,尤何藉乎西人精于战谋者,东洋其不独瞒中国,亦欲瞒各外国,然其所以瞒外国者,盖转借以瞒我国耳。70

  《北华捷报》则一方面责备横滨的报纸不明真相:"横滨报纸忙着宣称远征已经停止了,而长崎报纸则报道着一艘又一艘的轮船,满载着军队和物资,驶往南方。"另一方面坚定地表示:"政府可能会表现出政治上的摇摆,以便给自己留有余地,万一中国在最后时刻进行干预;但从第一批运兵船到达会合点的那一刻起,我们从未察觉到任何真正的目标动摇。"71

  遗憾的是,报界对日本侵台部署的持续与多面曝光并未引起清政府的足够重视。尽管此次清政府比上年重视新闻报道,但是,其以未得日本明文照会等为由,不愿相信日本侵台的事实。不仅主管外交的奕�自己不信,他还告诉有关官员也不要信。总理衙门在给福州将军文煜的信中写道:"惟各国兴兵之举,必先有文函知会因何起衅,或不准理诉而后兴师。日本甫经换约、请觐,和好如常,台湾生番一节,并未先行商办,岂得遽尔称兵?即冒然构兵,岂可无一语知照?此以理揆之而疑其未确也。""近年东洋新闻百变,诈伪多端,巴夏礼与该国情好最密,代为虚张声势,故作疑兵,恐难尽信。威使(指威妥玛)续称日本并未有向中国称兵战书明文,且有钦差大臣(指柳原前光)前来中国之议,以此推之,似无发兵之心数语,似尚平实。"72事实上,尽管日本方面起初并未正式照会清政府,但闽浙总督李鹤年曾收到厦门同知李钟霖转来的西乡照会,也曾察觉日本军舰在厦门停靠,然而,清政府却总是幻想与之"按约据理",73处处陷自己于被动,生生错过了有效阻遏日本侵略行径的时机。其一,没有把握舆论的主动权,不仅未能利用国际舆论的有利态势向日方施压,反倒使自己成了舆论攻击与施压的对象。国际上,"日本在台军事行动告一段落之后,无论是在日的英文报刊,还是在华的英文报刊,基本趋于一致,多贬抑中国。"74国内方面,具有英资背景的《申报》一方面在事发之初,不满于清政府的消息打探工作,对其毫不知情深感诧异与遗憾:"夫此役关系重大,重师遽兴而不先为传知议局也,岂有斯理乎?"75"虽至今日,亦未尝由本国窥得其意志!"76同时,其亦对清政府的守口如瓶颇有微词:"闻前、昨二日,本处(上海)宪司与驻此之东洋领事文书往返繁多,不知相议何如?"77另一方面在中日进行善后谈判之际,《申报》一味劝清政府忍让,较少顾及是非正义与中方利害:"今若果有议法可兼全国体而又免战祸,想中国众民无不欣然愿闻也。而紧按万国规例以行此,既非稍有取辱,反示人以诸事惟理为主也。夫万国规例既载有'我民若犯彼国之民,总须设法惩办',欲用银与己民动兵,理亦然也。故日人原来所用银若干以自办番人,我国支之亦可也。"78其二,未能充分认识到新闻消息的情报意义,仅以"风传""风闻"视之,直接影响到清政府的探查与布防工作。在日本兵侵台之前,国内外舆论大作,清政府实际上仅向日本驻华外交人员打探消息,这无异于与虎谋皮,不但无法侦知实情,反被彼方烟幕弹所迷惑;而于军事布防上则长期未有实际举措,沈葆桢等赴台之时,日本在台军事行动已告一段落。

  三、结 语

  琉球漂民事件激起了日本国内的侵台论,"琉球处分"的顺利推行则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台野心。自1872年开始,日本侵台论便已在国际上传播,至1873年,有关日本侵台的消息此起彼伏。这些舆论前奏,尽管在某些方面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但其决策层并不十分相信。

  1874年日本正式部署侵台,原本日本政府并不想刺激中国以及国际社会,属意于秘密从事。然而,在日的英文报刊率先将此部署曝光。此次曝光影响极大,首先引来了西方外交使团的集体干涉,连一向暗中支持日本侵台的美国公使也表示"严禁出借船只及人员".消息传到中国,即引起清政府的警觉,奕�嘱令南洋大臣、北洋大臣、闽浙总督、福州将军等人将"新闻纸内所叙日本兴兵赴台各节","密饬确切探访".中国各级官员的频繁探访,一度令日本外交官不无忐忑,品川等人甚至有过劝阻日本侵台的念头。然而,由于品川等人缄口不言,这些"探访"所得甚微,并未达到奕�"确切探访"的预期目标。不仅如此,品川还大肆散布江藤新平等逃窜海外的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中国朝野的注意力。总之,尽管清政府消息较前灵通,李鹤年甚至收到过厦门同知李钟霖转来的西乡照会,但是,清廷高层并未真正重视。这种轻忽的态度令清政府处处陷入被动,生生错过了有效阻遏日本侵略行径的时机:其一,没有把握舆论的主动权,不仅未能利用国际舆论的有利态势向日方施压,反倒使自己成了舆论攻击与施压的对象;其二,未能充分认识到新闻消息的情报意义,仅以"风传""风闻"视之,直接影响到清政府的探查与布防工作。

  尔后,对于日军在台战斗细节,中国舆论界及军政界因无法获悉一手消息,基本蒙在鼓里;而日本方面却因有随军记者岸田吟香、豪斯等参与报道,致使国际舆论界充斥着日本的一面之词。79
  注释
  1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以欧美列强为师,妄图走殖民扩张的老路。明治政府立足未稳,便效仿列强,与中国订约,企图获得同列强类似的特权。由于中国坚持不让,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条约,基本上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因此,日本方面并不满意,进而要求改约。
  2两岸史学界基本认为,有关琉球漂民事件的消息最先由柳原前光函告日本外务省。如台湾学者藤井志津枝表示:"日本政府最初获得琉球漂民被杀害的'台湾事件'(即琉球漂民事件)的消息,是从天津的柳原前光寄给外务卿副岛种臣的明治五年(一八七二年)四月十三日的书函。"见藤井志津枝:《日本军国主义的原型--剖析1871-74年台湾事件》,台北:三民书局,1983年,第55页。大陆学者米庆余表示:"京城刊载琉球漂民受害事件后,时在北京的日本外务少丞柳原前光(因欲修改始订不久的中日修好条规而来),立即将之报告本国外务省。稍后,出使琉球的鹿儿岛县吏奈良原幸五郎、伊地知贞馨 (壮之丞)也把此事报告县厅。"见米庆余:《琉球漂民事件与日军入侵台湾(1871-1874)》,《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21-22页。由于柳原前光报告的时间与奈良原幸五郎等人报告的时间相隔不久,因而有学者表示:"日本几乎是同时由两条途径获得这个事件(琉球漂民事件)的信息的,一条途径是从中国,另一条是从琉球。"见张振�:《关于中国在台湾主权的一场严重斗争--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之役再探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第92页。
  3朱忆湘:《从华文报纸论1874年日军滋扰台地事件--以国家安全与新闻自由为中心》,台湾淡江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4刘丽:《论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申报〉的舆论动员》,《阅江学刊》2014年第6期。
  5Matthew Fraleigh:"Japan's First War Reporter:Kishida Ginkō and the Taiwan Expedition,"Japanese Studies,Vol.30,No.1,May 2010,pp.43-66.
  6聂友军:《1874年横滨英文报刊对"台湾远征"的报道:以〈日本笨拙〉与〈日本邮报周刊〉为中心》,《年报非文字资料研究》2014年第10期。
  7朱玛珑:《外交情报与港际报业:以1874年台湾事件日、中两国轮船运兵消息为例》,《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2006年第93期。
  8林呈蓉:《牡丹社事件的真相》,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第34页。
  9《琉球商人为台湾生番杀害》,《申报》1872年11月15日(阳历,下同),第4页。
  10《钦差大臣恭亲王等奏》,见贾桢等:《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第71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 5756-5757 页。
  11《译东洋报论钦使来议台湾惩凶事》,《申报》1873年4月2日,第1页。
  12岭南莲塘生:《辨东洋报论使臣来议台湾惩凶事》,《申报》1873年4月5日,第1页。
  13《论台湾生番宜惩办事》,《申报》1873年4月9日,第1页。
  14《日本使臣来中国理论台湾生番杀琉球人事》,《申报》1873年4月9日,第2页。
  15《函述新闻纸内有台湾土民生啖琉球难民由》,1873年4月26日,清总理衙门档01-21-052-02-036,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
  16《函述台湾土番生啖琉球难民由》,1873年4月26日,清总理衙门档01-21-052-02-033,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
  17李鸿章:《复福建抚台王》,见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第30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 534 页。
  18《函述日本使臣副岛到津面论朝鲜宜与修好及秘鲁请立和约各情又约本许改用国玺并致本署信函由》,1873年7月10日,清总理衙门档01-21-052-02-059,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
  19《日本使臣副岛未据南洋咨报由沪起程如换约难据定议当令陈关道妥为款迟并云闻日本欲与高丽构兵由》,1873年2月27日,清总理衙门档01-21-052-02-007,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
  20《日本使臣副岛未据南洋咨报由沪起程如换约难据定议当令陈关道妥为款迟并云闻日本欲与高丽构兵由》,1873年2月27日,清总理衙门档01-21-052-02-007,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
  21《函述日本使臣副岛到津面论朝鲜宜与修好及秘鲁请立和约各情又约本许改用国玺并致本署信函由》,1873年7月10日,清总理衙门档01-21-052-02-059,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
  22《函述日本使臣副岛到津面论朝鲜宜与修好及秘鲁请立和约各情又约本许改用国玺并致本署信函由》,1873年7月10日,清总理衙门档01-21-052-02-059,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
  23《咨据台湾府禀详述生番杀害琉球难民详细情形由》,1873年7月23日,清总理衙门档01-21-052-02-064,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
  24"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Jul 26,1873,in 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p.65.
  25《征生番信》,《教会新报》1873年8月9日,第8-9页。
  26《发兵赴台湾信息》,《申报》1873年10月10日,第2页。
  27据邬国义考证,"忝生荣阳氏"为郑观应之笔名,《释拟征台湾生番论》一文为郑观应所作。见邬国义:《郑观应〈救时揭要〉新考及集外佚文》,《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28忝生荣阳氏:《释拟征台湾生番论》,《申报》1873年11月10日,第1页。
  29《咨据台湾府禀详述生番杀害琉球难民详细情形由》,1873年7月23日,清总理衙门档01-21-052-02-064,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
  30藤井志津枝:《日本军国主义的原型--剖析1871-74年台湾事件》,台北:三民书局,1983年,第102页。
  31[日]日本东亚同文会:《对华回顾录》,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1页。
  32《因讨伐生蕃而应逐次处分之条件》,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二,南投:"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5年,第119页。
  33[日]日本东亚同文会:《对华回顾录》,第42页。
  34藤井志津枝:《日本军国主义的原型--剖析1871-74年台湾事件》,第117页。
  35Danny Orbach,"'By Not Stopping':The First Taiwan Expedition(1874) and the Roots of Japanese Military Disobedience," 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Vol.13,No.1,Winter 2016,pp.29-55.
  36《英国公使函询寺岛外务卿有关军队往台湾出发之传闻》,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二,第119页。
  37《寺岛外务卿函复英国公使有关派遣我官员等前往台湾社寮事宜》,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二,第125页。
  38《英国公使致函寺岛外务卿申明局外中立之意义》,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二,第127-128页。
  39《寺岛外务卿函复英国公使有关清国并无敌视我国之由来事宜》,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二,第128页。
  40《英国公使函复寺岛外务卿有关台湾地方为清国管辖事宜》,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二,第128-129页。
  41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二,第132-133页。
  42《美公使致函寺岛外务卿有关因报纸报道日本征蕃条款而禁止该国人民及船舰等接受日方使役事宜》,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二,第133页。
  43《寺岛外务卿与美公使对于台湾事件之谈话记录》,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二,第136页。
  44[美]爱德华·豪士:《征台纪事--牡丹社事件始末》,陈政三译,台北:台湾书房,2008年,第42页。
  45[美]爱德华·豪士:《征台纪事--牡丹社事件始末》,第45页。
  46《寺岛外务卿与李仙得台湾事件对话书》,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三,南投:"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5年,第181页。
  47《东洋来报》,《申报》1874年4月14日,第1页。
  48"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Apr.18,1874,in 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p.330.
  49[日]藤崎济之助:《台湾史与桦山大将--日本侵台始末》上卷,台湾日本经济学会译,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3年,第264-265页。
  50《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等奏》,见宝�等:《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93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8538页。
  51《沈秉成来函致品川领事》,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三,第154页。
  52《品川领事致陈福勋等复函》,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三,第158页。
  53《小牧昌业抄录驻上海神代书记生与应宝时谈话及其他侦查书》,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三,第196页。
  54《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等奏》,见宝�等:《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93卷,第8540-8541页。
  55《据津海关道禀日本逆首江藤新平坐轮船逃窜又接上海道禀知逆船已为日本拿住该匪逃匿无踪照录咨明由》,1874年3月28日,清总理衙门档01-34-011-02-003,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
  56《据津海关道禀日本逆首江藤新平坐轮船逃窜又接上海道禀知逆船已为日本拿住该匪逃匿无踪照录咨明由》,1874年3月28日,清总理衙门档01-34-011-02-003,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
  57《咨据上海道禀称日翻译官面称有该国乱民为首者乘小火轮船有赴上海之说请饬各口防由》,1874年3月22日,清总理衙门档01-34-011-02-002,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
  58朱玛珑:《外交情报与港际报业:以1874年台湾事件日、中两国轮船运兵消息为例》,《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2006年第93期,第10-11页。
  59《台湾军务实录》,《申报》1874年7月22日,第2页。
  60《大隈长官于长崎去函大久保参议有关品川领事与清官书信往来、柳原公使赴任案》,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三,第156页。
  61《寺岛外务卿与李仙得台湾事件对话书》,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三,第181页。
  62《三条太政大臣函致大隈长官有关停止雇用美国人及船舰事宜》,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二,第137页。
  63Danny Orbach,"'By Not Stopping':The First Taiwan Expedition(1874) and the Roots of Japanese Military Disobedience," 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Vol.13,No.1,Winter 2016,pp.29-55.
  64[日]藤崎济之助:《台湾史与桦山大将--日本侵台始末》上卷,第276页。
  65"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May 9,1874,in 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p.410.
  66"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May 9,1874,in 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p.410.
  67《记东洋假道伐台湾事》,《申报》1874年5月19日,第1页。
  68Danny Orbach,"'By Not Stopping':The First Taiwan Expedition(1874) and the Roots of Japanese Military Disobedience," 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Vol.13,No.1,Winter 2016,pp.29-55.
  69《公布派遣对台湾生番兴师问罪之师云云》,见黄得峰、王学新译:《处蕃提要》卷三,第184页。
  70《再论东洋伐台湾事》,《申报》1874年5月21日,第1页。
  71"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May 30,1874,in 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p.472.
  72《总署复福州将军文煜函》,见王元�:《甲戌公牍钞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第18-19页。
  73米庆余:《琉球漂民事件与日军入侵台湾(1871-1874)》,《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27页。
  74张继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的报刊舆论态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141页。
  75《再论东洋将征台湾事》,《申报》1874年4月17日,第1页。
  76《译东洋中华两国近事》,《申报》1874年5月8日,第1页。
  77《再论东洋将征台湾事》,《申报》1874年4月17日,第1页。
  78《中东定局之事宜》,《申报》1874年10月19日,第2页。
  79参考张继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的报刊舆论态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