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国际传播

发布时间:2018-06-19 18:02:08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大力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对外交流, 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而且有利于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精华, 发展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扩大, 其倡导的基本精神和内在优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 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文化对外交流, 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 国际影响力;

  中华民族从五千年的历史征程中走来, 创造出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诞生以来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系统[1],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涓涓细流, 不但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提倡文化走出去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 如何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和传播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谐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的不竭源泉,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 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 已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之中, 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历史等各个领域, 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一) 传统文化的内涵

  1. 文化的概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广义的“文化”, 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科学、语言和文字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 是指精神创造及其成果, 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因此,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又具有时代特征。从历史性意义上看, 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也包括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2. 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 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的体现,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 如文献、文物等, 或以非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 如思想、观念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

  (二) 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

  1. 含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由此可见, 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 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2. 人文精神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人文精神的一些概念如“人道”“仁义”等表述便开始形成, 随着儒家学派的发展, 进一步对道义的内容和本质进行了论述, 即以仁爱思想为核心, 肯定人的价值, 注重伦理道德, 追求理想与和谐的理论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人文精神内容的例子非常丰富, 如《周易》中所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鼓励道德高尚的人应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又如《论语》中提到的“礼之用, 和为贵”, 阐释了礼的作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由此看来, 以人的价值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的理念不仅回答了什么是人以及如何做人的问题, 还进一步将人的命运、理想与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 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光辉灿烂的传统美德。

  3.“和合”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崇尚和谐, 以“和为贵”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这种以追求人际和善、社会和谐, 承认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理念我们可以概括之为“和合精神”。“和合”不仅追求的是和平发展, 更强调了一种凝聚力和包容性, 重视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之处, 不断融汇创新, 以达到“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的崇高境界。因此, “和合”精神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正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4. 开放包容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其内容之丰富, 底蕴之深厚, 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都所不能及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在于它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这同时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在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中, 不仅吸收了本民族的文化思想, 还对很多外来文化进行了融合。例如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开拓了对外贸易的往来, 还将古罗马、古印度等文明古国的政治、宗教、文化等介绍到中国,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 形成了人类文明的大繁荣。

  (三)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

  1. 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已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 建设文化强国、加强文化输出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传播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国所必不可少的阶段。在走向世界、与国际社会接轨过程中, 中华文化不可避免地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交流。中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必须注重增强文化的竞争力与渗透力。

  2.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我国文化遗产丰富,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 正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民族优秀精神对国家的存亡有着重要意义。首先, 加强传统文化建设, 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精神;其次, 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教育的过程中, 必然存在着重新解读和积极思辨[3], 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从而更好的将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再次, 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因素,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加快文化产业的对外输出和繁荣, 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

  (一) 传播中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 我国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些理念逐渐被国际认同, 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如“学汉语”“习书法”“练武术”“打太极”等, 纷纷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张张名片。2004年, 国务院开始实施汉语桥工程, 其项目之一就是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作为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与服务, 加强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 架起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道桥梁。另外, 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我国制定了一套适合国情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如近年来开展的“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等活动将中华文化近距离的展示给西方民众, 取得了良好的评价和积极的宣传效果。尽管如此, 我们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距离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要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引领国际社会学习的新风尚, 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 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 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意识欠缺

  个人作为国际文化传播的主体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4]。然而, 在现实社会中, 能够自觉主动的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人少之又少。究其深层原因, 还是个人的国际传播意识不够强, 甚至可以归结为教育中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反观我国的基础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就有明显的缺失, 如英语课程的设置往往是所有科目中占比最大的, 学生在学习英语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大于对语文的投入[5], 导致了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降低, 更谈不上能有细致深入的了解。因此, 教育的缺失和个人意识的欠缺大大削弱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2.“文化输出”的障碍

  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首先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 虽然熟悉外语的人才不在少数, 但能够将中华文化准确恰当的用外语介绍给国际友人的语言能力还显薄弱, 加之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很多人只知其名, 不知其实, 也给对外文化交流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 语言成为“文化输出”中遇到的首要障碍。其次, 面对英语强势下西方文化的入侵, 致使一些人对其盲目认同和崇拜, 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甚至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存在“落后”的偏差, 丧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我们对多元文化持包容态度, 但在对外交往中失去对本国文化主体性价值的信心却是可悲的, 因此, 文化不自信也是影响“文化输出”的一道障碍。

  三、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策略

  (一) 对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

  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在这方面的欠缺, 为提高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素养, 增进其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党在“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都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要走出去, 需要培养一批既了解中国文化精神又熟悉国际交流规则, 既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又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一方面要强化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中国语言文字、传统美德、优秀思想等的教育, 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外语这一媒介, 进一步加强在外语教学中灌输传统文化的传播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 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二) 对外加强多层级文化交流, 构建多元合作的传播渠道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政治的支持, 国家层面的政治外交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广泛性等特点[6],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需要依靠的主要力量。随着中外交流与合作的增多, 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也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间团体的交流互访因为缺少了官方模式的严肃色彩, 反而能够更亲和的贴近外国民众, 更容易被认可和接受。古往今来, 优秀的中华子孙凭借自身的成就向世界展现着中国智慧。如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 都将中国的先进文化传播给世界, 不但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杨振宁、成龙、姚明等当代科学、影视、体育界的名人, 也在各自的领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综上所述, 只有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渠道, 才能从不同角度形成传播合力, 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 创新文化传播手段,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 是保持文化升级的必要手段”[7], 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要从思想观念、内容形式、传播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对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与国际化整合。首先, 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清楚我们的文化定位, 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将资源创新性的转化为产品, 并能够适应国际需求和现代消费方式;其次, 在内容上要突出民族性和先进性, 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战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再次, 利用新兴传媒手段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 运用主流媒体、互联网、自媒体等高效率的传播方式主动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文化理念;最后,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运作, 利用市场的调控作用实现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 从根本上提升传统文化的自觉输出力和渗透力。

  四、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尽管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方面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如教育的缺失、个人意识的欠缺、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西方文化的霸权与强势等, 但总体的趋势是乐观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参与到文化传播的行动中来。我们相信,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帮助世界各国建立更加良好的国际关系, 解决人类发展中面临的不和谐问题, 进而成为引领国际社会发展的新思潮。

  参考文献

  [1]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的话语转换[J].求实, 2009 (5) :75-78.
  [2]杨欢.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7) :84, 26.
  [3]孙汝建.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重建[J].海外华文教育, 2014 (4) :384-394.
  [4]赵彩红.英语强势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J].山东社会科学, 2014 (10) :177-181.
  [5]雷买利.论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与教学中的地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3) :134-136.
  [6]肖盼.中国经典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 2011:1-41.
  [7]赵跃.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问题探析[J].理论学刊, 2014 (2) :124-127.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