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层面

发布时间:2016-11-21 09:18:39

  摘    要:科幻长期被认为是国产电影的弱项。近年来虽然出现了《流浪地球》这样的佳作,但国产科幻电影从整体上仍离公众的期待、文化强国的要求相距较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应当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重要原则,在社会层面建设优秀的创作团队,培育能产的受众群体,构筑跨界的联系纽带;在产品层面探索新颖的表现形式,赋予深刻的思想意蕴,打造成熟的类别形态;在运营层面,运用精湛的叙事技巧,营造良性的产业生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国电影; 科幻电影; 系统观念;

  Abstract:Science fiction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weakness of domestic films.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such masterpieces as The Wandering Earth, the domestic sci-fi films are still far from the expectation of the public and the requirement of powerful cultural countr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e should take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system" a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1) at the social level, building an excellent creative team, cultivating productive audience groups, and building cross-border ties; (2) at the product level, exploring novel forms of expression, endowing them with profound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creating mature categories; (3) at the operational level,using superb narrative skills, building a benign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stablishing a 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Chinese films; science fiction films; systematic view;

  我国科幻电影自2015年以来呈现加速增长的势头,曾经连续四年达到年产百部的规模(2016-2019)。虽然2020年的出品数量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仍然有60余部问世。尽管如此,像《流浪地球》这样有震撼性的佳作很少,从总体上说离国内观众的期待相距较远,更不要说达到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的历史要求了。有鉴于此,必须加强对如何实现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本文提出:应当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促进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正如石永森所言,"电影是一种向大众传播特殊的变形信息的开放型文化系统。"[1]我们可以将科幻电影视为整个电影系统的子系统,引入笔者所提出的传播原理,从整体上看待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社会层面、产品层面和运营层面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社会层面: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在社会层面,科幻电影是由相关创作团队(主体)、受众群体(对象)和联系纽带(中介)组成的艺术共同体。他们主要作为动力源起作用。这不仅是指相关人士的合力推动了科幻电影的发展,而且是指他们之间的需求整合是科幻电影系统取得绩效的关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建设优秀的创作团队、培育能产的受众群体、构筑跨界的联系纽带实现的。

  1、主体:建设优秀的创作团队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高质量科幻电影所需要的一流创作团队,并非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研究相关人才的成长规律。尽管各国国情有所不同,偶然性对人才造就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但是,科幻电影创作团队须有跨学科视野,这一条估计是共同要求。上述视野的培养若能从娃娃抓起,那么可望收到良好的效果。科幻电影界顶尖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卡梅隆((James Francis Cameron)便是例证。虽然他们一个出生在美国,另一个出生在加拿大,但是其父亲都是电子工程师,母亲都是艺术家。这样的家庭结构有利于他们同时接受科技与艺术的熏陶。不仅如此,他们从小都表现出对电影的浓厚兴趣。斯皮尔伯格16岁就用300美元制作出外星人题材的科幻片《火光》(1962)。卡梅隆12岁开始写科幻小说,14岁就尝试用父亲的8毫米摄影机拍片。没有家庭的支持,这样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从最初的尝试到登上世界科幻电影之巅,他们用了数十年的时间。除作为核心的导演之外,科幻电影创作团队还包括编剧、表演、剪辑、音乐、美工、特效、制片等多种角色。只有他们戮力同心,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影片来。要想将具备不同特长和背景的人员聚集在一起工作,物质利益之类因素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或许是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刘慈欣在第26届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上发表感言,说中国科幻电影既不缺钱,也不缺技术,缺的是科幻的情怀。"这几年和主流电影界接触,我深深感觉到,他们根本不认同科幻的诗意,或者对它根本不感兴趣。"[2]这种情况固然亟待改变,但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有从娃娃抓起的思想准备。当然,现有电影工作者的在职培训同样必不可少。

  2、对象:培育能产的受众群体

  科幻电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不注意培育能产的粉丝群,因为他们不仅为相关影片的生产者提供精神支持和情感激励,而且是他们的重要后备军或有生力量。正因为如此,科幻进课堂是相当重要的。宋法刚论中国科幻电影的缺失原因,谈到中国残酷历史强调艺术服务现实的职责、未曾给科幻片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怪力乱神"的传统思想和"科技至上"的现代定位都妨碍了人们对科技的深入反思,还有不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科幻片所需要的技术元素,在高投入高风险的生产机制中不敢贸然进行尝试和冒险等,但首先强调的是教育体制导致的电影创作者想像力的匮乏。[3]过于严格的教育管理和相当残酷的升学压力确实挤压了儿童的想象空间,加上紧张的社会步伐与实用性的知识需求使成人无暇他顾,这类原因无疑妨碍了科幻电影在我国的接受。传统电影的制作门槛相当高,这类原因则不利于科幻迷进入电影圈。不过,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数字技术的普及,上述情况正在改变。在科幻电影史上,《星球大战》以其魅力吸引了众多粉丝。他们不仅为该系列影片提供了经久不衰的支持,而且围绕其衍生品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消费文化。2010年初好莱坞科幻电影《阿凡达》在中国内地的放映引来如潮观看和热议,也出现了类似的粉丝现象。曾文莉从粉丝的文本生产入手,指出部分粉丝已由文本消费进入到文本生产的范畴,探讨了粉丝对《阿凡达》重塑、补写、批评和挪用,并指出他们进行文本生产的途径和对自身及制作方的意义。[4]我国科幻小说《三体》在2015年获得"雨果奖"之后,大量科幻迷以类似的方式向原着致敬,并表达对电影版《三体》的热切期待。只是由于相关影片迟迟未能出来的缘故,上述期待还没有转化成我国科幻电影取得新突破的契机。若放眼长远、瞩目后劲的话,那么,应当将发挥粉丝群的能动作用当成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不唯《三体》如此。

  3、中介:构筑跨界的联系纽带

  相关界别对于科幻电影有不同的诉求。例如,产业界更多希望它能带来像西方成功大片那样可观的经济效益,科技界更多希望它能够引导公众接受科学知识、了解技术潜能、弘扬科学精神,文艺界更多希望它能够将作家、艺术家的想象转化成具备巨大影响力的音像,教育界更多希望它能够激发年轻一代的想象力、进而定位未来,政府主管部门更多希望它能够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方面做出贡献。科幻电影因此可能有不同的目标,如票房价值、科学普及、艺术理想、人才培养、社会效益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面上是沟通不畅,实际上是由谁主导话语权。科幻电影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界的通力合作。所谓"跨界的联系纽带"既包括政府方面的部委协调会,也包括相关的社团组织、广电节目、网站频道、报刊杂志编辑部等。

  于睛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缺乏想象力,并将上述现象归因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科技水平的限制、意识形态偏重于教化功能。[5]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不仅有主张务实、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取向,也有提倡"谬悠之说"的道家取向,还有通过般若智慧放飞想象的释家取向;我国科技已经突飞猛进,在某些领域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我国意识形态既重视教化功能,也鼓励创造创新。如果说中国科幻电影真的缺乏想象力的话,那么,主要原因可能是相关各界缺乏有效的沟通,如电影界不熟悉哲学界正统儒家之外的观念,不了解科技界前沿、尖端的研究和发明,不明白政策制订者所鼓励的创造创新的精髓和界限;科技界不理解电影界对科学家、发明家走火入魔的漫画化描写(甚至讽刺)所蕴含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善意提醒,等等。提倡跨界沟通不是让某个界别一边倒地规制、约束其他各界,而是要通过对话消除误解和隔阂,既激发想象力,又弘扬务实求真的精神。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新文科""交叉学科",这对解决上述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二、产品层面: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参照系

  在产品层面,科幻电影是由相关表现形式(手段)、思想意蕴(内容)和类别形态(本体)构成的视听信息体,主要作为参照系起作用。这不仅是指既有科幻影片为将要(或正在)摄制的科幻影片提供惯例、范式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而且是指作为整体的科幻电影为未来社会提供定位所需的信息。其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通过探索新颖的表现形式、赋予深刻的思想内涵、打造成熟的类别形态实现的。

  1、手段:探索新颖的表现形式

  电影的本义是指用电光源映射的影像,引申义是由电子技术支持的视听艺术,其表现形式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而演变,从黑白走向彩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线下走向线上。人类不断探索新颖的表现形式,因此有了动感电影、超媒体电影、数据库电影、虚拟现实电影等众多新品。在各类电影中,科幻电影经常成为新技术的实验场。例如,美国泽米基斯(Robert Zemeckis)执导的《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之所以成为1985年最卖座电影,与运用惊艳特技有很大关系。科幻电影的追求目标之一是将出神入化的想象力和突飞猛进的前沿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这首先是指(但不限于)制作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效。国内特效制作的顶尖水平已经可以和好莱坞媲美,这是令人欣喜的。不过,科幻电影虽然不能没有特效,却不能信奉唯特效论。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探索新颖表现形式是没有止境的过程,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尽管如此,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有必要进而探讨有关思想内涵的问题。

  2、内容:赋予深刻的思想意蕴

  科幻电影以围绕科技所进行的幻想为特色。从内容角度看,不仅要有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新颖的创意,而且要有深刻的内涵。姜伯静认为:"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影片,这是由于缺少科学前瞻性,缺少哲学思考,缺少人文关怀。"[6]科学前瞻、哲学思考、人文关怀,这正是深刻的思想内涵的体现。至于为什么国产科幻电影缺乏如此可贵的品质,过分看重娱乐性是重要原因。就此而言,《孤岛终结》可以说是少见的例外。这部可圈可点的作品不仅描绘了某渔村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而且展示了人类突破地球给予的限制、走向宇宙的历程,将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作为二者关联的纽带,虽然是小成本(据介绍仅花了7万元),但却具备恢弘的视野和开阔的气象,既流露出浓郁的悲剧意识,但又给人以希望。影片中的人工智能、作为其开发者的科学家乃至于整个人类都面临着悲剧的命运,求生的希望植根于探索浩瀚宇宙过程中的人机协同。作为国产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流浪地球》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既由于描绘父辈英雄的自我牺牲等原因而显示出悲剧性,又通过揭示年轻一代的历练成长而给人以信心。从创意的角度看,上述两部影片在某些方面是相反的。例如,《孤岛终结》将人类最后的希望寄寓于载运少数人、正在向遥远星座(可能的新家园)进发的宇宙飞船,《流浪地球》则放弃基于空间站的"火种计划"、争取保全人类的大多数成员。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它们都成其为佳作,因为它们都拥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其成功经验在于将科学前瞻、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

  3、本体:打造成熟的类别形态

  盘剑指出:国产科幻片的非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或阙如主要是由于缺乏对类型创作的自觉意识和正确理解。[7]当前,科幻电影已经从特征鲜明的类型电影向纯属标签的电影类型演变。就所追求的目标而言,类型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是排他的,希望确立自己的权威、边界与惯例(甚至是法则);电影类型在某种意义上是兼容的,希望通过加盟、融合、重组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如果援引西方常见术语来说明其背景的话,那么,前者是现代的,后者是后现代的。与此相适应,科幻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就本体而言涉及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推出足以作为类型电影代表的精品(硬科幻),二是推出融入科技元素、以杂糅求创新、兼具多种电影类型标签的力作(软科幻)。前者的难度很高,即使在西方,说得上的也只有《星际穿越》等寥寥几部;后者相对容易,在我国就已经有数百部。我们不妨将前者作为后者的提高版,后者作为前者的普及版,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百花齐放的角度看,经典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软科幻向硬科幻发展,而应当着眼于软科幻和硬科幻都朝更高的水准努力。这意味着二者都可以成为经典,只要它们在电影史上真正发挥深远长久的影响。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科幻电影也是如此。它可以和其他电影类型相互渗透,形成许多不同的分支,如科幻纪录片、科幻广告片、科幻音乐片、科幻舞蹈片、玄性科幻片(兼有玄幻成分)、魔性科幻片(兼有魔幻成分)等。将上述分支拍出特色来,也有助于繁荣科幻电影。不过,要想在高质量发展上有标志性的突破,还是要拿出称得上硬科幻的故事片来。

  中国科幻电影要有民族特色。这并非只是指运用中国元素,由中国演员扮演,而是要传达中国的价值观。以科技价值观为例。像中国这样在近代史上经历过落后挨打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条件。因此,国产科幻影片虽然也可以像西方那样对"科学也疯狂"加以反思和批判、防止科技界形成为害社会的利益集团,但更应当从正面展示未来社会中科技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重要性。不论好莱坞或宝莱坞,国外名片成功的创作经验都值得借鉴,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按照它们确立的模式进行创作,毕竟国情有别。

  三、运营层面: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在科幻电影系统中,运营层面是以人为主的社会层面和以物为主的产品层面的动态结合,主要作为加速器起作用。这不仅是指科幻电影通过发挥自身的认知、审美、教化等功能介入现实生活,加速了科技社会的演变(所谓"未来已来"),而且是指科幻电影自身的发展因为运营层面的推动而加速。在运营层面,科幻电影是由相关叙事活动、产业生态和评价体系组成的过程集合体。其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通过运用精湛的叙事技巧、营造良性的产业生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实现的。

  1、方式:运用精湛的叙事技巧

  耿耿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缺失是由于传统文化不重视科技。[8]可是,自从五四运动之后,赛先生就日益受到重视。总不能将当下科幻电影缺失的原因都推到先前的传统文化吧。实际上,科幻不等于科普,科技昌盛不等科幻繁荣。科幻中的科技不仅仅是过去已经有、现实正趋有、未来可能有的科技,而且包括与自然规律相冲突不可能有、与人类根本利益相冲突不应该有、不符合人类理想不希望有的科技。正是通过对后面这三类科技的想象,科幻电影从不可能的角度展示可能性,从反规范的情节突出规范性,从悖理想的否定强调理想性,寓正于反,以反求正。还有一些科技是科技界作为假说、假定或假设提出来的,或者是位于伦理界、法律界的模糊区域的,或者是包含价值悖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的。它们也是科幻电影编导骋才运思的对象。古人主张"文无定法".常言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如果说科幻电影在叙事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那就是以未来科技发展的特定水平为前提设定情节。这种水平如果和现实科技相距太近的话可能缺乏幻想性,如果和现实科技相距太远的话可能缺乏代入感。为唤起观众的共鸣、激发观众的想象,需要选择恰当的定位。此外,目前国产科幻电影所遇到的常见矛盾是:如果亦步亦趋地学习好莱坞叙事方法,那将难以呈现民族特色;如果过分强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会妨碍在跨文化语境中发挥影响力。要想在跨文化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法律法规,了解其伦理宜忌,实现叙事与理解、传播与接受的有效对接。

  2、环境:营造良性的产业生态

  科幻电影可以是一个个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小制作,也可能是一项项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奏效的大工程,甚至是由诸多环节组成的产业链。后者包括作为其上游的文学、音乐、美术、摄影、戏剧等,作为其伴游的综艺、电视剧、电子游戏、cosplay等,作为其下游的连环画、玩具、服装、纪念品等周边产品。它们之间、它们和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科幻电影产业生态。从环境的角度看,上述产业生态至少包含三种含义:一是科幻电影作为艺术家族成员得以生存并发展的外部环境,如自然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以及电影节、电影会展、电影赛事等;二是科幻电影作为企业项目得以运作的内部环境,包括摄影棚之类硬件、视音频处理之类软件、协作方之类"活件"(lifeware)等;三是科幻电影产业链延伸所形成的环境,包括作为记忆库的博物馆、纪念馆,作为游乐场的主题公园等。就高质量发展而言,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取向:一是横向的,指政府主管部门与相关机构通过提供人才、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组织评奖、推广等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生产优秀影片;二是环向的,指具体企业通过生产、发行、播映优秀影片实现资金回笼与增值,得以扩大再生产;三是纵向的,指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速相关信息的流通,扩展科幻影片的衍生产品。上述三种取向可以在特色小镇、创新型城市等建设中彼此结合。"科幻特色小镇"至少有三种含义:一是宛如科幻的特色小镇,如杭州余姚区的梦之城等;二是见于科幻作品的特色小镇,如美国影片《西部世界》所描绘的高科技成人主题公园等;三是科幻衍生的特色小镇,如迪士尼与《星球大战》相关的主题公园等。2017年,我国曾有一波"科幻主题公园热",见于报道的有浙江平阳"星际科幻谷"、贵州贵阳的"东方科幻谷"、成都的 "中国科幻城"等,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对于将科幻产业、科幻文化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相结合,代明等人已经以深圳为例提出了有关人才聚集、基地定位、品牌创立的具体建议。[9]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首席研究员三丰则以发布《2019中国城市科幻指数报告》等方式切入上述议题。北京计划将首钢园打造成科幻产业集聚的"科幻之城"(2020),这表明了市政府的重视。从实现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要想营造良性产业生态,必须坚持以优秀作品为龙头引领的方针,重视行业治理和市场规范,防止出现相关企业玩概念、炒地皮等消极现象。

  3、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电影评价体系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尽。根据胡心言所进行的研究,西方电影评价主要围绕三层级的评价行为展开:第一层级以自然人为主体,包括口碑、个人评分、专家影评等;第二层级以组织为主体,包括奥斯卡奖,Top250 IMDb,Rotten Tomatoes,美国国家电影收藏目录等;第三层级以立足于数据理性而不断置疑、创新和检验的评价之评价为主体,包括间隔年算法,三维评价算法等。[10]若从评价对象的角度着眼,电影既可以作为综合艺术加以整体评价,又可以从构成要素进行分别评价。例如,奥斯卡奖项通常分为各含若干奖项的四大类,即影片、导演及表演类,声音、视觉及化妆类,剪辑、摄影及编剧类,动画、短片及纪录片类。这些奖项参考了相关行业组织的评奖标准。就与科幻电影关系最密切的土星奖而言,既分别为科幻、奇幻、恐怖、动作/历险/惊悚、动画电影、国际电影、国际电影设立最佳影片奖,又分别为导演、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年轻演员设立定位于人的最佳奖,为剧本、音乐、化装、服装、特效、布景设计设立定位于物的最佳奖。若从评价标准的角度看,某些评价体系侧重于影片的政治与商业因素,如奥斯卡奖等;另一些评价体系坚持艺术性至上,如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等。

  上述分析可以供研究我国电影评价体系参考。例如,在我国,同样存在与西方相类似的三层级评价,包括集中于豆瓣等网站的个人评分、集中于知网等学术数据库的专家影评(第一层级),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金鸡百花奖等奖项(第二层级),体现于各种电影排行榜的推荐算法(第三层级);同样存在针对不同对象设立的奖项,以及涉及不同评价标准的指标。在学术界,对于电影评价体系的构成有不同看法。例如,杨阳概括为主线(故事)、主题和角色。[11]殷复莲等提出了包括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内的电影评价体系。其中,文化价值以主观性为主,经济价值(含成本、效益两项指标)、社会价值(含传播力、竞争力、影响力三项指标)以客观性为主。[12]

  在我国,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可以细化为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等。[13]对于我国科幻电影的高质量发展,至少可以从三种角度予以评价:一是从它自身的角度,看它是否能够充满活力地茁壮成长;二是从电影业的角度,看它是否解决了相对于其他电影类型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甚至能够在业界标领风骚;三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它是否能为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声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显着贡献。

  在运营层面,运用精湛的叙事技巧、营造良性的产业生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息息相关的举措,体现了创作者、传播者和鉴赏者的密切协作。不仅如此,从社会层面、产品层面和运营层面相结合的角度看,优秀的创作团队通过运用精湛的叙事技巧探索新颖的表现形式,能产的受众群体通过把握深刻的思想意蕴营造良性的产业生态,跨界的联系纽带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打造成熟的类别形态,这些条件为国产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

  原先分散的要素之所以能够集合为系统,是由于形成关联性、整体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缘故。对科幻电影而言,作为社会层面的艺术共同体是系统的动力源,因为相关影片都是适应人的需要、经过人的努力而生产的;作为产品层面的视听信息体是系统的参照系,因为相关影片成为彼此链接的"互文",既是先前发展的归宿(成果),又是其后发展的起点(资源);作为运营层面的过程集合体是系统的加速器,因为它体现了动力源和参照系的相互作用,展示了紧跟时代步伐(甚至推动社会进步)的要旨。我们可以这样把握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在动力源的意义上,它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的精神品味,激励了人的精神追求,造就了精神攀登"步步高"新的可能性;在参照系的意义上,它力求打造出有条件不断为后世援引和借鉴的精品力作,展现了科技与艺术在互动中引领人类未来的潜能,使人们能够用新的眼光看待所处的世界;在加速器的意义上,它不仅以优秀的性价比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促进了整个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这正是我们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石永森。电影理论的对象与系统观[J].电影艺术,1988,(11):12.
  [2] 应妮。作家刘慈欣:中国科幻电影不缺技术,缺的是情怀[EB/OL]. http://www.chinanews.com.forest.naihes.cn/cul/2015/09-12/7520330.shtml, 2015-09-12/2020-12-20.
  [3] 宋法刚。论中国科幻电影的缺失[J].电影文学,2007,(19),23-24.
  [4] 曾文莉。从文本消费到文本生产--浅析《阿凡达》中国粉丝的文本生产类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3),40-43.
  [5] 于晴。浅析中国科幻电影的想象力缺失[J].电影文学,2011,(21):11.
  [6] 姜伯静。本土科幻片,缺的不是钱[J].中国青年报,2009-12-04(002)。
  [7] 盘剑。国产科幻片阙如与中国电影发展之"坎"[J].电影新作,2013,(6):37.
  [8] 耿耿。从文化层面分析说明中国缺少科幻电影的深刻原因[J].科教导刊,2015,(8):80.
  [9] 代明,郑军,刘琳。科幻文化、科幻产业与创新型城市建设[J].科普创作通讯,2008,(3):14-16.
  [10] 胡心言。数据的面孔--西方电影评价体系研究中的主客观博弈[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3):137-141.
  [11] 杨阳。中外电影评价体系对比[J].大众文艺,2012,(23):122.
  [12] 殷复莲,王颜颜,柴剑平。中国电影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现代电影技术,2017,(2):18-23.
  [13] 贺胜兰,蔡圣楠。学术界关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J].国家治理,2019,(38):18.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