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代太极拳的传播及发展

发布时间:2021-07-31 21:44:53

  摘    要:通过使用文献资料法,结合对于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大成顾纸堆》中的内容进行进行分类整理,对于太极拳在民国时期的传播方式、传播力度进行探索。通过研究探索发现,在太极拳起始阶段,其主要传播方式为血缘关系传播,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太极拳自身发展,其主要传播方式逐渐发展为社会组织和学校教育传播。为当前太极拳传播方式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依据,为太极拳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民国时期;太极拳;传播方式;

  Abstract:Through the use of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orting of the content in the "Dacheng Gu Zhi Dui" in the Library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spread of Tai Chi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explored. Through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ai Chi, its main communication method is through kinshipcommunication.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i Chi itself, its main communication method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It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pread of Tai Chi,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 Chi.

  Keyword:Republic of China; Tai Chi; spread mode;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武术》对太极拳进行了定义:"1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因此,可以将太极拳认为是武术拳术的1种。查阅历史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太极拳是由陈家沟陈王延在祖传拳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其他拳法进行学习与融合,结合当时的周易思想、中医思维等思想手段,创造出的1种以阴阳划分、刚柔相济、表里兼修为主要发展理念的新的拳法。其他文献资料也同样认为,太极拳是1种武术,也是1种健身方法,更是1种人进行修身养性的文化载体。[1]太极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的思维理论体系、导引术以及中医等均进行了相应的结合,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佛学和道文化的思想,也将周易思想中的阴阳辩证观点融入到拳法思想当中,使得拳法成为了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理念和功能,同样具有对抗和技术的社会实践活动。

  太极拳作为1种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均具有较好的调整和锻炼效果,练习太极拳对于人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太极拳的发展历史中,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思想文化的变迁,太极拳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特点出现了民国时代特征,演变成了具有一定的发展宗旨、拥有不同的技术流派和对应的理论体系的文化载体。本文通过当前文献资料的梳理以及对于留存的历史资料的查阅,旨在梳理民国时期太极拳的传播方式,为当前太极拳发展传播理论研究提供心思思路与视角。

  1 太极拳传播方式的嬗变

  1.1 太极拳宗族相传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可知,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由当时太极拳传人陈王延创编。在当前体育院校的教材描述中,太极拳使用传承沿袭的方式进行传播,其中吴式、李式源自于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可溯源于陈家沟陈长兴所创办的陈式太极拳;郝式、孙式太极拳由武式太极拳发展而来,而武式太极拳是由当时赵堡镇陈清平以及杨氏太极拳发展而来。其中陈家沟于赵堡镇地理位置相近,均属于河南温县辖地。在进行太极拳创建中,当时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太极拳创始人陈氏为了保证家族兴旺,规定陈氏子弟需要自幼学习太极拳,由此太极拳得以在陈氏家族内部不断传承。伴随着太极拳在陈氏家族内部的不断发展,陈氏太极拳也伴随着陈氏家族的人员流动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在太极拳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其自身套路与理论的发展同样是在宗族传承之中不断更新与完善。在陈氏太极拳传承至第十四代时,其传承人陈长兴与陈有本对于当时的太极拳套路以及理论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分别创建出了太极拳的大驾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针对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的理论经验进行了进一步总结,并为太极拳的传播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其撰写的《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为后期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伴随着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在祖辈对于太极拳创编的基础之上,陈氏太极拳第16代传人陈鑫认为当前太极拳的主要传播形式为口口相传,这样不利于太极拳的扩大化发展与传播。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陈新通过对于前辈流传下来的太极拳套路的进一步总结,撰写了《陈式太极拳图画讲义》4卷和《陈式太极拳易象数》,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知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2].

  伴随着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传人对于太极拳理论以及太极拳套路的拓展,目前太极拳已经发展为刚柔并济,多种诠释和套路相结合的新型复合式拳种。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太极拳主要的传播方式为宗族传播,在宗族中主要通过人传人的方式进行代代相传,其传播方式比较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太极拳的广泛传播。

  1.2 太极拳传播方式的改变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由清朝中后期直至民国时期,太极拳开始了广泛的传播。在民国时期太极拳主要的传播形式为陈式太极拳的外姓弟子的传播,比如陈常兴的手传外姓弟子杨禄禅,在其学习太极拳完成之后回到北京进行太极拳的传播并将其传播的太极拳称为杨氏太极拳。此外,当前所流行的李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王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灵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雷架等均是由陈氏的外姓弟子学艺完成之后对太极拳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太极拳传播方式。

  综上,可以发现太极拳的传播方式伴随着陈氏家族收受外姓弟子而出现了进一步的扩散,其对于之前陈式太极拳的传播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突破,增加了陈氏太极拳在全国的广泛传播,体现出了在民国时期太极拳的繁荣发展,说明了太极拳的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以及可塑性的特征。

  2 太极拳传播内涵的改善

  2.1 太极拳身心合一到强身健体的转变

  和谐的思想源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文化,也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最为推崇的1种哲学思想。在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和谐思想对于太极拳的影响较为深远,影响着练习陈氏太极拳爱好者的思想以及行为,并促进了太极拳习练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思想境界。太极拳追求人自身的和谐,要求练习者在在进行练习中心神合一。因此,太极拳练习者除了自身身形步伐等达到习练要求之外,还需要自身当前状态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能够时刻进行调整。这在一方面不仅锻炼了习练者的身体健康也增加了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促进了练习者对于自身的理解。第2点,太极拳讲究人与社会的和谐。陈新在其所着的太极拳学说中要求太极拳的习练者需要有尊师重道的态度,如果不能够尊敬自己的教师和朋友则心不能收敛不能够学到真正的太极拳内涵。这就要求每一位太极拳习练者在进行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都需要对自己严加要求、尊师重道、虚心请教,这种对于太极拳练习者此身心境的修炼不仅增加了太极拳练习者的心理韧性,也提升了太极拳练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第3点,太极拳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陈氏太极拳的拳法套路中对于古人所讲求的天人合一具有一定的呈现,比如在其招式白鹤亮翅中要求动作要像鸟类张开翅膀一样;在招式白猿献果中,其招式则是对于螳螂拳中动物形象的编创而产生。进行此类动作的系列不仅能够促进人对于自然的理解,还能够增加练习者对于自然的爱护和敬畏,增加练习者与自然和谐相处、亲近自然的愿望。

  伴随着太极拳在民国时期的发展,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人们对于健康的身体渴求越来越明显。在当时,许多人练习太极拳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身身体素质,抵御疾病。例如,在1921年发表的《太极拳学出版广告》指出:太极拳作为1种拳种,分为外功拳和内功拳。外功拳可用来发达肉体,内功拳用来修养精神。以达到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目的。《科学月刊》在1929年举办年会,年会中褚民谊通过演讲的方式表达太极拳能够改善生理状况以及人体各个生命系统之前的关系,并呼吁人们需要重视太极拳、通过练习太极拳获得健康的益处。1933年的《电信杂志》同样讲述了太极拳的健身功能,表明习练太极拳对身体有益,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随后,褚民谊在1934年又将关于太极拳的文章发表于《国术统一月刊》中,作者表明当前中国需要体育运动,可以推行太极拳作为国民的首选运动,促进人民强身健体。以上文章资料均表明,在民国时期太极拳的内涵已经由创建之初的身心合一转变为对于强身健体的向往[3].

  练习太极拳的内涵也由身心合一逐步转变为追求身体健康,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太极拳内涵的进一步完善,因为心理健康属于健康的一部分,所以在民国时期人们练习太极拳追求身心健康的思想内涵进一步发展了太极拳的身心合一思想体系,成为了人们对于追求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思想文化载体。

  2.2 太极拳强国强种之意

  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不断加剧,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太极拳的内涵也在不断的转变。由于当时国民体质相较于其他国家人民比较羸弱,因此众多爱国志士提出了强国强种的口号,伴随着此类思想潮流的不断传播,中国内地也出现了大量以强身健体、振兴中华为主要目标的国术馆或者武术馆。由于太极拳同样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在这样1种社会环境之下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习练的主要拳种之一,太极拳的思想内涵也逐渐转变为强国强种之意。

  3 太极拳传播方式的改变

  3.1 培训班与学校教育开始

  伴随着民国时期强国强种概念的不断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练太极拳,用来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太极拳也在此时代背景下突破了自身原有的传播途径,出现了新式的传播方式。在民国时期,已经有较多的公知开始利用月刊或者杂志进行太极拳习练的宣传,1934年的《国术统一月刊》中,已经将国术暑期班的课程介绍简章放在了第1期讯息当中,介绍当前所开设的课程包括太极拳、八卦掌等课程,学员可以任选1种或者2种国术进行学习,学员不限制年龄,教师由当时江苏省国术馆的李新华和叶超华担任。课程开始时间为时年7月20日至8月25日截止,周日不进行教学。同年,张之江也在《国术统一月刊》中向各个学校建议开设国术课程,后又由南京学者请求教育部下达通令,至此国术成为全国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太极拳作为国术一员同样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程,逐渐走向全国,呈现一派繁荣情景。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民国时期伴随着学者以及公知的不断宣传,太极拳的传播方式已经由原来的宗族传播以及外姓弟子传播逐渐转变为更开放式教学传播以及校园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全国的广泛普及。

  3.2 着书立说传播手段盛行

  在民国初期,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比较混乱,太极拳相关书籍一直使用手抄本的形式进行传播,使用现代方式进行打印的书籍数量还是较少。在民国期间的1912年到1927年之间,仅有5本关于太极拳的书籍被发表,其中1921年发表的《太极拳势图解》为许禹生着的第1版印刷版图书。

  在随后的1928年到1937年之间,由于当时的北伐战争结束,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此期间社会相对稳定,太极拳的发展也在时代背景之下出现了繁荣的10年,各类太极拳相关书籍也伴随社会的稳定大量出现,共出版46本太极拳相关书籍。其中包括由陈微明撰写的《太极剑》(1928年)和《太极拳问答》(1929年);吴鉴泉撰写的《健康指南-太极拳图》(1929年);姜容樵、姚馥春撰写的《太极拳讲义》(1930年),该书已经被翻版3次;唐范生、朱国富撰写的《太极拳与内家拳》(1930年);马永胜着作并翻版的《新太极拳书》(1931年);杨澄甫撰写《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等[4].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太极拳在民国期间有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与稳定,太极拳相关学说以及书籍也在社会繁荣的大背景下出现了蓬勃发展。这表明,在民国时期太极拳的传播方式除了进行扩大式的教学以及学校课程讲授之外,还出现了通过书籍宣传的传播途径,太极拳的主要传播途径已经出现了根本性转变。

  4 民国时期太极拳空前发展原因探索

  4.1 时代背景促进太极拳发展

  在民国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中国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犯的共同背景之下。"强国保种、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口号被不断提及,一大批的武术家想要发展自身武学的同时,人民也迫切需要能够习练1种无数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的目的。伴随着辛亥革命以及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国在艰难的历史时刻中迎来了相对繁荣的发展阶段,太极拳也在这个阶段不断发展壮大。在此期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逐渐解除了对于民间习武的限制,由政府机构牵头成立武术机构并鼓励武术事业的不断发展,习练武术的潮流在政府的牵动下不断繁荣。尤其是在政府出资承办了中央国术馆之后,民国时期的全国各省也都响应国家号召成立国术馆,由于政府的推动以及民间太极拳学习潮流的盛行,太极拳在此10年间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4.2 传播方式的更新

  在民国时期出现的全民健身思想促进了太极拳传播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太极拳传播方式在民国期间实现了现代化转型,促进了太极拳进一步发展。在爱国主义口号被提出之后,太极拳各个流派之间的交流逐渐加深,太极拳的传承限制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隔阂被逐渐的消减,由此产生的诸多太极拳流派以及书籍在此期间不断盛行。其中,出现的小班制太极拳教学和校园太极拳教学不仅增加了太极拳的受众,同样摆脱了太极拳传播的宗族限制,实现了太极拳在全国境内被广泛的认识,增加了太极拳的知名度,为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在民国期间出现的各类太极拳类书籍的盛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们对于太极拳的认识不足,在理论上填补了当时太极拳在广泛发展之后人民对于太极拳理论认识的缺陷,提升了太极拳习练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加了太极拳在民国时期发展的完整性,使得太极拳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形神兼备".

  5 结语

  通过针对民国时期太极拳传播的研究,发现在民国时期太极拳的主要传播方式由之前的宗族传播逐渐转变为传播效率更高的小班教学传播以及校园传播,增加了太极拳在民国时期的发展。此外,太极拳能够进行广泛传播的原因,除了民国期间相对稳定的政局和社会环境之外,与中国遭受国外列强侵略以及国民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的需要不断加强有关,这2种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太极拳在民国期间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47
  [2]郭华帅。太极拳的文化解读[D].苏州:苏州大学,2009
  [3]李雅文。中国太极拳书籍文献特征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9
  [4]张凯。民国以来陈氏太极拳发展的影响因子[D].广西师范大学,2016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