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范式新探索

发布时间:2013-02-19 18:41:51
  摘 要: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如从对局部、微观的经济现象入手开展研究,注重精确的定量研究,注重对经济结构的研究,注重解释经济现象。这些特点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无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动态的经济整体,忽视了经济结构所体现出的外部特征和功能,因为注重精细化研究而忽视了对宏观经济规律的认知,从而放弃了预测的功能,难以指导经济实践。因此,经济学应加强对经济史所体现的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并运用有关成果为避免重蹈经济覆辙、有意识地实现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 经济学; 研究方法; 方法论; 范式; 西方经济学
  
  一、西方经济学的尴尬
  
  当前,西方经济学在我国比较流行。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所提出的各种主张一般是根据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做法提出的。例如,有经济学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倡导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这是从西方的经济实践中引进的据说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然而在清朝末年,中国各地的近代实业普遍实行的就是股份制。清末之际,政府资金有限,因此为了修铁路、开矿山、办企业,清政府不得不向民间或外国募集资金、募股,股份制实业企业在当时的中国已普遍流行。后来清政府意识到靠这种办法国家无法对整个国家的铁路建设、资源开发等进行统一、有效的规划,各个省份的具体的铁路项目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统一的网络,因此清政府决心收回公私合办或完全由民间资本开办的铁路,将私人股份退回,变股份制为国有制,进而由国家对全国铁路网进行统一的规划,以实现合理发展。但清政府在退回民间股本的过程中操作不当,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湖北的部队被调往四川戡乱,从而才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机会。总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只是在如何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少有人跳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来寻找一条研究经济现象的路径。
  
  然而,西方经济学堪称一门尴尬的学科---看起来蔚为大观,但又无法对经济现实作出预测、无法对经济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在经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世界爆发了1929 - 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经济学家并未预测到这次危机的发生;“二战”后在红极一时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了长期的“滞胀危机”,经济学家也未能预测到这次危机的出现;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美国出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导致世界经济遭受拖累、至今仍增长乏力,经济学家同样未能预测到这次危机的到来。可以说,经济危机似乎每次都能逃过经济学家们的眼睛而潜入经济生活之中,不要说靠经济学家来预防经济危机,经济学连警讯都无法发出。这就提示人们,并不是经济危机有多么狡猾,而是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存在缺陷---事实上,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促进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往往不是学者的重大发现,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只有遭遇了危机,西方经济学家们才会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新理论。又如,现实中存在着如下一种尴尬的情况: 如果经济真理掌握在经济学家手中,那么经济学家就应当都是富翁,因为经济学家如果能够预测市场在未来的走势,就好比掌握了内幕交易信息,那么即便经济学家在最初只拥有少量的资本也可以通过逐步的投资而变成富翁,但是在现实中,经济学家们往往在财产上都是普通人,即便是最着名的西方经济学家亦是如此。因此可以进行如下推论: 经济学家并不掌握经济真理( 或者说并未掌握足够的经济真理)。反过来也可以推论: 长期拥有较多财富的富翁们的手中一定掌握着经济真理。从这一意义上说,研究经济的最好的办法,是向那些长期富裕的人请教经济经验。笔者相信,这些富翁总结出规律的过程定然与本文后文提出的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相一致。
  
  或许有人会说,西方经济学的宗旨只是解释经济现象,而非预测经济走势。但是本文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经济学是从经济实践中产生; 第二,经济学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经济学必须接受经济实践的检验;第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学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指导经济实践,而指导经济实践方面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对经济走势作出预测。
  
  因此可以说,当前的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尴尬的学科,这主要体现在既有的经济学很难为人们的经济实践提供指导。西方经济学家自己也承认:“正如沙克尔(Shackle,1972:465) 说的那样,源自于对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的‘知识的空白’(gaps of knowledge) ,使理性‘笨手笨脚',无法起作用。”[1]那么,为什么目前的经济学很难预测经济走势、指导经济实践? 为什么目前的经济学会成为一门尴尬的学科? 其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原因来说,经济实践本身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现象,对这一复杂现象进行研究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时至今日人们并未很好地认识经济现象,更遑论对其作出预判了。从主观原因来说,时下流行的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很难指导实践,是因为其研究思路存在局限性。
  
  二、西方经济学既有研究范式
  
  一个众所公认的事实是: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特点。西方经济学是西方人的思维的产物,带有其思维习惯的鲜明特点。下面首先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进路,之后再总结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由于经济实践是非常复杂的,是由成千上万个乃至无以计数的、相互作用的因素动态地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因此似乎很难对经济这一范畴进行总体性的研究。故而既有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往往把复杂的经济实践分解开来,首先研究经济生活中的某一个因素所能造成的影响( 如A导致B,或A导致B、C、D……) ,之后再尝试着把若干因素综合起来( 如A导致B,C导致D,A C导致B D……) ,通过这种方法以求逐渐掌握经济活动的全貌。形象来说,这是一种“盲人摸象”式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局部而力求最终掌握整体,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主要还是因为经济现象过于复杂,很难进行总体性的研究。
  
  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一般采取的基础性的研究办法是:
  
  第一,把综合的经济实践分解开,从一个简单因素入手,逐渐进行知识积累。例如,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研究了交换能力对劳动分工的影响[2]、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研究了工业对地租即土地交换价格的影响[3].但问题是,即便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积累,也未必能够认识经济的全貌。
  
  第二,把复杂的经济实践简单化,只研究其中的某些可以确定其所能产生的影响的因素。例如,欲研究A因素所能产生的影响,但现实中B因素同时在发生作用,B有可能对观察A所造成的影响产生干扰,因此将B控制住。由此也就无法揭示A与B之间的关系了,也就无法预测B在现实中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的影响了。例如,英国经济学家在研究国民收入的分配时谈到:“如果我们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即工人的工作能力和勤劳程度相同,各行业都同样为人所好且同样容易学会,并进一步假设,各行业需要某种特殊的技能,那么,上述论点就不会有很大的变动。”[4]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假设不变的条件都是在变化之中,因此有关研究结论与事实中出现的最后结果很可能是不一致的。
  
  第三,把动态的经济实践静态化,在将现实中的其它诸多可能对所欲研究的经济因素产生干扰的因素排除掉之后,也就相当于把本有可能与所欲研究的因素发生互动关系的因素排除了,由此所欲研究的因素就不再处在实践中的那种无时无刻都在活动的状态之中,而是处在静止的状态之中了。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研究资本的构成,再研究资本的动态流动。
  
  当然,人们一般会认为,似乎只有搞清楚了静态下的简单的经济关系,才能研究动态下的复杂的经济关系。但是,对静态下的简单经济关系的研究累积在一起,并不等于对动态的复杂的经济研究,这中间还存在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因此,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这种典型的研究思路,似乎永远无法掌握经济的全貌。
  
  此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精确化,例如会大量使用数学工具来确定、表达经济关系。对此,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等坚持主张经济学应成为数学科学:“我早认为,经济学既为讨究量的科学,自亦须在事实上……成为数学的科学。”[5]但是,这里涉及一个度量尺度的问题。例如,测量微观粒子的运动,物理学会用到一种微观的度量尺度( 如微纳米) ,测量天体运动,则需要用一种大的度量尺度( 如光年)。经济这一现象本身从总体上讲是很难测定的,因此用精确的尺度来描述经济现象是不合理的,反而用模糊的、大的尺度来描述经济现象,会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因此数学这种手段对于微观的、可精确化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是好用的,但是要想从总体上掌握由庞杂因素构成的经济现象,用小尺度的测量、描述工具就不合适了。
  
  综上所述,经济实践是复杂的、动态的,西方经济学即使研究清楚了某一( 或某些) 经济因素所能造成的影响,也难以说明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发生相互作用后会引发何种结果,更难以对经济活动中的成千上万的因素所能产生的综合作用进行预测。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可以掌握复杂的经济中的一部分真相,但难以掌握经济的整体性的真相。由于某一( 或某些) 经济因素并不能决定经济的走势,因此目前经济学家们凭借西方经济学无法预测经济走势。
  
  三、西方经济学既有研究范式的特点
  
  以上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下面总结西方经济学的典型研究方法的特点。在总结其特点之前,首先对人类的不同思维习惯进行总结,归纳为如下6点:
  
  1.整体认识方法与肢解认识方法的对立
  
  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的方法认为: 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必把事物拆分开来单独加以认识。这种方法可以以中医为例,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内部状况可以由外部的某些特征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办法确定肌体内在的病证。因此中医不注重对人体具体组织结构的研究。而肢解的认识方法可以以解剖学为例,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为了弄清楚事物的本质,需要对其进行分解,在研究清楚一个个组成部件之后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
  
  2.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联系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由各种联系交织起来组成的网络之中,因此要想解决问题不能单独从事物本身寻求解决之道,而要从与之联系的多方面入手,例如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某部分得病可能是其他病灶牵连的结果,因此不会对生病部位单独施治,其理想的组方必然针对病人身体的整体调理和恢复,而不是单独针对某一个病症开药; 而孤立的观点就是否认联系或对联系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典型的例子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正如如果认识不到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在没有发现电和磁之间的这种联系之前,人类是无法制造发电机的。
  
  3.功能视角与结构视角的对立
  
  功能的视角侧重于研究事物的外在功能表现而不注重具体内部的结构,比如我们看到人吃饭后就能够产生力量,进而从事各种活动,而不必关注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是如何转化为能量的,而人又是怎样消耗能量的; 而结构的视角则正相反,它要分别搞清楚人体消化、循环、运动等各个相关系统的构造。
  
  4.统一理念与差别理念的对立
  
  统一的理念认为整个世界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着可以一以贯之的内在联系,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以中国的“天人合一”“身国同构”思想为例,此外,这种思维方式还主张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论文往往采用类比的论证方法而不注重形式逻辑。另外以阴阳五行思想为例子,这种思想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而人体也是由同样具备阴阳五行性质的事物组成的。而与之相对立的差别的理念则根本不可能承认人体与世界都是按照同样的方式组成的,人体就是人体,外物就是外物,决不可混为一谈。
  
  5.模糊理性与精确理性的对立
  
  模糊的理性也是理性,但是它不注重量上的精确,而仅有大小、多少、合适不合适这种质的差异的概念,形象地来说,这种理性注重的是 1与- 1之间的差别、1与1000之间的差别; 而精确的理性则认为 1与- 1之间的差异与9999与10001之间的差异都是差别,是同样的差别,也就是说这种精确的理性对数量非常敏感,而模糊的理性更注重质的差别。模糊的理性更加直观,精确的理性更加具体。
  
  6.演绎性思维与归纳性思维的对立
  
  演绎性思维习惯于将既有经验推而广之,用过去的经验预测未来,例如,马克思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此预测资本主义社会在未来还会发生这种危机。归纳性思维可以以近代实验科学为例,即通过“眼见为实”的多次实验验证来总结出规律,但并不注重以总结出的规律来预测实践。
  
  当然,理性的不同表现形式还可以列举出很多。综合上面谈到的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六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以上六点中的前一种思维方式都是密切关联的,是同一种思维模式的不同表现,这种思维模式模糊、直观、表面化、功能化、综合、宏观、由内而外、抽象、更重视感觉。而以上六点中的后一种思维方式是另一种思维模式的不同表现,这种思维模式精确、眼见为实、数量化、结构化、分解、微观、由外而内、具体、更重实验。前一种思维模式可以被看作是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更加接近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后一种思维模式与西方的思维模式更加接近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是绝对的,仅仅是为了以示区别,因为上述划分本身就是一个不太严谨的概念,但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还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会对人的思维和行动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两种思维模式各有长处,可以互补。
  
  
  四、对一种新的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探索
  
  本文所说的研究经济学的新范式,就是以上述中国传统思维特点为基础的。例如在实践中人们会看到,一些人能够对经济走势做出正确的或近乎正确的( 尽管不是非常精确的) 判断。如果仔细推究这类情况就会发现,这些人不是根据西方经济学作出的判断,而是根据既往经济经验做出的判断。这就提示我们,研究经济学不能仅采用西方经济学的上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而要有其它的方法,那就是: 从整体上、宏观上、模糊地、历史地观察经济运行轨迹并抽象出经济规律,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并指导实践。也就是说,经济学研究应更加注重对经济史的研究并通过研究经济史而总结出一些宏观的经济规律。前已述及,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思路是把经济实践拆开一一进行研究,而本文提出的研究经济的范式是: 把( 一个地区的、一个行业的、一国的、国际的等等) 经济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观察经济的长期历史走势,总结出宏观的经济规律。须要指出,即便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其研究思路也是通过分解经济来研究经济,与本文提出的这种方法不同。当然,西方经济学也在尝试着宏观地理解经济,例如“作为伟大的马歇尔的得意门徒,凯恩斯认识到这位老先生由于唯一地强调微观而忽视了他后来所称的’宏观经济学‘.因而凯恩斯增添了宏观分析,集中研究和阐释失业问题,而对这个理论现象,在凯恩斯以前的每一个人不是不加解释地将其置于经济分析的场景之外,就是通过轻率地’假定充分就业‘而习惯地把它遮蔽起来了”[6].此外奥地利派经济学家也希望从整体上对经济加以解释,该派“方法论的基础是由米塞斯奠定,即人类行动理论; 由科兹纳扩展而成,即市场过程理论; 而哈耶克对价格、知识和市场过程的理解,也在整个奥地利学派的框架中起到重要作用”[7].尽管如此,从凯恩斯开始的西方经济学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也并未涵盖整个经济实践,而只是就其中的某些大问题---例如失业、人类行动的原理、市场过程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因此可以说,西方经济学日益将注意力从微观转向宏观,但这种转变的程度仍不能令人满意。
  
  本文提出的这种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 经济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因此研究经济的较好办法不是精确地、小尺度地、分解地、微观地去研究之,而是采取与经济本身同样的模糊地、大尺度地、综合地、宏观地的视角来研究之,即把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去观察。既然过去的经济与今天的经济并无太多的不同,同样都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 既然经济在历史上的运行轨迹本身就是经济内部的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未来的经济走势仍然是其内部的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过去的经济所体现出的运动轨迹就有可能在类似的情况下以类似的状态出现在未来。因此,尽管我们可能并不知道经济内部的诸多具体运行机制是怎样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根据历史上的经济经验对未来的经济走势作出判断。例如,通过观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公平与效率、经济自由与政府干预是矛盾的,但是在经济运行中又无法偏废其中之一,否则就会出现问题。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前,资本主义国家只重视效率不重视公平,只重视经济自由不重视政府监管,因此才出现经济危机,为了应对这场经济危机,西方国家开始注重政府干预和公平; 由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主要重视政府干预和公平,因此在70年中期以后出现了滞胀危机,为了解决滞胀危机,西方国家又开始重新强调效率与经济自由,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监管必然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投机行为的出现,因此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出现也是有必然性的,通过掌握上述历史规律,我们可以预测,在未来一个阶段中西方国家将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这样做是在弥补前一阶段中的经济政策的不足,如果不这样做而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那么西方经济不会有起色。
  
  当然,西方经济学的主要从微观入手的办法也有其优点。但是要看到,经济活动本身的宏观性非常强,因此我们可以用大尺度的、宏观的、模糊的办法来观察、研究经济,有时可以忽视小尺度的、精确的研究方法。例如,要想捕鲸鱼,就要用大网,网眼大些也没关系; 用普通的面积小、网眼小的网就不行了,面积小的网捕不了鲸鱼,网眼小的网用来捕鲸鱼则没有必要。经济就是鲸鱼、大象,其本身是庞大、纷繁复杂的,不能用手摸其局部,要放眼观察其整体。
  
  须要指出,本文提及新范式,并不是要取代旧范式,而是希望能够弥补旧范式的不足,让侧重点不同的两种范式各自发挥其优点,更好地实现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美]伊斯雷尔·柯兹纳。市场过程的含义[M].冯兴元,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张晓林,译,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9.
  [3][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228.
  [4][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下卷) [M].陈瑞华,译,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206.
  [5][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原理[M].郭大力,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2.
  [6][美]莫瑞·N.罗斯巴德。古典经济学: 奥地利派视角下的经济思想史( 第二卷) [M].张凤林,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4.
  [7]姚中秋。方法论与其制度含义[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