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和皮影艺术融合发展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1-08-07 07:31:03

  摘    要: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在追求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对其进行创新。将传统皮影艺术与电影结合起来,为电影注入民族性的血液,可以让我们的电影更加具有深度。一个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仅包含着强有力的科学技术,还应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现如今我国的影视作品缺少一定的民族性,缺少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为了增强影视作品的生命力,除了学习借鉴科学的先进技术、结合现当代的美术造型特点之外,还需要用中国特色的表现方式、表达形式,来制作具备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中国皮影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承载着无数劳动人民数千年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应该珍视先辈们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结合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将我国的影视艺术发扬光大。

  关键词:皮影;影视;民族性;

  一、皮影戏的诞生与发展

  皮影戏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古称"悬丝傀儡",相传是为招魂而制作的道具,后来慢慢地发展成为集多种表演艺术为一体,包含了光影、舞蹈、美术、雕刻、说唱等艺术[1],它也被称为"电影的先驱".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皮影戏起源于秦汉时期,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汉武帝过于思念去世的李夫人,每天无心朝政,郁郁寡欢。这时有一个叫李少翁的臣子想起自己在外出云游的时候,曾看到过一个小朋友拿着人偶玩耍,透过阳光的照射,倒映在地上的影子很栩栩如生,这个时候他脑子闪过一个想法,便试着用纸张剪出李夫人的身形,画上她平时喜欢穿的衣服的颜色,用木条作为支撑,制作出李夫人的人形,到了夜晚,光照在人像上,影子投在布帘上,以缓解汉武帝的相思之苦[2].这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起源。

  一直到了北宋时期,皮影戏才开始发展起来。直到宋、金、元时期,皮影艺术才开始逐渐兴起。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民间皮影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皮影艺术[3].皮影受到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各个阶层的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而且很多的富贵人家都会请着名的皮影师傅来制作皮影人偶,还相互比较谁家的皮影多,以拥有自己的皮影戏班为荣。与此同时,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中,他们会在节假日、结婚生子等喜庆的日子邀请皮影戏班来进行表演。皮影戏的鼎盛时期是在清朝,以成都为例,在清朝皮影戏班有十六家,并成为大众的休闲娱乐之地。在清朝康熙时期,礼亲王府就专门让八名官员来管理皮影戏[4].嘉庆时期,富贵人家在节日等喜庆的日子里都会邀请皮影戏班来进行演出。但是,在清代后期,因为官员认为戏班可能会聚众闹事,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开始封查戏班,甚至追捕艺人,皮影戏开始走下坡路。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皮影戏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国家积极鼓励各行业发展,皮影艺术也跟随潮流慢慢活跃起来。1955年之后,皮影戏开始广泛地传播演出,举行大型汇演,深受全国人民的欢迎。但是,很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皮影艺术迅速凋零,皮影和皮影艺人大量流失。

  皮影的演出曾经营造了欣赏交流的艺术空间,形成了具有人文意义的社会氛围,是传统审美精神的典范。皮影人偶在皮影艺人的操纵下,通过灯光的照射,把影子投射在白色幕布上,并结合乐器的伴奏和唱腔配合,演绎出完美的民间艺术,同时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艺术资源[5].

  在四川北部地区的阆中古城,有着历经八代相传的皮影世家,这个家族他们通过代代相传的皮影雕刻和演绎,成为国内外着名的阆中皮影,也被称为川北王皮影[7].王皮影创立于1666年(清代康熙年初),由王家禄创立,至今为止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到现在已经传到第八代。其一直在创新改革,第一,改革皮影戏班的模式,由过去的家庭戏班,拆分为三个皮影戏班,一个留在阆中,负责当地表演,另外两个出去巡回演出,以增加收入,并贴补在家的戏班;第二,对现有的传统的皮影戏剧目进行改革创新,并根据观众年龄的差异,演出不同类型的皮影戏,增加儿童剧、神话剧等;第三,增加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不再是皮影师傅在幕后面进行表演,观众在幕前进行观看。例如,皮影戏《皮影迪斯科》就会在表演结束后,增加与观众互动的情节,教给观众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皮影表演方法,让观众可以根据音乐来自己玩耍皮影,增加观众与皮影的亲密度,让观众能够融入皮影戏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在不断的创新改革之下,王皮影真正地走上了艺术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

  二、皮影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发展演变

  皮影被誉为"电影的先驱",包含了光影、美术、舞蹈、雕刻、说唱等表演艺术[1].早在1958年的动画短片《猪八戒吃西瓜》中,就汲取了皮影的表现技法、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但是,以皮影为题材的影视动画作品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却很少出现,大部分都是以剪纸动画和水墨动画为主。一直到2006年,动画片《顽皮东东》和《桃花源记》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空白。尤其是《桃花源记》,它是根据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改编的,通过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皮影、木偶、剪纸、水墨画等,给大家演绎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故事[1].一部典型的表现传统中国文化的国产动画片,一上映就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获得了多个奖项,在国际上也广受好评。短片中人物形象的设计,采用的是传统的皮影、木偶和剪纸,但是并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传统的皮影雕刻上,而是借助三维技术设计出人物和场景,同样也达到了皮影的效果,而且更加的美轮美奂。在背景方面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同样也利用了先进的三维技术,这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情节更加流畅,观众的观影体验更加舒适。影片将传统艺术与电脑技术相结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设计出拥有自身特点的动画片,这也是早期中国影视动画的特征之一,另外也丰富了影片的故事性。最近几年,中国的动画作品都大量地借鉴了传统文化,从其中吸收提取大量的故事素材和元素。《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着之一,有很多电视电影作品对其进行了改编。2015年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也同样取材于《西游记》,对孙悟空这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角色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和描写,并在故事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如皮影、戏剧、《山海经》里的怪物等,不同的艺术之间不断地相互叠加,从而使得大圣这个角色更加丰满,受到大众的喜爱,让人们对国产动漫的信心大增,并且票房大卖。所以,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吸取本民族的沉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从中寻找影视作品的故事题材或一些情节元素[7].现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都会出现大量的皮影元素,一方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将皮影艺术重新带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振兴我国的影视产业。

  在国外,也有一些影视作品运用到了皮影元素,如《花木兰》《功夫熊猫》《功夫熊猫2》等等。美国的好莱坞也十分重视皮影艺术,影片《功夫熊猫2》的片头部分,就是利用和运用皮影和剪纸的元素来制作的[8].在影片的结尾动画中,又再一次出现了皮影元素。在光影中,我们看到了主角阿宝的幼年时期所经历的坎坷,实现了首尾的相互呼应。另外,这部影片的票房也在全球范围内大获全胜,受到无数好评,国产影视作品也应该向其好好学习。

  皮影是一门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与创新,总结和集合了我国广大普通群众的智慧,拥有着极高的艺术美学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当国内还在为皮影艺术的传承发展问题进行苦恼的时候,在国外,皮影已经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和研究,不仅仅把皮影用到动画艺术中,更是成为了博物馆和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品,为研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和民间美术的语言家、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早在2006年就有高校将皮影艺术纳入艺术学院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也自发成立全国首个校园皮影协会,多次组织校园皮影表演,同时也打开了皮影艺术的新局面,填补了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空白。2007年创作的《三英战吕布》取材于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故事讲述了刘、关、张三兄弟与吕布之间的殊死搏斗,利用皮影的表现形式和皮影表演中的音乐节奏点共同来演绎,给我们一种全新视觉体验,这也是高校与博物馆首次合作的成功案例,作品也在国内大小型的比赛中获奖[9].2009年的《地域惊魂记》改编自《济公传奇》,也获得了一致好评和奖项。这些成功案例让当代的大学生重新审视传统皮影艺术,从中提炼出影视作品创作中需要的造型艺术、色彩艺术、艺术风格、音乐等,并结合现代的影视作品制作技术对其进行创新,这也成为皮影教学与科研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如今,高校的大学生将成为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所以更应该发挥学校的作用,加强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使用能力和再创作的能力,创作出更多拥有自己风格、内涵的动画作品。

  三、结论

  在现阶段,由于新媒体的出现,给皮影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们观看皮影大部分都是通过媒体或者博物馆,皮影艺术开始衰落。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皮影艺术曾经的辉煌和它产生的效益以及背后的文化价值。在影视作品中加入皮影艺术的造型元素,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人物服饰、饰品等的精细化,对整个作品的细节质量会有一个提高。影视作品借鉴皮影艺术中的部分元素,丰富了作品的元素、题材和本土根源,并传播了皮影文化。
  参考文献
  [1] 谢延楠。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 于向昀。今日十万个为什么·解密光的魔法[M].安徽: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3] 杨艳。浅谈皮影对舞蹈艺术的影响及其发展[J].戏剧之家,2013,(7):69-70.
  [4] 胡迟。余家皮影戏:时代边缘的影像记忆[J].江淮文史,2015,(6期):156-163.
  [5] 杨小艺。皮影艺术在中国偶动画制作中的应用与研究[J].商情,2016,(047):256.
  [6] 朱艳杰。川北"王皮影"的艺术[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06):143-147.
  [7] 刘亚莉。传统皮影戏的魅力与动画的创新[J].艺术评论,2008,(5):80-83
  [8] 王海宁。中国皮影艺术传媒化生存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13.
  [9] 范臻,等。三维动画与实训上[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