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古港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关系探索

发布时间:2010-11-13 14:10:53
  摘要: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重要起源地,它们分别是南宋时期的福建泉州港、元明时期的福建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叶的广东樟林港。樟林作为红头船的故乡,在经济史上曾经是粤东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如今繁盛的樟林古港已经永载史册,新樟林正在重写繁荣昌盛的史页。
  
  关键词:樟林古港;“海上丝绸之路”;红头船;对外贸易
  
  樟林是红头船的故乡。这块古老的地方在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就已标有它的名字。樟林古港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澄城镇北面15公里处的东里镇樟林乡。樟林是因为当时山边一带樟树成林而得名,现在那里已经很少见到樟树。距今150多年以前,樟林港已是一个持续200多年的对外贸易大港。它在历史上曾经是粤东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源地,是东南沿海的移民口岸之一,迄今也是全国着名的侨乡。
  
  一、樟林古港溯源
  
  早在宋朝时期,樟林已有居住人口。在樟林乡附近的山上,至今尚留存着一些宋代的坟墓。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1068-1161)是距樟林西面5公里的隆眼城人,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中进士,其墓地就在莲花山后。元代,有居民分散居住于樟林附近的山边。明朝初期,村民集居在石壁头山边[1].据当地人说,石壁头是受海潮冲击而形成悬崖峭壁,现在当地有人称它为“跌死鬼”.由于受到海潮冲击,加上盗寇的侵毁,生活在石壁头山边一带的居民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移聚南涯新埔,仍沿用樟林村名称,筑阳寨,属饶平县苏湾都[1].樟林人从此过着“耕山捕海”的生活。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属澄海县苏湾都[1],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庙宇,分为东西南北四社[1].清初再创建塘西、新陇二社,合称六社。这时的樟林,已是滨海埠头,“鱼鲜盈市”之地,名扬潮州了。
  
  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樟林创建商埠[2].但是,这个时期樟林还不能真正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因为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闽粤沿海地区是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前进基地,以后郑成功在台湾树起抗清大旗,闽粤沿海战火不断,清政府除了加紧对以台湾为基地的郑成功军队进行军事进攻,还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强迫沿海地区居民内迁。在这个战乱的环境中,进行海上贸易是不可能的。樟林港的兴起,98第7卷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后,那时清朝的统治已较为巩固,台湾的抗清基地被清政府所征服,自明朝以来的海上倭寇也基本被消灭。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对外贸易,故此海运贸易逐渐活跃,樟林港也随之逐渐兴盛起来。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樟林改称为镇,设在本埠的东陇河泊所也改为樟林巡检司[1].巡检司在明清时常设于关隘要地,巡检官是县令之属官,其职责是为辖区训练警备兵、巡逻和逮捕盗贼等。这个时期,樟林已经发展成为粤东地区的大港口,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源地。
  
  二、清代樟林古港与“海上丝绸之路”
  
  樟林古港在清代时成为粤东地区的大港口。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樟林建的风伯庙碑文记载:“建庙者何?祈风也;建于澄海樟林者何?澄滨大海,民业于海,樟林尤河海交会之墟,闽商浙客,巨航高桅,扬帆挂席,出入往来之地也。”这就说明樟林是一个河海交汇的港口。由于当时的航海条件还相当落后,樟林港又是一个河海交汇的河港,没有宽阔的海湾,也没有深水码头,正好适应当时的航海条件和运输规模。另外,樟林港在地理位置上同福建南部的厦门港距离很近,故厦门港有部分外贸物资要经过樟林港转运。所以樟林成为闽商浙客往来之处,巨航高桅,扬帆挂席,贸易繁荣。
  
  樟林港的兴起,也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到了康熙中后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了发展,贸易也随之繁荣。那时,我国同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的贸易频繁,货物种类繁多。从中国外运的货物有生丝、绸缎、瓷器、糖等,运进的货物有金银、海味、大米等。特别是中国同暹逻的贸易更兴旺,每年从上海、宁波、泉州、厦门和潮州等地开出的货船有五、六十艘之多。康熙曾下诏礼部,同暹逻使臣议定,每年运米30万石到福建、广东和宁波3处,可免征税,以后又制定了奖励贸易的办法。因此,暹逻的商人来闽、粤等省贸易也很多。樟林港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发展。
  
  清代乾嘉之际是樟林港的黄金时代。据《晏海渺论》记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六月初三,海盗烧劫樟林港准备北上商船六十余号。船各装糖包(每船三千至四千包,连船计值数万两)……”可见当时来往樟林港的船只规模之巨大,贸易之兴盛。樟林港航线北通福建、台湾、杭州、宁波、上海、山东、天津、日本;南达广州、雷州、琼州,以至越南、暹逻、马来亚、婆罗州和印尼等[2].即所谓“上溯津门,下通琼趾”①。运载的货物多为糖(主要销江浙、北方和日本)、陶瓷、蚕丝、土布、砖瓦、烟草、干果(主要销南洋各国);运回的货物主要有棉花、布帛、生丝、锦缎,并从南洋运来大米以及象牙、犀角、黄金、苏木、燕窝、海参等[2].这个时期,中国正是依托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而走向世界的,广东与内地广袤的经济腹地和全球化的贸易网络紧紧交织在一起并从中获利。
  
  乾隆七年(1742年),澄海县知县杨天德发布告示招商民在樟林河沟两旁荒地建店铺102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批准商民之申请,增建店铺12间,前后共新建店铺114间。这些店铺组成了长发街和古新街,初步形成新埠市的规模。这个时期还先后建设了广盛街、顺兴街、洽兴街、永兴街、仙桥街、仙园街,连同嘉庆年间所建的元通街,合称九街。这些街道的店铺凡是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各种用品,应有尽有。仅仙桥街后期就拥有店铺和作坊60间左右,长发街在当时也十分繁盛,故有“金仙桥,银长发”的美称。在樟林河尾仙桥街蔡厝内,有建于乾隆年间的“藏资楼”,是从澄海程洋岗迁来樟林居住的红头船富商蔡彦的栈房和住屋。这些都说明,随着海运贸易的逐渐繁荣,樟林港逐渐兴盛。
  
  为了适应海运贸易的发展,樟林港也就出现了服务行业,早期在仙桥街修建了一批栈房,供来往客人居住,现在残址尚存。随着海运贸易不断发展,于嘉庆七年(1802年)又兴建了栈房式的街道--新兴街。新兴街全长187.3米,东西街口各有书写街名的石牌坊。东西两坊“新兴街”三字,字体各不相同。东面石坊向街处,有“紫气东来”四字,气势雄伟。东部石牌坊外建有“永定楼”(即观海楼),占地约800平方米,匾额“永定楼”三字仍可辨认。永定楼系樟林古港早期之独立货栈,遗址尚存。新兴街共有两层楼的货栈54间,每间宽5米、深16米,最深2l米。全部货栈的楼房都以巨楹厚板为料,可以堆载大量货物。街中部稍向北面处建有一码头,便于起卸货物,可直接进出货栈。码头接街处设石门水闸,用于防洪制潮,码头东侧建“娘祠”“福德祠”.街中有一栈房,门额有“安平栈”3字,至今仍在。整条新兴街的旧址至今还基本完好。上面所说的樟林六社,连同新兴街合称七社。七社九街的建成,标志着樟林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埠市。
  
  还在乾嘉时期,樟林的人口已经相当密集。修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潮州府志》用“人烟稠密”来形容的只有樟林一处。人口密集也是樟林成为埠市的标志之一。因为埠市繁荣,船只出入繁忙,行人增加,为了方便客人往来,樟林乡民于乾隆二十四年(1769年)集资把仙桥由木桥改建成石桥,桥面铺上5条长约4米、宽厚约1米的石梁,十分坚固。这些都说明了樟林的埠市建设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
  
  从设关情况也可以看出樟林港的繁荣。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粤海关,粤海关在潮汕设立税馆共18处,澄海占5处,其中樟林和东陇各占1处,设在樟林的叫樟林口。税馆的任务是查验进出口货物,按规定征税。当时澄海所收的税额接近全省的五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到,当时澄海在广东的海运贸易中位置的重要,而樟林港则是澄海海运贸易的主要港口。对樟林港贸易的管理也随着发生变化。原先,樟林港与南洋的贸易是由广州十三行管理的,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这种管理机构已经不再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所以设立了福潮行,樟林港的贸易归由福潮行管理。
  
  三、樟林古港与红头船
  
  在过去的潮汕地区,一谈及樟林港,就会使人想起红头船。红头船是一种高桅大型木帆船,有单桅、双桅和三桅,船的长度有20米至40米,大小不一,小的每艘载重几十吨,大的上百吨乃至两百多吨。它是用南洋出产的坚实名贵木材制造的。红头船的管理严密,有明确的分工,设有船长、舵公和押班等。每艘船都有船主,他们大多是富商巨贾。由于船腹刷成白色,船头漆得鲜红,并画了两只鱼眼睛在船头两侧,人们便把它称为红头船。樟林北社“和春号”洋船有对联云:“和之璧,隋之珠,璧合珠联歌满载;春自南,秋自北,南来北至庆荣归”.据说昔时有“洋船之乡”美称的樟林月窟乡,曾经拥有红头船18艘,这也可以看出当时樟林海运之旺盛、贸易之繁荣。1971年至1972年,在樟林港遗址附近的南洲和和洲河床先后出土两艘双桅红头船。其中一艘长39米,宽13米,5层。另一艘长为28米,船舷旁刻有“广东省潮州府领口双桅一百四十五号蔡万利商船”.据考证,这两艘船系清代樟林古港远航船只。
  
  四、结语
  
  樟林港到了嘉庆末年,已经逐渐淤塞,大的洋船已不能进入樟林港,樟林逐渐变成一个内陆乡镇。加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汕头被辟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商埠,樟林的地位被汕头所代替,红头船也被现代的机械轮船所代替。
  
  多少个春秋过去了,昔日繁华的樟林港剩下的只有斑驳零落的遗址。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使古港获得了新生。繁盛的樟林古港已经永载史册,新樟林正在重写繁荣昌盛的史页。
  
  注释:
  
  ①津门:天津的旧称。趾:即交趾,今天的越南。
  
  参考文献:
  
  [1]澄海县地名志[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86.
  [2]澄海县文物志[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87.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