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6-03-15 23:03:11
    摘要:从发展历史与规模、生源与招考方式、培养目标、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以及考评体系5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主要存在学科定位不清、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课题和研究经费困难和师资缺乏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1 发展历史与规模我国正规的护理教育开始于1888年,是世界最先在大学中进行护理教育的国家之一。1920年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开设护理本科教育,1952年停办后,成为单一的中专教育体制。1984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高等护理教育迅速发展。随着新的医学、护理模式的形成,现代护理观对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高等护理教育,提高护士队伍的学历层次已成为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已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中专教育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高层次护理教育体系。1992年起我国开始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第二军医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成为国内第一批护理硕士点,到2001年有10所院校设立硕士学位点。2003年,硕士点20余个,2004年增至30余个,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大学专科、本科、硕士三个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护理博士项目则刚刚启动。
  2 生源与招考方式目前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来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护理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二是在临床工作后通过自学考试或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后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国内护理院校的硕士生的招考方式主要有3种:全国统招、在职申请学位(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每种招考方式又针对不同的招生对象。统一考试的招生对象为:护理本科毕业生;从事护理工作,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单独考试招生对象为:护理本科毕业生及国家承认的护理专科升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工作4年以上。在职申请学位考试招生对象为取得学士学位和在所申请学科工作4年以上,而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则主要针对护理专业本科或专科毕业,从事护理工作3年以上的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及社区护理的在职人员。
  3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经确定,护理院校的各项工作就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了我国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此条例在总体方向上构成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护理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在具体业务培养目标上有所界定。目前国家尚未颁发统一的规定,国内各护理院校一方面借鉴国外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尝试适合本院系特点的培养目标,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目标。
  例如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硕士培养目标为:树立全面培养的观念,不仅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和科研论文,而且要通过课程学习和完成论文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北京大学医学部目前的主要目标是为高等护理教育培养教育工作者。姜安丽等将护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科研型研究生。并根据当前社会护理实践需求培养护理教育者、管理者和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临床护理人员。分析各护理院校的培养目标发现:我国目前护理硕士培养目标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完全统一的共识,各院校都充分认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护理专业的特色不明显,没有体现对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培养目标的研究还停留在描述性研究方面,缺乏调研性或试验性研究。
  4 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4.1 研究方向目前各校护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涉及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护理心理等各个领域。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学术优势又各有侧重。如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主要科研方向有护理教育、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及医院感染控制等。在不同的研究方向,各院校又有不同侧重,如山东大学护理学院的临床护理主要研究内、外、妇、儿科、重、危病人的临床护理,重点从事急救护理、脏器移植及ICU的护理研究。
  4.2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根据培养目标及学校的哲理、教师的价值观、资源及潜在学生群体来确定的。在美国,护理硕士教育项目确定了3种课程模式,即研究生核心课程、高级角色专业理论课程和临床专科课程。多数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护理学的专业内容;二是拓宽了护理学的教学范围,增加了人文科学的内容,并日益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也可以跨学院甚至跨学校聘请教师。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基本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标要求和基本一致的护理专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同时国内的许多护理院校也通过借鉴国外课程理论专家的新理论、新观点逐渐形成符合本国、本院系特色的课程体系。
  如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构建了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教学或临床实践4部分组成的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生依据培养方向完成80-100小时的教学实践或半年的临床护理实践。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哲学、护理理论、护理科研、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统计学以及专科基础课和实习课等;选修课是本校其他专业硕士水平的课程;在最后一年要完成1篇较高水平的硕士论文。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包括:哲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流行病学、高级卫生统计、护理理论、护理管理、护理研究、护理教育、护理教育实践、临床护理实践。
  5 考评体系国内护理院校对研究生考评的主要方法是学分制,要求硕士生在2-3年内修满30多学分,完成1篇综述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第二军医大学姜安丽等经过10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考核体系,认为严格考评是保证毕业生质量的基础,他们提出增加中期考评的办法,加强过程监控,在研究生全程学习过半时,由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评,内容包括思想素质、学位课程成绩、专业和英语、学术活动情况、科研工作进展;形式有审核资料、笔试、口试、现场提问等,成绩优秀者提供参加专项奖学金和优秀论文评选资格;不合格者,提出整改意见,半年后复考,仍不合格者,建议延期毕业或终止培养。
  6 问题及思考6.1 关于学科定位的问题护理学在国家的学科专业目录上,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根据护理学是应用性学科的性质,其培养的人才类型应该属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从研究生培养类型来看,应该为“专业学位”。但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8]6号文件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对象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在职临床医师”,在授予学位的标准中要求研究生“能独立处理本(二级学科)领域的常见病,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即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这些要求显然不适用于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但基于护理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还是安排了一定的临床教学实践,可是考虑到科研型研究生对学生研究能力和科研深度的要求,也无法让研究生花很多时间进行临床和教学实践。因此,一些专家认为:今日的护理已经逐渐形成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和临床医学不同的学科体系。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已经基本成熟。事实上许多国家的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药学均为独立的学科。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定位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培养方向、培养方案和学位问题,也才有可能促进学科的顺利发展。
  6.2 培养目标单一,角色功能模糊目前,我国护理科研水平不高,许多院校侧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即以护理教育为目标,培养目标单一。另一方面对护理硕士的角色功能认识不清,我国护理硕士教育应当为高级护理实践做准备,而高级护理实践又总是与临床实践、教育、管理、科研和促进专业发展密不可分。既然护理是以服务为导向,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是科研型和临床型都不应脱离临床,科研、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都要紧密围绕临床护理实践,“离开病人的护理将是无源之水”。有专家建议,现阶段除培养以教学科研能力为主的科研型研究生之外,还应侧重于培养发展实践能力的临床型护理硕士,如临床护理专家,同时护理教育者应当是高水准的护理实践者,高级实践者也应当具备教学能力。笔者认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角色功能包括:临床实践者、教育者、管理者、研究者及专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且各角色相互渗透、相辅相承。
  6.3 关于课程设置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各院校的课程设置,认为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专业分科不明显,如果本科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广而博,那么研究生阶段的要求应该是精而深,因此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研究方向后应该把重点放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学校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决定课程的侧重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各个领域的护理专家。目前国内现状是大部分的研究生在选课时并没有侧重自己的研究领域,学校也缺乏这方面的监督机制,结果是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能按时修完学校规定的学分,有的甚至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学分,但是,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发现自己没有任何专业特色,觉得自己好象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二是课程设制没有充分考虑到研究生招收对象的特点,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的生源有两种:一种是接受过正规本科教育的应届大学生,另一种是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在职护士或其他医务人员,这两者在学历起点、知识结构、临床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作为应届大学生,他们接受过正规的高中和大学教育,起点较高,知识结构比较完善,具有系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后者缺乏高中和正规的大学教育,大部分的起点学历为中专,但他们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应区别对待,对前者要侧重临床实践课程的比例,后者则要建立在本科文化基础知识之上,除学习专科护理课程外,还要补学一些必要的本科护理专业课程;通过这种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将不同起点的学生培养到某一相同的水平。
  6.4 关于研究方向和课题经费问题目前我国护理研究还没有比较固定的课题来源,许多导师手中没有研究课题和经费。虽然某种程度上说这样能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确定研究题目的能力,但是使研究力量无法集中,研究问题无法深入,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有学者提出应加强国际合作,逐步申请国家重大课题,从根本上解决研究方向和研究经费问题。同时积极呼吁在各级护理学术组织和个别单位设立护理研究基金。在完成国家和人民急需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培养护理学的研究生。
  6.5 师资缺乏研究生导师的素质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担任护理研究生导师者中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者甚少,许多导师都是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进行“补课”,即边学边指导,在实践中学会当导师的。现在我国招收护理研究生的院校有30余所,导师虽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但学历结构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够完善。所遴选的部分临床护理硕士导师临床经验虽丰富但缺乏科研能力,部分护理教育硕导,基础理论知识不够宽泛和扎实,知识面较窄,或外语水平较低,限制了学术视野的拓展;部分导师受过其它专业研究生教育,如临床医学硕士或博士教育,虽指导学生思路较开阔,但不能突出护理特色;同时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晚,导师指导经验也不足。显然,我国护理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很难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强护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已迫在眉睫。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加强业务培训以促进研究生导师的自身建设;此外联合培养模式已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纳并推广。第二军医大学充分发挥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势对师资进行培养,由有经验的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做护理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护理师资做第二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护理研究生,有效地发挥群体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和取长补短,更好地适应了当前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形势,还可以开拓新的研究思路,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山东大学护理学院由高素质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同时聘请国内外其它护理学院有影响力的教授/专家为硕士生指导教师,共同商讨研究生的培养策略,促进导师队伍的成熟。
  6.6 毕业生的去向问题由于护理硕士教育起步较晚,护理研究生毕业人数较少,对于护理硕士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据金羊网报道某市人民医院招聘护理员竟需要硕士学历,招聘负责人称为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需要招收不同层次的护理专业人才,招收的护理硕士暂时和大专、本科毕业的护士做一样的工作。至于这些护理硕士以后如何定位,该负责人称医院目前也在摸索之中。而从护理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的是教学、管理等岗位,而选择临床和社区护理工作的只占极少部分,这种护理研究生使用不合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护理人才的需求矛盾。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对护理研究生认识不够充分,存在不知如何使用的问题。某些管理者认为,护理工作由中专生及大专生承担已经足够,本科生都难以安排,何况研究生,遂将部分非管理型研究生安置到行政、领导岗位,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优势,影响了研究生专业潜能的发挥,出现护理研究生毕业后出国不归或流失现象。另一方面硕士毕业生对自己的角色功能认识不清,认为硕士毕业后不应该再从事临床,而主要是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而事实上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是科研型和临床型都不应脱离临床,科研、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都要紧密围绕临床护理实践。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加快我国CNS(临床护理专家)队伍建设。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护理硕士生的专业特长,以促进护理的前沿阵地临床护理实践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尤黎明,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41.
  [2]护理学硕士点:北京大学护理学院[WB/OL].   edu.cn/huli/index.htm[3]许迈进.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1):78.
  [4]李树贞.美国护理研究生教育概况[J].人民军医护理专刊,1994(1):68.
  [5]丛笑梅,姚景鹏.护理硕士教育与护理硕士的使命[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290-292.
  [6]姜安丽,李树贞,林 毅,等.我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70-71.
  [7]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The Essentials ofMaster’sEducation for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Washington D C,1996.
  [8]王锦倩,田 民.赴美国护理教育号察报告[J].中等医学教育,1998,16(11):43.
  [9]姜安丽,李树贞.我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71.
  [10]李文慧.面向21世纪护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4,19(7): 29.
  [11]李树贞.提高护理研究生导师素质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0):3.
  [12]姜安丽.我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71.
  [13]李文慧.面向21世纪护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4,19(13):29.
  [14]招聘护理员开出硕士条件医院称为提高护理质量[EB/OL].金羊网,2005-12-12(08:45:02).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